卡拉库利项目见闻
2018-04-25方自由
■ 方自由
卡拉库利项目是国家“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之后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油气合作的第一个落地项目。笔者有机会来到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负责的施工现场,亲眼目睹了广大参建员工苦中作乐、战天斗地的动人场景,感受颇深。
最无奈的装扮:蒙面侠
走进卡拉库利项目施工现场,你根本无法通过人的面部特征来认出他是哪位,只能通过言语或熟悉的肢体特征来判断,因为映入你眼帘的一个个全都是蒙面大侠。四、五十度的高温,火辣辣的太阳,毫无遮挡的万里晴空,如果不加防护,一个时辰就会让你变成非洲黑人,再加上随时而来的铺天盖地的沙尘暴,工地上如此装扮早已是标准配备,确也是无奈之举。
最神奇的景观:平顶山
从项目营地驱车前往预处理厂,你会远远望见一个一望无际的内陆湖,这便是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边境的卡拉库利湖。从乌兹别克斯坦一侧的卢克公路上望过去,会发现湖对面有三三两两、大大小小的凸起,这些凸起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上部都是平平的。知道这些凸起的顶部为什么会是平的吗?凭着职业习惯,笔者刚开始认为是挖山填海取土的结果。殊不知,这却是大自然所赐。从这些被大风削平了的大沙丘上,你一定能想象得到卡拉库利项目广大员工经历的是何种的沙漠狂风了吧?
最调侃的称谓:水泥路
提起水泥路,映入你脑海的一定是笔直、平坦和宽敞,最不上档次的无非也就是窄一点、路面风化破损严重点罢了。一到现场,才知道,同事言语中的水泥路其实指的是上面是水、下面是泥沙的路。我在笑谈同事如此调侃水泥路这个名词的同时,内心深深为同事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奋战的精神所折服。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工程的日渐展开,同事所说的水泥路已经大为改善,如今早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模样了。
最常见的宠物:小沙鼠
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中,还是会寻到一些乐趣的。那些根本不惧怕人类、毫无顾忌、时不时溜到你身边的小沙鼠,便是项目员工最常看到的宠物。在这片人迹罕至荒芜的土地上,小沙鼠俨然把自己当成了这里的主人,任凭你这边机器轰鸣、火花四溅,都影响不了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四下窜动,追逐觅食。工作间隙,如果偶尔发现它们就在你的身边,你便会情不自禁地停止动作,很怕打扰它们。而此时,这些可爱的小东西如心有灵犀一般,两只脚站立起来,翘首弄姿的摆弄着胡须,满眼的憨态可掬。不过,提醒你千万不要触碰它们,它们的身体就是下面提到的可怕病毒(LD小体)的来源。
最忌惮的蚊虫:白蛉黄蜂
要问卡拉库利同事们最忌惮的东西是什么,大家一定会异口同声的说出:白蛉、黄蜂、毒蛇。白蛉是一种类似蚊子的飞虫。当白蛉叮咬人、黑热病患者或患病的动物后,其血内或皮肤内的LD小体被吸入白蛉胃内,经过5~7天的发育繁殖,在白蛉的食道、咽喉和口腔内形成大量成熟的鞭毛体。当白蛉再次叮咬人和动物时,鞭毛体进入皮肤或皮下组织感染而发病。患者感染病毒后常伴有皮肤溃疡等严重炎症,往往会引起破坏性和毁容性后果。
最温馨的港湾:荒漠驿站
尽管地处一望无际的荒漠之中,但员工的生活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不堪。乌兹别克斯坦子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卡拉库利项目上建造了一座荒漠驿站。在这片四周布满围墙的4万多平方米的土地上,一排排整齐的营房有序排列,营房四周被碎石全部覆盖,每天定时洒水,有效防止了流沙尘土的飞扬。营地内,宿舍、食堂、餐厅、办公室、卫生间、洗澡间、篮球场、健身器材、停车场、会议室、卫星电视、网络、监控摄像头、门卫室、简易医疗室等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备。营地实行公寓化管理,每天都安排专人进行打扫和管理,有效地保障了员工的生活,在员工异常艰苦的工作之余,为员工打造了一个温馨的港湾。
最实用的发明:自制焊船
了解完生活,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工作。大量的野外焊接作业,需要带上发电机、电焊机、氧气乙炔瓶、电焊把线、氧气乙炔带以及各种各样的作业工具。由于这些设备和工具都是大物件,不能随身携带,必须要通过车辆拉运。然而,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荒漠作业的一大难题,因为到处都是流沙,根本无路可循,一般的拉运车辆在这里简直是寸步难行。为解决这一难题,项目员工打破传统思维,将上述作业设备集中放置在一块两头翘起的钢板上,用挖掘机拖着行走在流沙之上,往返于各个工作地之间。
最有效的动员:班前早会
卡拉库利项目建设工期异常紧张,短短8个月的时间,要经过详细设计、图纸当地转换、工程物资当地及国际采购、物资生产、集港、口岸通关和运输、人员和机具设备动迁、工程施工等多个环节,才能最终实现建成投产。此外,高含硫特殊材质管线、国内设计院设计图纸的当地化转换、国内员工出国防控培训、邀请、立项、签证办理等等,这都在无形中大量挤压了现场施工作业的有效时间。面对按期投产后墙不倒的郑重承诺,无论是基层作业队还是项目管理层,每天都要召开班前会,做简短的动员。
最强力的外援:乌籍雇员
伴随着中国石油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本土化的步伐,在卡拉库利项目,活跃着一群400多人的当地雇员,无论是在施工现场,还是在生活营地,你都能看到这群乌兹别克斯坦籍员工的身影,他们也以中乌友好合作的理念为卡拉库利项目的开展做着自己的贡献。他们以超过半数的比例成为了卡拉库利项目建设中方员工之外的最强力外援。这些乌籍员工完全按照中方模式接受中方的管理,在付出他们辛勤汗水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着自己的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从持续发展的角度上讲,这可以算是对卡拉库利当地发展最大的贡献吧。
最形象的比喻:卡拉明珠
2017年10月14日,卡拉库利项目工地现场,重约45吨、高约63米的通讯塔最后一段,被200吨吊车缓缓吊起,稳稳的站立在戈壁荒漠之中。至此,卡拉库利项目最重要的吊装作业全部结束,不仅为项目一期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创造了卡拉库利区域新的建筑高度。直插云端的63米高的通讯塔,在平均建筑不超10米的周围区域,被当地居民称之为“卡拉明珠”。
最自豪的战果:地下钢龙
说起目前员工最自豪的成果,那一定是已经深埋于黄沙之中的地下钢龙了。卡拉库利油田地面建设工程包含15口单井和生活营地、消防站、清管站与计量站各一座,DN450-150集气干线约90公里,DN150-100采气线18公里,以及配套的外电线路等附属设施,所有工程实物全部位于卡拉库利的荒漠之中。项目全体员工克服野外作业、环境恶劣、缺水没电、信号不通、资源匮乏、当地依托有限等种种困难,上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