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访古
2018-04-25文图石清泉
文图/ 石清泉
(作者系甘肃省陇南市检察院退休干部)
江峡石刻怀赵星
岷江山峡,天峰耸云,峭壁凌空。行人从山峡走过,都会为峡谷的深邃、诡秘而感叹,留下无尽遐想。
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化马村与石阏村之间的堠儿坝,有一面断崖立于江中。断崖上镌刻着“天沆永博”四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石刻为楷书,笔力遒劲,清丽典雅。镌刻于断崖悬壁上的石刻,虽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字迹仍完好如初。文丕谟的《石海觅踪》中,有一首诗是描写摩崖石刻瑰丽风光的,诗曰:
云径如线山如屏,千里江风逐浪涌。
策马云栈悬高路,霜压江空锁蛟龙。
崖雨印影留千古,山月摇曳照丹青。
天沆永博谁裁出,天河古道情悠悠。
江峡
“天沆永博”的作者是谁?摩崖石刻落款说得很清楚:“山右武乡赵牧题,大清康熙己酉刊。”牧,知州的别称,赵牧应该是阶州知州。“康熙己酉”为康熙八年(1669)。据清康熙《阶州志》记载,康熙初年,赵星任阶州知州。赵星,祖籍山西武乡,出生于湖北襄阳。“由拔贡授营山令,癸卯(康熙二年,即公元1663年)岁晋阶州知州。”赵星出身拔贡,为博学识社之辈。清《阶州直隶州续志·艺文志》载赵星《水帘洞》诗二首,其中一首曰:
贤人殿遗迹
摩崖石刻
火龙山婆婆庙古钟
老病耽游惮石梯,渔郎旧路未曾迷。
悬崖几处仙人窟,空谷惟闻竹里鸡。
花到寒山分早暮,草封石径辨高低。
不辞再到源头处,千尺飞泉下小溪。
又据化马《文氏家谱》记载,康熙五年(1666),阶州大旱,粮食绝收,民以憔悴。赵星一路查看灾情,途经堠儿坝时,被岷江高峻险绝的山峡古道所震撼,亦为百姓的灾情苦楚而叹息,遂请化马村的文芝财等石匠在断崖上刻字留念,以抒心怀。石匠们在断崖右上方40米处,打眼凿洞,拴以绳索。在下方20米处,打孔立桩,固定绳索,然后临江设架,用火煅烧,浇以食醋,将崖面削平打光,将赵星题写“天沆永博”四字镌刻在断壁摩崖上。“天沆永博”寓意深刻,立意高远。天沆,天河也;博者,大也。岷江犹如天河,奔涌流泻在深山峡谷中,浩浩荡荡,永无止境。当年旱灾,化马、石阏一带庄稼几近绝收,赵星同意当年的课赋可来年补交。据《阶州志》载,赵星“性本慈恺,节励冰霜”。他不忍强征灾民的课赋,年终以“课督不敷”而遭贬官,匆匆离去。次年,阶州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石阏百姓感恩赵星体察民苦,舍官为民,在堠儿坝崖壁的洞窟中,为赵星设祠塑身,建贤人殿。
贤人殿,洞窟高4米,宽3米。赵星塑像身着官服,头戴官帽,两手盖膝,神态和蔼可亲,栩栩如生。塑像的两旁题楹联一副:“莫言殿小,心中装着百姓,虽小不小;谁说洞陋,百姓敬奉若神,是陋不陋。”右侧有壁画:一轮红日穿越茫茫云海,似有天河在天际蜿蜒流出。左侧也有壁画:黑云密布,雷鸣电闪,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每逢过年,人们都要登上石梯,敬奉这位清政爱民的贤人。每逢旱年,石阏百姓还会在这里设坛祭祀,求神祀雨。
贤人殿,如今墙饰已脱落,塑像尽毁,只留下供桌前的彩绘仍清晰可见。每当人们观赏“天沆永博”摩崖石刻时,对赵星的敬仰崇慕之情便油然而生。
古庙之钟
宕昌县石阏街的婆婆庙,坐落在火龙山上。婆婆庙又称“三仙圣母庙”,主管人间生儿育女之事。远远望去,树木掩映,青山相托,分外亮丽,如遇云雨天气,烟云缭绕,忽隐忽现,似仙境一般。
婆婆庙最亮丽的风景是那口庙钟,其声清越浑厚,悦耳动听,传得很远。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九是火龙山庙会,烧香敬神的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清脆的钟声响起来,穿越山谷,萦绕村庄,给人们带来节日的欢乐。按照当地习俗,小娃娃满月后,要给婆婆许身。长到12岁时,都要到婆婆庙里赎岁,感恩婆婆的庇佑。晚上,是婆婆庙的迎灯会,家家户户都要提着灯笼,上火龙山迎接婆婆下山,那热烈的场景,让人终生难忘。一阵洪亮的钟声响过,三眼火炮冲天而起,唢呐队、锣鼓队、社火队、灯笼队一字排开,簇拥着婆婆的花轿缓缓而下,像一条长长的火龙,蜿蜒飘动,与满天的繁星交相辉映。尤其那悠扬而凝重的钟声,划破天际,在夜的长空中游荡,给人们增添了许多神秘感。
庙钟就悬挂在庙前的钟楼上。这是大炼钢铁时幸存的唯一铁钟,被石阏人视为珍宝,备加珍惜。庙钟的来历有个生动而神奇的故事,被村里人传为佳话。
清嘉庆年间,距石阏街5里的化马村有个叫文永泰的人(据化马《文氏家谱》记载:文永泰,生于清代嘉庆八年九月十日,卒于同治九年九月十三日)。他母亲郝氏是石阏街人。文永泰满月后,母亲郝氏将文永泰许身给火龙山的婆婆。12岁时,郝氏带文永泰到婆婆庙赎岁,文永泰因见婆婆庙没有庙钟,遂在庙壁上题写了“天地神灵,岂能无钟”八个大字。郝氏母子回到娘家后,突然狂风骤起,暴雨倾盆而下。文永泰迷迷糊糊睡过去了。梦中,他看见翻滚的恶浪挡住了他的去路,正在疑惑间,有人从身后猛击了一掌,他踩着浪涛飞越而过。到了对岸,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阳光明媚,天晴如洗,一道彩虹挂在天际,格外耀眼。文永泰正在凝神望那彩虹时,母亲摇醒了他。母亲说:“那是婆婆在显灵呢!”文永泰父亲文士魁在西安北城书院教书。之后,文永泰被带到西安读书,博学强记,过目成诵,聪慧过人,被选拔到最高学府国子监为太学生。走上仕途后,他步步迁升,官居道台。陕甘总督很器重他,为他题写了“拔秀成均”匾额一副,挂在他家客厅门上。
文永泰晚年回村后,想起少年时在火龙山婆婆庙的题字。大儿子文鸣凤正在村里办铧厂,铸大钟,于是他为婆婆庙捐助了庙钟一口。今日婆婆庙悬挂的那口大钟,就是文永泰捐助的。
庙钟高83厘米,下径宽63厘米。造型美观,结构独特,古朴凝重,浑然一体。其文化内涵丰富,堪称庙钟上乘。钟钮为男、女两个人物造像,意味着人类繁衍生息的真谛。钟肩浮雕为花瓣,淡雅清丽。钟身分四格,每格之间铸有云纹。第一格是文永泰焚香拜神图像。文永泰身着官服,宽衣舒袖,神情肃穆,双手上举神香,香烟缭绕,冉冉升腾。整个人物图像造型生动,线条优美,栩栩如生。图像旁的铭文为庙官、庙主、匠人姓名,最显眼的是“助布施:文永泰”六字。前方有一香炉,点燃的蜡烛闪着灵光。第二格为锦鸡戏牡丹图。雍容华贵的牡丹盛开着,姿态娇贵、窃窃私语的锦鸡蝶戏在牡丹花中,让人拍案叫绝。牡丹是富贵吉祥的象征,借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三格为莲花图。绚丽的莲花绽放着,枝肥叶圆,花枝招展,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赋予人间清净高洁的寓意。最后一格亦为铭文,铸有总管会首名单,以及捐钟时间“同治三年正月上吉叩挂”。钟口为八个半圆形钟叶,每个钟叶上铸有圆座,是撞击大钟的地方。圆座内分铸着“八卦”的八个符号,是古代道家万物变化的八个图案,用来震慑邪恶。
庙钟的故事,已经在当地流传了150多年,久传不衰。当人们撞击庙钟时,凝望着文永泰焚香拜神时的虔诚神态,肃然起敬,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