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世界匠人之美

2018-04-24

中华儿女 2018年8期
关键词:裁缝学徒匠人

早在12世纪,英国手工业就开始了学徒制;明治维新以来,“匠人文化”、“匠人精神”成为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在手工艺界,“意大利制造”已经成为意大利享誉全球的国家品牌;在国际上,提到工匠精神,不少人很快会联想到“德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有各类匠人及与之有关的故事,当中蕴含着文化的沿袭,葆有对传统的敬意和坚守,随后又在当地政府出台符合时代发展的政策推动下,传统工艺不断焕发生机和光彩。

英国:坚信“经典传奇”

12世纪,英国手工业就开始了学徒制,1563年颁布《工匠学徒法》是首次以法律形式规范学徒应有的基本权益。1964年,《产业培训法》颁布,标志着英国开始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1993年,英国宣布引进“现代学徒制”。1995年推出“高级现代学徒制”。2004年,英国开始构建新学徒制体系,取消学徒年龄上限,建立“青年学徒制”。2009年,颁布《学徒制、技能、儿童和学习法案》,对学徒制专门立法。

学徒级别分为学徒制、高级学徒制、高等学徒制,学徒只有完成规定课程并得到认可,才能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英国学徒制实现了工作与教育的互动,满足了不同层次人员的不同技能需要,还可以直通普通高等教育。

“在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方面,英国最重视文化因素和市场因素。”在英国伦敦市中心的萨维尔街,维尔士西服店老板詹姆斯说:“西服发源于英国,萨维爾街是英国西服的诞生地,这就形成了独特的西服文化。人们认为手工艺可以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而这种价值只有在转化为商品后,才能对手工艺品产量与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詹姆斯介绍,西服业有一个词,叫“bespoke”(高级手工定制),这堪称“萨维尔街西服的精髓所在”。在英文中,“bespoke”和“made to measure”(量身定制)是近义词,但“bespoke”的标准要高得多,是初级裁缝根本无法企及的。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认为,“来自萨维尔街,已成为工艺超群、质量卓越、精益求精的另一种表达”。

有位美国著名裁缝曾形象地解释什么是“bespoke”:“人体有许多点来分隔身体,每个点都需要单独测量尺寸,并据此单独制作布片。拿肩膀和身体来说,就像用布包裹一个球,需要剪裁出不同布片,将其完美地缝合起来,使拼合处和谐服帖。”有评论称:“用二维的平面布料,雕塑出犹如人体一般完美的三维形状,简直是在模仿造物者之手!”

一般来说,在萨维尔街当学徒,制衣最少要学5年,制裤需要3年,而要成为大师级人物,则需要一生时间。萨维尔街作为“全球男装定制圣地”的声誉日隆。身着一套萨维尔街的定制西装,成为身份的象征。然而,与其他传统工艺一样,萨维尔街西服也曾受到冲击。例如,不时有国际大品牌前来洽谈“业务”,想挤跑这里的传统作坊。意大利名牌阿玛尼就曾公开说,“萨维尔街即将成为历史”,并效仿萨维尔街,开始提供高级定制服务。好在伦敦市政府和萨维尔街定制协会竭力保护住了萨维尔街制衣产业。

对于萨维尔街的明天,一家英国媒体的估计很乐观:“优雅的萨维尔街不仅将呈现历史上绅士们发黄相片里璀璨闪耀的瞬间,还将继续造就衣橱里的经典传奇。”

日本:化为“共识”

在日本最受欢迎的米饭并不是他们引以为豪的电饭煲做的,而是出自一位老人之手。老人叫村嶋孟,在日本被国民喻为“煮饭仙人”。在他眼中,不好吃的叫做米饭,好吃的叫做饭(日本对米饭的礼貌语),只有纯正美味的米饭才堪称“银饭”。跟大米打了一辈子交道,他不用舌尖,只用指尖在大米中一划,就能知道大米品质的优劣。先用当地的水浸泡大米30分钟,随后是被老人极为重视的淘米环节,每一次都要淘到米饭无任何杂质、晶亮分明。在老人看来,大米是有生命的,“淘米,就是人与米的对话”。从中可以对日本匠人精神体会一二。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即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因而成为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有人把日本匠人文化的本质归纳为两个词:敬业和认真。这种精神逐步被社会所承认并成为社会“共识”。在日语中,“匠人”被写成“职人”,也就是所谓的手艺人。

据了解,在手艺人阶层中,地位最高的是刀匠。这是由日本的尚武风俗决定的。刀匠以下地位较高,同时数量最多的是木匠(大工,主要做木建筑),其他还有织工、漆工、陶工、金工等。

有人说,日本手艺人阶层的出现使得工匠精神开始萌芽、发展。一种解释是阶层的固化使每个阶层的人安于现状,以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还有种说法则是日本手艺人在当时并不受重视,他们暗含一股较劲心理,寄希望于以技艺震撼对方,因此他们对自己的手艺,有一种近似于自负的自尊心。职人在造物中的全身心投入,还包括用生命为品质负责。

那么同样面临现代工业的冲击,同样传承艰难的危机,但为什么由传统时代而来的工艺精神能够在日本发扬?

首先,学徒制度是维系职人行业的重要支柱。学徒一般10岁左右进入店铺,经历不同阶段的学习和考察后才被允许独立经商或开店。手艺人的儿子通常也会子承父业,数代人只做一件事,父传子、子传孙的方式延续着手工业制造技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政府意识到保护职人之重要性。1950年,日本的《文化财产保护法》明确界定“有形文化财”“民俗文化财”“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等类别。其中“无形文化财”分成演剧、音乐和工艺技术三类。“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保持者”被大众称为“人间国宝”。

1955年,日本建立了“人间国宝”认定制度。政府在全国不定期的选拔认定“人间国宝”,将那些大师级的艺人、工匠,经严格遴选确认后由国家保护起来,并予以雄厚资金的投入,以防止手艺的流失。

其次,手工作坊的长久存在。一个作坊,就是一个工匠及其家庭赖以为生最重要的财产,因此他会付出一生的心血,乃至代代相传。同时,日本许多百年老店专注“小而美”,这既反映了日本职人自江户时代就形成的职业性格——不看重钱财,也与日本文化的内敛性有关——小就是美的。

最后,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为传承技艺和工匠精神提供可能。

意大利:指尖上的传承

在手工艺界,意大利闻名遐迩。“意大利制造”已经成为意大利享誉全球的国家品牌,包含了意大利很多知名和正在成长的手工艺品牌。比如,西服、小提琴、传统手工艺皮革、手工玻璃制品都是成功的范例。

“手工缝制能达到的准确性和美感,任何机器都无法做到!”意大利裁缝保罗?伦蒂尼拿起一件即将缝制完成的西服上衣,线脚工整、止口干净,即便是袋口车边的花纹,都和前幅布料完美对接,“在裁缝的手下,每件成衣都是艺术品”。伦蒂尼从事裁缝行业已近60年,他曾与众多著名品牌合作进行高端私人定制业务,三次赢得“意大利国家裁缝师学会”的“金剪刀”奖。尽管已处于半退休状态,他仍把家中一间小屋辟为工作室,还担任意大利国家裁缝学院的教授给学生讲课。

伦蒂尼出生在意大利南部的普利亚大区,上小学时,他就走进当地的裁缝工坊当起了学徒。上世纪50年代,裁缝业进入黄金时期,当时,仅在亚平宁半岛上,高级裁缝就超过了400万人。如今,在工业化时代的冲击下,裁缝仅剩不到100万人,渐渐走向没落。

在手工业发展进程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缺乏追求裁缝艺术的耐心。伦蒂尼认为,年轻人太晚接触裁缝业,就无法从小培养起对面料的感觉,这是更难弥补的缺憾。如果裁缝能进入学校的兴趣课中,让有兴趣的孩子们从小就开始一点一滴的积累,对传统手工裁缝业的复兴就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同样两个小时,机器能制成一件衣服,而我只够做出纸样,效率似乎差之千里,然而只有手工缝制,才能让每件衣服都有自己的灵魂和美丽。”伦蒂尼说,“只要人们不放弃对美的追求,传统手工裁缝业就不会消亡”!

作為文艺复兴运动的摇篮,意大利一直不间断受外族侵扰,直至1870年才完成统一,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浪潮擦肩而过,然而,也因此,一些小规模的手工作坊得以保留。此外,意大利政府规定,凡属资本和劳动所得及独立劳动所得均给予减税或免税。这对于工艺性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意大利的手工业能够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欧盟和意大利政府对有特色、竞争力强的手工艺品企业进行支持,并且补助资金支持它们出国参加展会、推销产品等。

随着意大利手工艺品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如今到手工业学校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国家及地方政府对手工业学校给予资金支持、土地免费供给,鼓励学校培养手工艺人才,抢救即将消失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工艺。克雷蒙纳市的斯特拉迪瓦里国际制琴学校闻名全球,政府早在1938年就开始了对该校的资助,目前每年资助额度高达60万欧元。银行和企业对手工业学校的支持,更是远远高于政府。有的银行每年都会赞助那些与音乐、文化有关的手工业学校。

德国:重塑“经久耐用”

在国际上,提到工匠精神,不少人很快会联想到“德国制造”。

舒马赫、施耐德、施密特、穆勒、施泰因曼……这些流行的德国姓氏在德语里,都代表一门手艺:制鞋匠、裁缝、铁匠、磨坊主、石匠。从中世纪开始,老师傅带几个学徒做手艺,就成为德国人的职业常态。

时移势易,工业化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基本精神没有变。今天,德国经济结构中30%为制造业,如果算上出口,工业制造几乎占据德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早在16世纪,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提出,人们无需遵从教会指令,靠自己辛勤劳作也可获得救赎。这种思想对德国乃至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上半叶,德国作家路德维希?蒂克在他的小说《青年木匠师傅》中,借木匠莱恩哈特的话表达了市民阶层对手工业的青睐:“我总是想让人们的日常用品既实用又美观,这样有教养的人就不用再添置别的东西了,我为此感到荣耀。”

现在,人们常常用“严谨”、“认真”等字眼形容德国人,认为这种性格塑造了德国特色的制造业和家族企业。其实,德国人也是在进行“德国制造”的过程中被重塑。

德国人进入工业化后也经历过“山寨阶段”:向英、法“学习”,仿造英法的产品。为此,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通过了对《商标法》的修改,规定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货必须注明“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在当时实际上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符号,以此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于是,8月23日成了“德国制造”的诞生日。从上百年前的那个日子后,德国人争气地让自己销售到世界各国的产品比当地货的口碑还要好。

猜你喜欢

裁缝学徒匠人
一间微型机械工业展示厅,一种匠人精致生活
今日菜色
老裁缝
勇敢的小裁缝
青年匠人
如何处理好干与学的矛盾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神级”匠人
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匠人?
巨人裁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