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4-23郑少婷
郑少婷
摘 要 在小学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不断尝试采用有效的教育模式,从而提升德育教育水平。本文基于有效研究,重点分析了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希望通过进一步研究,能够不断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小学德育 生活化教学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过程应该重视生活实践,要以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为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认识与兴趣,通过进一步研究,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更加顺利,能够实现对于小学生有效德育培养的目的。
1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德育目标定位过高
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小学之中,尽管其确立了一定的德育教育课程,但往往其目标相对较为宽泛,呈现出明显“大而不精”的现象。首先,目标过远没有切实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导致学生学习存在明显困难。其次,德育教育的目标设置不够清晰完整,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容易主次不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毫无章法。最后,区别于理论课程,德育教育十分考究针对性地个性化差异教学,而这也是教师容易疏忽的一点,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1.2德育内容脱离现实生活
目前部分小学的德育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宽泛的语言内容,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生活的内容并没有更好体现。目前绝大多数的德育教育还存在过大、过空的现象,学生也只能学习到其表面内容,无法深入学习。
1.3德育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仍然被传统的教育理念所束缚,在教育的过程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屡见不鲜,学生的学习也只停留在死记硬背,当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会灵活变通,导致德育学习的效果流于表面。
1.4德育实效性欠佳
德育教育离不开有效的实践活动,而部分教师错误地意识到实践活动的作用和价值,尽管安排了大量的课程活动,却缺乏应有的目的性与价值。活动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没有切实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學习能力。所以,经常出现学生活动积极性低下,或活动热情过高,没有章法、没有契合教育要求地盲目活动。
2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存在的对策
2.1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生活化德育活动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相对还较小,学生整个的身心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其学习效果与其爱好有直接的联系,然而如果德育教育的内容相对较为枯燥和单一,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为了切实解决这一客观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师就必须做好课程的调整和创新,全面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带动学生学习。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要设计更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并且深度挖掘教学资料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的部分,以求最大程度上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热情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对当今生活的热点问题“摔倒老人究竟如何帮助”,组织好学生生活化情境德育教学的工作。教师可灵活改编课程方法,引入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分别扮演摔倒的老人和过路人,通过这样生动形象地生活化教学方法,学生不仅教学难度得以进一步地降低,学习效果也能更好提升。
2.2教师应制定日常行为规范
众所周知,小学生拥有好动、爱玩的天性,这也是学习过程中其表现出来的特点。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看到这些天性的作用与特点,也要全面理性看待天性给学生带来的不足。在生活化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各项日常规划,禁止其部分举动和行为。同时,利用好规章制度的作用,为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等做出指导和引领,以求最大程度上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教师要引领学生正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推动学生将各项优秀品质纳为自己的学习目标。例如,在小学的规章制度中应当明确,学生要爱护班级卫生,做到不乱扔纸屑和果皮,在对待学校绿化的时候也要做到爱惜与养护,针对老师要做到尊重和爱戴,对待学生也要团结友爱。只有教师首先以身作则并且引导好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间帮助学生养成最佳的行为习惯,落实德育教育的学以致用目标。
2.3通过主题活动,弘扬校园文化
就更为开放、包容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而言,可以通过主题教育的方式强化小学教育,同时主题活动的主体也是小学生本身,从而能够更好契合学生的发展需求,达到校园文化的弘扬目的。例如,在进行“爱心走进心灵”的教学过程中,学校方面要更好做好对教师的监督工作,并且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评价,驱动教师更好将自己的关怀和爱意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不断提升。又如,在爱国主义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使用主题活动的方式,如组织学生征文活动、演讲比赛等,从而为教育内容的铺垫夯实基础。同时,在传统的学校活动如升旗仪式、班会课程等,教师也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鼓励其更好回忆德育教育的理论知识内容,并且能够反馈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迎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提升德育教育效果,落实生活化教学的目标与价值。
3结束语
总之,作为教学教育工作者,在研究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过程,应该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有效的教育模式采用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主,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通过生活化教育模式,促使学生形成正确三观,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袁利平.新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8):104.
[2] 方吉庭.关于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探索[J].学周刊,2016(33):126-127.
[3] 李化树.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22(03):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