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可控的紧张
2018-04-23雷墨
雷墨
北京时间4月4日,中国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宣布将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等农产品、汽车、化工品、飞机等进口商品“对等采取加征关税措施”,税率为25%,涉及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的金额约500亿美元。
在此之前,美国当地时间4月3日(北京时间4月4日),美国贸易代表处发布消息称,根据“301调查”结果公布拟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清单,涉及每年从中国进口的价值约500亿美元的商品。根据美国的时间表,关税开始加征前,有60天的窗口期。
如果加征关税在6月份如期实施,那意味着中美贸易摩擦进入第二轮。早前,美国对进口自中国的钢和铝加征关税的决定已于3月23日生效。中国对从美国进口的以农产品为主的128项商品,也在4月2日开始加征关税。中美贸易摩擦演变成“贸易战”的风险正越来越大。
对等回应
美国贸易代表处公布消息后,中国商务部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商务部发言人4月4日表示,我们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相关规定,准备对美国产品采取同等力度、同等规模的对等措施。
紧接着,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汽车、化工品等14类106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实施日期将视美国政府对我商品加征关税实施情况,由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另行公布。
这轮贸易摩擦是由美国挑起的。作为“应战方”,中国的原则是对等回应。这个原则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即回应時间点、所涉商品价值与加税的政治效果。
3月8日,特朗普签署总统文告,宣布将对进口钢和铝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但没有明确中国是否是主要目标。中国商务部随后做了反对的表态,但没有公布具体的回应措施。3月22日,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宣布将对价值至多6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
自此,美国加税剑指中国的意图昭然若揭。中方的表态随即升级:中方不希望打贸易战,但绝不惧怕贸易战,有信心、有能力应对任何挑战。3月23日,美国对钢和铝的加税决定生效,一长串豁免名单中并没有中国。当天,中国公布对128项美国商品的加税清单,税率分别是25%和15%,4月2日生效。
中国对128项美国商品加税,所涉商品价值约30亿美元。这是对美国对中国钢和铝加税的回应。美国每年进口钢和铝价值约334.6亿美元和173.1亿美元,但中国在其中所占比例并不高。去年美国进口自中国的钢和铝,占其总进口额比例分别是2.7%和9.7%,价值约25.8亿美元。
第一轮较量,在加税商品所涉价值上,中国坚持了对等回应原则。可以想见,一旦美国对中国价值500亿美元商品的加税决定生效,中国也会跟进对约5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加税。
如果说,特朗普政府对钢和铝加税只是在试探火力,那么接下来的加税不仅加强了火力,而且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美国贸易代表处公布的拟加税清单,涵盖约1300个关税项目,主要涉及中国的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术、机器人、生物制药等高端制造业。
在贸易战硝烟弥漫之际,中美已经悄然进入讨价还价的阶段。特朗普以贸易战威胁中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止战”的紧迫感。
特朗普政府毫不避讳其目标就是中国的产业政策,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也就是说,美国已经把触角伸到了中国内部,企图影响中国的政府政策。这就不只是贸易问题了,不过中国对此早有预判。
在中国最初公布的128项加税清单中,相当部分是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这些商品的出产地,绝大多数是共和党的票仓。根据相关统计,在美国大豆产量排名前十的州中,2016年大选中有8个州都把票投给了特朗普。中国是美国大豆最大的海外市场,去年进口价值近140亿美元,仅次于波音飞机。
3月26日,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发布声明,对政府拟对中国商品大规模加税表示担忧,称此举将危及美国大豆种植业。现在,美国拟对价值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也把美国大豆列入了加税清单。毫无疑问,中国的加税清单并不是无的放矢,这也是一种对等回应。
以戈止武
特朗普3月22日签署的备忘录中,指示美国贸易代表处在15天以内制定对中国商品加税的具体方案。也就是说,美国公布加税清单的时间最晚应该是4月6日,但最终却比这个时间点提前三天在4月3日公布。这是否是受到了中国4月2日对美商品加税生效的刺激?如果这两者之间确有联系,那不仅说明特朗普更加咄咄逼人,也预示着中美贸易交锋的节奏将加快。
特朗普咄咄逼人,中国当以戈止武。在中国每年约4万亿美元的对外贸易总额中,价值500亿美元的商品占比仅为1.3%,但以去年中美5800亿美元的贸易额衡量,占比却达8.6%。这个比例不能算低。而且,如果贸易摩擦扩大化并蔓延到其他领域,对中美两国来说都是难以承受之重。所以,中国的主要目的还是要防止爆发全面贸易战。
虽然特朗普政府在态度上日渐强硬,但并没有彻底关闭对话的大门。美国对钢和铝加税生效的当天,美国财长姆努钦打电话给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通报美方公布“301调查”报告情况,同时表示将继续中方保持沟通。
第二天,姆努钦对媒体表示:“我们正在与他们进行颇有成果的对话,对于达成协议,我保持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3月28日,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称,美中两国政府有望通过磋商避免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此前,他还宣布把对中国商品税的窗口期从30天延长到60天。
《华尔街日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中美两国的确已经启动了磋商。据报道,美方向中方提出了降低进口美国汽车关税、增加美国半导体进口、扩大美国企业在中国金融业的市场准入等要求。
新闻链接 我国拟对美国约500亿美元商品加税 4月4日,美国政府发布了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将对我输美的1333项5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美方这一措施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严重侵犯我国合法权益,威胁我国家发展利益。根據我方在世界贸易组织项下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相关规定,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汽车、化工品等14类106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实施时间另行公告。
这说明,在贸易战硝烟弥漫之际,中美已经悄然进入讨价还价的阶段。特朗普以贸易战威胁中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止战”的紧迫感。如果对价值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税的决定在6月生效,那么中国的对等回应也会很快。由此产生的“政治效果”,很可能在11月美国中期选举中“兑现”。
除了选举因素,中美贸易的历史和现状,也赋予了中国能做到止戈为武的筹码。特朗普的盛气凌人,某种程度上说是基于认知上的错觉,即美国是中美贸易关系的施惠方,中国是单纯的受惠者。
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数据,2001年至2016年,在美国商品出口前十大市场中,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增长了510.5%。这段时期,美国对这十个市场出口平均增长率是98.9%。美国出口市场排名前两位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增长率分别是62.2%与126.5%。
无论特朗普政府如何给美国贸易赤字问题开药方,都不可能忽视中国这个购买力强大且增长潜力巨大的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有底气以适度的反击提醒特朗普:美国也是中美经贸关系的利益攸关方。
持久战
中美第二轮较量会如何收场,目前还不得而知。悲观的前景是,特朗普政府如期在6月对中国商品加税,中美较量进入第三轮并呈扩大化趋势。乐观的可能性是,在6月前两国达成双方都可接受的妥协,在加税所涉项目与商品价值上打些折扣。如此,特朗普既“兑现”了加税承诺,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贸易摩擦的政治负面后果。
如果美国有妥协的意愿,中国也应该抓住特朗普的“交易思维”,以在贸易上适当让步的空间,换取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时间。中国经济刚开始进入技术、资本密集型阶段,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选择。严重的贸易冲突,毫无疑问会延缓这一进程。
不过,我们也不应对未来中美经贸前景抱有过高的期望。即便这轮贸易摩擦止步于第二轮,今后的矛盾也不会少。中国面临的将是一场持久战。瞄准“中国制造2025”,绝不只是特朗普的个人想法。
从国家竞争层面看,中国正在进行从追赶到超越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对中国的抱怨、打压肯定会越来越多。对于中美经贸关系,中国比较现实的期待是“可控的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