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知

2018-04-23

家庭医药 2018年4期
关键词:实验鼠瓣膜白血病

澳科学家找到杀灭超级细菌新方法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近日宣布,该校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杀灭超级细菌的新方法,即通过改变铁供应使其变弱甚至死亡。

超级细菌指对多种抗生素都有耐药性的细菌,由于病人感染超级细菌后缺乏有效治疗药物,有估计认为它们每年致死70万人。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可能达1000万。因此,应对超级细菌成为医学界的紧迫任务。

阿德莱德大学研究人员凯塔琳娜·里奇特在该校发布的新闻公报中说,她在研究中针对超级细菌的噬铁特性,改变超级细菌的铁供应,使它们丧失致病功能,最终死亡。

“铁对细菌而言就像是巧克力,带给细菌能量,让它们不断长大、致病,并能抵抗人类免疫系统和抗生素的攻击。”里奇特说,通过使用两种不同的化合物,我们先是让细菌缺铁,进而喂给它们对细菌而言有毒的物质,饥饿的细菌对这些有毒物质毫无抵抗力。

这种方法已经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有效,下一步将运用到治疗鼻窦感染的人体试验中。两种化合物被包含在啫喱状物质中,可以只用于感染部位而无需全身施药。

里奇特表示,目前没有发现这种疗法有副作用,而且细菌在这种疗法下出现耐药性的风险也较低,因为细菌不大可能抗拒自己喜欢的食物。

喝汤对身体好?有些煲汤方式得改改了!

现代人逐渐认识到长期饮用老火汤易致高尿酸血症等问题,已大大缩减煲汤时间,且注重汤料调配合理,烹制过程中火力绝不过大,绝大部分富含嘌呤、脂肪的肉类食材,都先经去皮去脂肪并飞水等预处理工序处理掉了。以大火煮沸后,即改为小火慢煲,火候掌握在汤水可以维持轻微的沸腾状态即可,通过减少炖煲的时间来控制嘌呤的量。

若是痛风发作期,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罗文峰不建议喝老火靓汤。

因为像排骨汤、牛肉汤、羊肉汤等,肉类中嘌呤含量很高,且煮得时间越长,汤中嘌呤越多。

即使是痛风稳定期,建议喝一些简易的滚汤、菜汤,尽量选择低嘌呤的食材,如蛋类、塘鱼类,并控制烹制时间,减少食用频率。

除了“高大上”的精品煲汤、炖汤,日常更多的应是家常的滚汤、煨汤、清汤等平民化汤水,不足半个小时便能端出一锅,既可当配菜,又有汤水饮用。

日研究人员发现白血病新疗法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在实验中发现,有一种基因在实验鼠体内发挥着阻止免疫的作用,如果剔除这种基因,患白血病的实验鼠会被治愈。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发治疗白血病的新药物。

京都大学医学研究科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在实验鼠体内,一种名为“sipal”的基因发挥着阻止免疫的作用。研究人员剔除实验鼠体内的这种基因后,再給实验鼠移植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结果100只患病实验鼠在15天内得到治愈,而没有剔除这种基因的实验鼠则在对比实验中全部死于白血病。

该实验表明剔除了这种基因的实验鼠免疫细胞发挥作用,能战胜白血病。不过,剔除这种基因的实验鼠虽然白血病得到治愈,但更易患其他疾病。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发新的白血病治疗药物。他们将研究如何不剔除这种基因,而是利用药物控制这种基因的作用,使免疫细胞发挥功能。

长相俊不俊,关键看基因

据美国《科学日报》最新报道,比利时和美国多所大学科学家合作完成的一项新研究已确定了决定人类长相的15种基因。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DNA决定一个人的容貌等特征。借助DNA技术,医生可以完成颅骨和面部重建手术;法医可画出犯罪嫌疑人的面部轮廓;历史学家则能够了解多年前人类的面部特征。弄清DNA中哪些基因决定面部特征的探索犹如大海捞针。在过去的相关研究中,科学家曾寻找过两眼距离和嘴巴宽度等特定特征相关的多个基因,然而被确定的基因数量很有限。新研究中,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和美国匹兹堡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科学家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方法,在包含人脸三维图像和相应DNA数据库的数据中,将每张脸细分为小模块,再筛查DNA中是否有与这些小模块匹配的位置。借助模块化分割技术,他们首次识别出DNA中的15个位置。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发现,胎儿在子宫中发育时,与这些模块化面部特征相关的基因位点十分活跃。

研究负责人、鲁汶大学彼得·克拉斯博士宣布好消息称,在15个已被识别的基因中,有7个与鼻子有关。鼻子对于人的颜值和容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法医来说,意义更为重大,因为它是法医重建面部的主要障碍。斯坦福大学研究员乔安娜·威索卡博士表示,4所大学联合研究小组将继续使用更多的数据展开这项研究,利用DNA技术正确预测完整面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从长远来看,这项新技术可被应用于大脑扫描等医学成像技术、法医及考古等领域。

及时换关节可延寿

美国《临床骨科及相关研究》杂志近日刊登瑞典一项新研究称,人工髋关节置换(THA)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更能提高预期寿命。

新研究中,瑞典哥德堡大学骨科专家彼得·克努德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分析了1999—2012年间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近13.2万名瑞典患者术后生存情况。这些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时的平均年龄为68岁。在平均5.6年的跟踪调查中,16.5%的患者离世。数据分析发现,与瑞典总人口中年龄及性别相同的人群相比,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生存率相对更高。接受该手术后第一年中,这些患者的生存率比总人口中对比组人群高出1%;术后5年和10年,他们的生存率则分别高出了3%和2%。这些差异在确诊为原发性骨关节炎的患者中表现尤为明显,在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中,关节磨损导致的手术占91%。

不过研究人员也发现,在骨坏死、炎性关节炎和其他疾病导致的继发性关节炎等病例中,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并不比普通人群高。此外,并发症较多、教育水平低和单身也会降低关节置换后的生存几率。

克努德博士分析指出,及时换关节可延长患者寿命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手术成功使患者更好地康复,增加了自信,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另外,术后患者的生活方式也可能更健康。

3D打印可助实现个性化置换心脏瓣膜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团队近日在华盛顿举行的心血管研究技术大会上展示了一种3D打印技术,可通过个性化建模,来判断患者适合哪种心脏主动脉瓣置换方案以及预测手术并发症等,实现因人而治。

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主动脉瓣狭窄,无法从左心室泵血到主动脉。置换术通常有两种方案,开胸手术或从大腿处插导管将生物瓣膜送入。

研究团队根据不同患者的CT扫描图片,使用多种柔性材料打印出主动脉瓣和周边结构的3D模型,并将模型放在心脏模拟器上做泵血实验,模拟新瓣膜如何工作,以便判断哪种手术方案和瓣膜类型更适合患者。

俄亥俄州立大学心脏病学专家斯科特·利利说,有些患者的心脏结构具有特殊性,例如瓣叶上有钙化结节,或冠状动脉与瓣膜很近,所以通过建模来确定如何置放瓣膜非常重要。例如,3D建模结果显示一名78岁的患者主动脉根部过短,无法经导管置入瓣膜,因此采取了开胸术。

据研究人员介绍,使用激光和高速相机,可分别测量出有置换瓣膜或无置换瓣膜时的血流速度和涡流图。通过对不同疗法、瓣膜置放位置和类型进行模拟,可提早发现渗漏、凝血或冠状动脉阻塞等问题,进而选出最佳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实验鼠瓣膜白血病
白血病男孩终于摘到了星星
吃夜宵可能让人越来越笨
心瓣瓣膜区流场中湍流剪切应力对瓣膜损害的研究进展
一例蛋鸡白血病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尿酸与CHADS2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
CHA2DS2-VASc评分在非瓣膜性房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白血病·患儿

家庭医药的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