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形势下中国向非洲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思考
2018-04-23陈旻晖
陈旻晖
国际公共产品是指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为国际社会共同享有的产品,既包括各种国际援助,也包括多边机构、治理机制、国际规则、理念模式等。
国际公共产品是中国硬实力转化为软实力、软实力服务于硬实力的重要载体,也是衡量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形象的重要标尺。随着中国近年来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向国外特别是向非洲更多地“制造”和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已成为中国逐步承担国际责任、由经济强国成长为全球性大国的必经之路和必修之业。
为什么要向非洲提供国际公共产品
正如上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和苏联东欧剧变后中国突破西方封锁制裁离不开非洲国家的大力支持一样,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非洲仍将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影响力需要“必争必保”的一块阵地。中国应对西方对中国的牵制打压、参与国际体系塑造,都离不开非洲国家的支持与“帮衬”。同时,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已经有能力在非洲做更多的“公益”。
从中非关系发展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中国在非洲树立了患难与共、平等相待、互利共赢、亲和友善的国家形象和发展形象,中非合作论坛作为中国向非洲提供的最大公共产品之一,成立十八年来展示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就历史感情和工作成本而言,中国政策、理念等在非洲更易于推广和被接受,进而成为具备国际属性的公共产品。当然,随着中非合作的深入发展,也对中国向非洲输出的有关合作模式、标准等制度性公共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非方的需求看,非洲的和平与发展一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公共产品,同时也受制于西方长期“垄断”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系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非洲国家对西方政治体制、经济模式、价值理念的质疑和反思显著增多,对中国发展的成就真心羡慕,对中非合作寄予厚望,期待从中国发展模式中寻找启发,为本国探索发展道路,以对冲西方的影响和控制。近年来,非洲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非洲国家在国际公共产品方面对中国的期待增加以及非洲形势总体趋于好转,是中国向非方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的客观条件。
从大国在非洲的博弈看,当前西方依然是非洲国际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但在国际金融危机、难民问题、恐怖袭击、民粹主义等冲击下,西方软硬实力受挫,增加对非投入力不从心。西方在加大对非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软干涉”的同时,从自身减负考虑,不愿也无力继续扮演“服务非洲”的角色。有鉴于此,非洲对中国期待的一面上升,这为中国建设性参与对非提供公共产品国际合作、推动建立更为公平公正的对非国际公共产品体系、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提供了更为宽松和有利的外部环境。
中国可以向非洲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
结合非洲国家需要及中国自身优势,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应包括平等尊重的秩序观、共同发展的合作观、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观等内容。
为非洲国家仗义执言,助其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当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仍是制约非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可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在双边及多边国际场合,支持非洲国家的正当诉求,帮助非洲增加在联合国、20国集团、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治理机制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国际体系改革进程向总体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为非洲发展与振兴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提高非洲自主可持續发展能力。当前,非洲国家普遍积极开展工业化和多元化发展,但囿于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和资金缺乏等困难,实现自我“造血”能力任重道远。中国在开展对非合作中要坚持“筑巢引凤”和“授人以渔”的理念,坚定支持非洲国家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帮助非洲破除长期制约发展的瓶颈,积极开展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助力非洲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助力非洲推进一体化进程。一体化建设是非洲国家实现发展和振兴的共同追求,但囿于财力和人力的制约,非洲一体化进程仍面临不少困难。中国可加大对非盟和非洲次区域组织机构、能力建设以及社会发展项目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增加对非洲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项目的支持,帮助非洲国家实现互联互通,提升其自主发展能力。同时,把更多的援助投入到广泛惠及非洲人民的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增加非洲普通民众对中国的亲切感和认同度。
支持非洲集体安全机制建设,助其提高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能力。当前,非洲大陆虽然总体保持稳定,但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中国在非洲的人员越来越多,利益越来越大。中国要加大对非洲集体安全机制的投入,加强同有关各方,特别是非盟和非洲次区域组织的合作,支持非洲国家自主解决非洲问题的努力。创造性运用“不干涉内政”原则,高举维稳促和旗帜,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非洲热点问题的斡旋和调节,为非洲的和平与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维和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在未来五年内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
加强与非洲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交流合作,助其应对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传染疾病、海盗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给非洲带来严峻挑战。中国可充分利用中非合作论坛这一平台,与非洲国家就有关全球性问题加强协调与合作,帮助其增强应对这些危机的能力。继续向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派遣护航舰队,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维护航运安全的努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大对非洲国家防灾减灾、人道主义救援等方面的支持。2014年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援外医疗行动之一,2016年向因旱涝灾害遭遇饥荒的非洲国家提供紧急粮援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提供的最大粮援之一。上述行动让非洲认识到中国才是“患难见真情”的兄弟。
加强与非洲国家在治国理政经验上的交流,助其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非洲国家仍在探索适合自身的情况、能使非洲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发展道路。中国可通过各层次双边交往渠道,更加系统、深入地向非洲国家介绍中国在治国理政、处理发展与稳定关系、和平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和理念,增进非方精英阶层、学者、智库对华认知,使其认同中国构建“中非命运和利益共同体”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以和平、对话方式解决争端的外交实践,构建中非共同价值观。2017年6月,中非减贫发展高端对话会暨中非智库论坛开幕式在非盟总部举行,王毅外长向非洲国家宣介习近平主席早年著作《摆脱贫困》英、法文版,介绍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2017年9月,中非外长举行第四次联大政治磋商,支持把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同非盟《2063年议程》对接,实现共同发展。上述活动增进了中非治国理政交流,增强了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
如何向非洲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
把握好承担责任与韬光养晦之间的关系。当前,中国对非投入与中国实力相比还略显薄弱。中国有必要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的力度,树立中国发展中大国风范。与此同时,也应客观把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丰富内涵,不贸然承担与中国国力和地位不相称的对非国际责任。作为提供对非国际公共产品的后来者,中国虽然在短期内难以做到与西方抗衡或取代西方,但只要尽力而为,聚沙成塔,同样能逐步收到积极成效。
处理好谋事与谋利的关系。向非洲提供国际公共产品,谋事为先,谋利在后。要有舍得投入、允许和欢迎非洲搭中国“便车”的胸怀和气度。要看到向非洲提供国际公共产品虽在短期内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但长期上将收获更大的国际权利和软实力。要打破对非合作中存在的“重利轻义”的现象,坚持互利,更要注意让利,做到多予少取,先予后取。不能只盯着经济效益,更要看到合作共赢。不能只算“小賬”,更要从中国外交全局出发算“大账”。通过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平与安全、全球治理、人道主义援助等领域,向非洲全方位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统筹好中国在非洲“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向非洲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既要见物,更要及人。多年来,中国对非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主要集中在发展援助等“硬投入”上,理念、制度等“软投入”较为有限。经过本世纪头十五年中非合作的快速发展,西方在对非“硬投入”总量上虽仍多于中国,但在质量和受非洲国家认可度方面已大幅走低。本世纪第三个十年,中国将继续增加在非经济领域的“硬实力”投入,同时软实力将成为中国与西方在非竞争的重要疆域。中国应该在继续支持非洲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对非洲的“心灵”塑造,使中国主张走进非洲人心中,推动有利于中国的国际治理机制和合作规划走进非洲,把非洲打造成对中国发展道路和理念、以及和平发展溢出效应的认可方和支持者。
平衡好中国与西方在非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向非洲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方面,中国与西方虽存在竞争关系,但在某些领域也有很好的合作空间。中国一方面要看到西方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对非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这一现实,在推进中非合作和在非软实力建设时要注意讲究策略方法,突出中国公共产品与西方公共产品在维护非洲稳定、支持非洲发展等方面的共性,避免与西方陷入正面对抗。另一方面可加强与西方探讨在向非洲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方面展开合作,增信释疑。2014年以来,中国同美国在帮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和合作建设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领域的合作成为中美务实合作的重要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