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逛庙会过大年

2018-04-23孙利芳

资源导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曲剧糖稀糖人

文|孙利芳

小时候过年,最盼望的不仅仅是新衣服、糖果、鞭炮,还有拉着父母的手去逛庙会。熙熙攘攘的庙会上,精彩的民俗表演,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小吃,韵味十足的乡音唱曲,一直在我的内心深处珍藏。

2018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当听说家乡的汤王街举办迎新春传统民俗庙会时,我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约上几位朋友驱车前往,先睹为快。

华灯初上,我们沿着民俗街缓缓前行。不远处,温泉镇的青石牌坊雕梁画柱古朴大气,灯火辉煌,在旷远的夜幕下更加雄伟壮观。路两边红红的灯笼或悬挂于树梢,或点缀在屋檐,千姿百态、流光溢彩。你看那可爱的“小狗”正眨着调皮的眼睛迎接新年的到来;齐天大圣孙悟空正抡着金箍棒腾云驾雾来到人间享受太平盛世;十二生肖排成一溜儿长队向大家拜年……好一派国富民安的盛景!

缓缓行走中,一声“好看又好吃的糖人喽……”的吆喝声引起了我的注意。前方不远处,一群孩子正围着一位大爷。只见一个炭火炉子上支着一口铜锅,里边熬着热腾腾的金黄色糖稀,散发出甜丝丝的味道。大爷拿起一把精致的小铜勺,舀上半勺糖稀,微微倾倒在大理石板上,趁着热气儿往上一提,就拉成一条细细的糖线。老人的双手上下左右翻飞,眨眼间一只活灵活现的“孙猴子”便出现在大理石板上。等糖稀凉了,老人在“孙猴子”身上点缀一番,用小铲子铲起来,粘上竹签往草把子上一插,便大功告成。围观的孩子们早都馋得流起了口水,这个说:“爷爷,我要猴子!”那个说:“我要兔子!”孩子们拿着糖人看着、玩着,等玩够了再当糖果吃掉,让我们这些大人也垂涎欲滴。

往前走,我们便欣赏到最具民俗特色的剪纸艺术。只见成千上万只“蝴蝶”或枝头小憩,或翩翩起舞,真是千姿百态、独具风情。“细若春蚕吐丝,粗可大笔挥剪。”传统的“百变双喜”“鸳鸯蝴蝶”“龙凤呈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新式的“沁园春雪”“焦裕禄”“中国梦”极富时代特色,顿觉耳目一新、巧夺天工。一张小小的纸片,经过民间艺术家灵巧双手的一折一剪,一虚一实,一拉一展,便演绎出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剪纸艺术品。无论表达喜庆热闹,还是凸显古朴典雅,都是劳动人民对生活无限热爱的真挚表达。难怪诗圣杜甫也曾发出“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赞叹呢!

忽然,一阵唢呐声由远而近,一段悦耳的戏词飘入耳中:“今日是我出闺的前一晚上,还缺少上轿的绣鞋一双。急慌忙我只把银灯剔亮,独坐在灯光下来绣鸳鸯……”这是正在上演的曲剧《风雪配》中的片段,婉转明快、珠圆玉润的曲剧唱腔把新娘的羞涩期盼、喜悦妩媚表达得淋漓尽致,唱的人韵味悠长,听的人心花怒放。一个个精美绝伦的曲剧唱段,让人一下子沉醉在节奏鲜明、行腔酣畅、激情奔放、质朴通俗的曲剧韵味之中。汝州作为曲剧之乡,是河南曲剧的发源地。曲剧自1926年发展至今,以质朴通俗、风趣幽默、轻盈俏丽的风格成为河南第二、全国第八大剧种,已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

这边曲剧刚刚落幕,那边流光溢彩不夜天的传统节目——“打铁梨花”马上要开始了。只见十几个大火炉上,熊熊烈火正将铁熔化成铁水。艺人们用铁锨将熔点1200℃至1500℃的铁水抛至空中,再用木板打击。瞬间,灼热的铁水在半空撒开,像天女散花般从高空倾洒而下,散落地上时就像泼金撒银,一时间流光溢彩。一簇簇银花凌空绽放,变幻莫测,绚丽多彩,场面壮观精彩绝伦,就像美丽的“焰火”一样,给人们呈现一场视觉盛宴。人群中不时发出一声声惊叹,真可谓:“梨花绽放春风暖,火树银花不夜天”。据传,“打铁梨花”源于明末清初,盛于清代中期。近几年,跨越300多年时空的“打铁梨花”绝技,一直是汝州市春节的保留节目。人们将坚硬刚强的铁化作柔美的“烟花”,用红彤彤的火炉孕育着吉祥如意的火种,用鲜艳夺目的铁花给人们送上吉祥如意的祝福,是老汝州又一项传统的文化艺术瑰宝!

身在庙会中,真是“庙”趣横生,“会”味无穷啊!有年俗,才有年味。文化于国,是一种生命力,国无文化不立;民俗于年,是一种内涵,年无民俗无味。春节,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最看重的节日,底气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化滋养、独特的文化魅力。

猜你喜欢

曲剧糖稀糖人
糖人张
浅析河南曲剧的现实生存问题
大型河南曲剧现代戏《丹水颂》唱腔特色分析
和糖稀
味道
卖花米团
陈炎鑫:舞台上为梦前行的“曲剧新秀”
吹糖人
河南汝州曲剧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
晶莹糖稀忆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