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作用研究

2018-04-22叶红珍吴晓敏徐嘉颖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24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常规用药

叶红珍 吴晓敏 徐嘉颖

1.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女三区,广东广州 510430;2.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女一区,广东广州 510430

精神分裂症属于临床多发精神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对患者身心健康均造成严重危害,同时降低生活质量[1]。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伴有程度不同的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心理,精神状况及心理状况较差,严重者甚至伴有自杀倾向。随着社会及生活压力不断增加,近年来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好发于青壮年,主要表现为感知、思维、行为、情感等方面的障碍,且患者精神活动不协调。因此,心理护理干预的实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至关重要[2]。本次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3月期间该院9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作用,现分析讨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3月期间该院9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全部入选者分为研究、常规组,各46例。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全部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均符合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病史均超过2年;患者病情发展稳定;无严重过激性行为。研究组患者男26例、女20例,年龄19~52岁,平均(37.6±3.9)岁,病程2~15年,平均(8.36±0.24)年;常规组患者男27例、女19例,年龄20~53岁,平均(37.9±3.7)岁,病程3~14年,平均(8.40±0.35)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首先对患者进行阶段式健康教育,在疾病不同阶段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体特点进行相应健康宣教。入院后帮助患者熟悉病室环境,并讲解住院制度,了解患者以往用药情况,对患者病情进行系统化评估,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入院后3~6周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及理解能力,耐心进行病情介绍,向其讲解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包括诱因、主要症状、治疗意义、治疗原则等。加深患者对自身病情的了解,强调积极配合治疗及维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护理过程中充分尊重爱护患者,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耐心倾听患者诉求,使其感受到良好护理氛围,增强治疗信心。与此同时,对导致患者产生不良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对症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加强对患者的情感支持,鼓励其表达内心想法,提供发泄不良情绪的途径,科学调动患者积极性。鼓励患者多与他人沟通交流,并主动参与社交娱乐活动,培养其他兴趣爱好,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消除患者不良情绪,维持健康心理状态,促进疾病康复。对常规组实施临床传统护理方案,进行随机性健康宣教,定期组织患者参与健康教育讲座,临床治疗及护理过程中为患者提供相应健康指导。

1.3 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将焦虑量表(SAS)与抑郁症量表(SDS)作为评价标准[3],以低于50分为无焦虑、抑郁;50~60分为轻度焦虑、抑郁;61~70分为中度焦虑、抑郁;高于70分为重度焦虑、抑郁。采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QOL)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4],包括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等,总分60分,低于20分为生活质量极差,21~30为较差,31~40分为一般,41~50分为较好,51~60分为良好。另外,将两组用药依从性进行对比:以患者1周内无拒药情况为完全依从;拒药达到5次或不超过5次为部分依从;拒药超过5次以上为不依从。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分别为(43.20±3.08)分、(43.87±3.74)分,较干预前明显更低;常规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分别为(50.76±4.02)分、(50.93±4.60)分,较干预前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用药依从性比较

研究组及常规组患者用药依从率分别为97.83%、84.78%,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SAS SDS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t P研究组(n=46) 56.37±4.09 43.20±3.08 17.446 0.000 56.89±4.72 43.87±3.74 14.664 0.000常规组(n=46) 56.28±4.13 50.76±4.02 6.496 0.000 56.90±4.53 50.93±4.60 6.272 0.000 t 0.105 10.125 0.010 -8.077 P 0.917 0.000 0.992 0.000

表2 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n(%)]

2.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干预前研究组与常规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为(52.85±5.03)分,较干预前明显更高;干预后常规组生活质量评分为(43.67±4.72)分,较干预前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3 讨论

相较于普通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更易产生焦虑、抑郁、烦躁等负性情绪,同时伴有妄想、疑病等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相关治疗及护理方案的顺利实施[5]。部分病情严重患者甚至出现偏激、自杀行为,因此,临床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保障患者住院安全。相关研究表明[6-7],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后期出现抑郁情绪比例较高,约38.6%,相较于正常人群抑郁发生率明显更高。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导致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生活质量、睡眠质量等多方面均受到严重影响。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临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的方式对精神分裂症伴焦虑抑郁患者进行干预,虽可起到治疗作用,但由于抗抑郁与抗精神病药物之间可产生相互作用,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降低患者用药依从性[8-9]。本文对研究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通过将两组SAS、SD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分别为(43.20±3.08)分、(43.87±3.74)分,较干预前明显更低;常规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分别为(50.76±4.02)分、(50.93±4.60)分,较干预前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心理护理干预的实施可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抑郁心理,促进身心健康。病程、药物不良反应、缺乏治疗信心等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产生焦虑、抑郁心理的主要原因,通过实施对症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10-12]。此外,加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用药指导,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使患者意识到良好心理状态对促进病情康复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家属参与其中,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到疾病的治疗中,多与他人沟通交流。在用药依从性上,研究组及常规组患者用药依从率分别为97.83%、84.78%,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可使患者意识到合理用药的重要性,提升用药依从性。护理人员除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应注重对心理健康的干预,了解不同患者心理特点,通过对导致患者产生不良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使患者感受到良好护理氛围[13]。通过将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干预前研究组与常规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为(52.85±5.03)分,较干预前明显更高;干预后常规组生活质量评分为(43.67±4.72)分,较干预前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运用及推广。总而言之,心理护理干预的实施符合现代护理学理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将患者作为开展一切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及最终归宿,从患者角度出发考虑各种问题,可同时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等多层次护理需求,从根本上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及护理服务水平,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具有良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4-15]。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消除负性情绪,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具备临床意义与价值。

猜你喜欢

精神分裂症常规用药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常规之外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