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经济管理课程教学研究
2018-04-21孟晓雪
孟晓雪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各行各业迫切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来实现企业发展,在另外一个方面,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教育规模和政策扶持也在不断增多,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需要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中职学生就业能力,促使其能更快适应社会行业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文首先从大方面上来阐述目前中职教育发展的机遇与现状,然后结合中职经济管理课程的特点,探讨中职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经济管理课程教学方向进行研究,旨在促进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经济管理 课程教学
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使高校招生人数逐渐增长,自1999年到2009,本专科招生人数增加了489万人,这样的招生人数增长代表着本专科就职队伍也在不断庞大,相比之下,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无法体现出来,导致中职教育学校的地位也显的较为尴尬,基于中职教育学校的特点,需要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口,以就业为导向,以此来应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就业形势,另外,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意见》中指出,基于从精英型到大众型的教育转变需求,需要中职教育学校培养更多合格“社会人”,这也是今后中职经济管理课程改革的一大要点。
一、中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目前的教育改革当中,中职教育既有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存在相应的困境。当前中国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开始转型,基于职业教育大众化的特点,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招生人数每年持续增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中职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教师培训计划和家庭经济贫困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使中职教育更加蓬勃的发展。但是中职教育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出现较多的问题,这与中职学校自身教学思维有着一定的联系,地方社会认知的差异,使地方政府和群众更加侧重初高中,导致中职硬件设施的更新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中职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市场需求的技术型人才培训基地,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职教育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出现脱节,部分私立中职学校以盈利为目的,职业教育的目的出现偏差。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就业,但是据相关统计,中职教育就业率在持续降低,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不能得到保证,而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将成为中职教育是否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中职经济管理课程特点
中职经济管理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主要特点体现在这些方面:首先是复杂性,经济管理适用于各行各业当中,所以其课程内容较为复杂,连贯性不强,在对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素材的广泛性,需要针对各行各业经济管理的特点进行分析,在这样的情况下,课程设置对扩展学生知识面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另外是综合性,中职经济管理课程的复杂性特点,决定其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经济管理包含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各方面课程内容,这些课程相互融合交互,相互关联,基于以上特性,需要学生在对其进行学习的过程,注意对其他课程关键内容的吸收,注意各课程之间的联系性,以便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最后是实践性,实践性是经济管理课程最重要的特性之一,经济管理课程需要较多的实践来对应理论知识,其中的定理是根据实践活动来进行变化的,具体问题灵活分析,以实践为基础,要求教学内容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随之变化,也就是说实践活动影响教学内容。以上中职经济管理课程特定都体现除了其特殊之处,这样的课程特性要求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綜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教材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经济管理本身的价值与意义。
三、中职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根据目前中职院校发展大环境可以知道,在大众化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中职教育教学规模正在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在毕业之后选择中职院校进行学习,招生规模持续增大,中职院校发展空也在持续增大,但是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由于经济管理课程的特殊性,其整体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是教师教学能力不足。中职经济管理课程的实践特性要求教师具有实际工作经验,这样才能保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是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而是借助许多实例,将理论知识融入其中,提高整体学习效率,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中职院校经管教师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对教材上的内容了解并不深刻,在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无法有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另外一个方面,经济管理课程综合性较强,涉及到各行各业,在每个行业中的应用结构和基础操作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各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相应的经济管理内容也会发生变化,部分中职经管教师对这些前沿变化只是一知半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将会严重制约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深度远不能达到经济市场的人才需求。
(二)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实践性是其主要特性之一,尤其对于经济管理课程来说,其学习的关键在于实践操作,在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上,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来加深对课程教材内容的理解。目前中职教育规模虽然在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但是整体的教育体系仍旧没能够按照职业教育核心目标来进行转变,实践基地的落后,可供实践操作的课时缺乏,这些因素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管理课程实践操作的正常开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极大阻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另外一个方面,目前中职教育办学定位发生偏移,部分中职院校扩大招生规模,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学校管理人员没能把中心放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面,学生数量过多,相应的课程安排不能满足实践活动的需求,导致经济管理课程实践活动出现较为尴尬的局面。
(三)教材没能够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与教材内容的具有较大关联性,基于经济管理课程复杂性和综合性特性,需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根据相关行业的管理技术更新来更新教材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及时掌握到最新的经济管理知识,跟上经济市场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社会正在不断的进步,这也就意味着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职业技能要求正在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直接影响着其就业能力。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学观念较为陈旧,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社会行业的发展,导致其与社会最前沿的职业技能要求脱轨,在另外一方面,中职教材中关于实践活动的内容较少,无法满足经济管理实践操作的实际需求,这样的教材内容严重制约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经济管理课程探索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市场需求的合格社会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职经济管理课程的主要特性和管理需求,以提高中职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技能型人才,可以从课程设置、产学结合和就业考核等方面来进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块
1.建立综合性、项目化的中职经济管理课程。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职业化,这也是其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差异,职业教育的所有活动需要围绕职业特性开展,结合相关行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强化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并以此为教育定位开展教育活动。在对中职经济管理课程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知道,其主要具备综合性和实践性,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基础理论服从于实践,在这样的课程定位下,需要将中职经济管理课程从基础型转变为应用型,也就是说将理论知识更多的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中职经济管理课程中包括会计基础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技术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和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彼此交叉却具有一定的联系,学生需要在了解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知道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流程,相应的教师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也需要注意转变教学模式,采取项目化教学模式来将教学目标渗透到教学实践当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于经济管理课程的学时也需要妥善安排,以实践操作为重点,划分更多的实践课时,建立更多的实践操作基地,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2.选择切合实际的教材。目前中职经济管理课程的教材是面向中等专业学校,教材内容符合当前综合素质人才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要求,但即便如此,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仍旧无法满足现实市场发展的需求,其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对地方经和社会发展的及时评价,这样会导致教材缺乏时代感,其教育目标也会相应的落后,加上理论多于实践的教材内容,使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情况和就业方面也出现也相应的落后。针对这种情况,首先需要对教材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侧重学生未来可能就业领域的经济管理方向,来有目的的选择或者重新编写教材,这就需要对地方经济与市场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准确评估,为教材选择提供准确的一手资料。另外是在教材编写方面,在重新定位教材目标的情况下,可以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来参与教材编写,这些专业人才处于行业领域的一线,深知经济管理的实时应用情况,他们的参与会提升教材的整体时效性,保证教材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3.强化就业导向。关于中职经济管理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宣传上,需要将其转换为实际的教学目标,针对目前市场对就业人员资格的需求,可以从就业资格入手,将职业资格证考试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由于经济管理课程内容较多,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方面来开设不同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课程,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另外一个方面,可以将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相互连接,在学生获得学历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这样的情况下,中职经济管理课程毕业生的整体工作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就会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职业资格考试需要以中职经济管理课程目标为核心,强化实践操作培养,使职业资格证书满足市场应聘的需求。
(二)产学结合,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職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在职业性特性的影响下,中职院校一直在推行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期待以实习和学习相互结合的方式,增强职业化教育的影响,提高中职学生的整体工作能力。所谓的产学结合,指的是生产和教育等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和资源上的协同与集成,也可以看成技术创新上的对接,产业和学校在其中扮演者关键角色,一般情况下,政府部分在两者之间起着平台搭建的作用,产业和学校相互配合,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学校提供更加坚实系统的理论基础,而产业则提供前沿的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下,产学结合已经不再是一个新概念,而是一种生产力转化的新方式,目前中职院校中半工半读就是产学结合模式的另外一种演变方式。但是,在产学结合模式的发展中,同样也出现了较多问题,由于无法清楚的对学校和产业进行定位,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主次不分”的情况,也就是说无法平衡学校理论知识传授与产业实践技能培训等两个环节。根据中职经济管理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对学生理论性和实践性等两个环境进行权衡,将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性,保证学生能够成为更加合格的职场工作者。
中职经济管理课程的本质是人文学科,其中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做为基础,但是也需要必要的实践操作使学生懂得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渗透,同时实践教学也能够使毕业生具备更高的就业竞争力,在与高职高专甚至本科生进行职位竞争的过程中,占据更多的实践优势。需要强调的是,经济管理课程的实践操作与其他课程有着较大的差异,不能仅仅在实验室或者活动课堂中进行模拟实践,而是需要真实的职场环境和工作岗位来进行锻炼,明白其中的各种实践环节,真实的经济管理岗位工作要比模拟实践更加真实,同时也更加复杂,这样更具有真实性的岗位实践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使学生完成从学校到岗位工作的过渡,在中职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更快更熟悉的适应岗位工作,这样也就大大提高了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在中职经济管理课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是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投入。前边已经提到,需要对中职经济管理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环节进行平衡,另外经济管理课程需要更加真实的实践环境,所以需要更加重视经济管理课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投入。除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践性教学的课时分配,同时也需要加大对其资金的投入。目前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一般是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各个方面的努力与合作,政府可以从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方面来保证中职技能培训的顺利开展,社会方面可以通过加强热点关注来推动中职教育发展,学校方面,需要在政府和社会的双重帮助下,提高对人才出口环节的重视,使实践性教学从学校走向社会。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一直以来都是中职教育常用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对于中职经济管理课程的特点和市场人才需求,加强专业适应性,通过加强与相应企业的联系,确认目前行业市场所需岗位人才的能力需求,在此基础上实现专门岗位人员定点培养,在设定岗位人员培养目标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进行校企合作。在另外一方面,为了提高校企合作的实效性,保证中职学校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岗位工作,首先需要建立专业师资团队,进行中职经济管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使专业教师进入一线岗位进行实训,了解更多前沿的经济管理方面的信息,同时也可以请相关企业管理人员来校培训,两者相互结合,壮大专业师资力量。除此之外,也需要实现实训设备的更新流动,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当中,实训设备的完整性直接决定了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需要根据经济管理市场的实际需求,来引进更加先进前沿的实训设备。在不断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基地的过程中,可以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人才供求合作关系,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一方面,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在企业岗位中学习到更多的实践技能,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提高自身就业技能,而这样的岗位实习,也能使企业更清楚学生员工的整体素质,在更大程度上扩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三)建立多元化的就业能力考核方法
就业能力考核的主要是为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其中包括基础知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以便寻找出学生个体中所存在的缺陷,并且进行整体性的纠正。针对中职经济管理课程的特殊性,需要选择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以此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首先是基础知识掌握与实践应用能力考核。中职经济管理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出该课程的实际价值,也就是说在掌握并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实际操作能力,了解实际企业岗位中的工作流程,以此来使用人企业承认实习生的应用能力,在以就业导向为基础的中职经济管理课程能力考核当中,需要准确评价学生的就业能力,这就要求对传统的考核评价方法进行改革。传统成绩考核只是通过卷面测试来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能力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面过于片面,在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经济管理课程考核当中,需要向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进行转变,不仅需要重视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强调应用能力,擺脱应试学习模式的束缚。在实际进行考核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和企业等多方参与考核,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评价比例进行调整,对于参加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学生,在对其成绩和技能应用能力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相关实训企业参与到考核当中,企业对学生经济管理技能和工作表现的评价需要在考核当中占据更高的比例。
2.就业能力综合评价。就业能力综合评价是中职经济管理课程考核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考核内容,在以就业导向的课程教学中,强调中职教育课程为全面素质教育推广中的关键部分,以发展知识和素质能力并存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中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对于学生就业素质的考核,需要多从个方面来进行,不仅仅体现在对经济管理课程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对的体现在工作岗位实际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和社交礼仪等,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综合考核,才能准确的评价出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综合评价作为中职素质教育评价中的一部分,中职院校需要提高对其重视程度,将就业能力综合评价纳入到中职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与考核方案当中,发挥出就业能力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价值,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经济管理课程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五、结语
就目前中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经济管理课程在整个中职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中职经济管理课程的特点与教学现状,首先需要确定当前经济管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从课程设置、产学结合和就业考核等方面来进行中职经济管理课程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就业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一批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另外,这样的就业导向,也是当前中国中职教育发展改革中的主要方向,在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管理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依靠学校本身、政府和社会来提升中职毕业生的整体质量,使中职毕业生在越来越大的就职竞争压力下无所畏惧。
参考文献:
[1]胡铁,汪正利.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课程改革策略[J].职教论坛,2012,(06).
[2]黄锡英.中职经济管理课程教学的就业导向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8).
[3]覃汝仁.中职经济管理课程教学的就业导向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10,(20).
[4]何平.经济管理课程教学与就业导向之我见[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3,(08).
[5]敬娜娜,廖晓莉.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知识经济,2014,(21).
[6]陈志刚.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课程改革探析[J].职业技术,2010,(10).
[7]邱庆.基于求职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教学管理[J].新课程·下旬,2015,(06).
[8]马冰.经济管理课程教学中提高中职生就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4,(22).
[9]刘甫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0]雍珣.就业导向模式下中职学生培养方法初探[J].职业时空,2010,(07).
[11]贾晓晨,张永强,杨辉.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导向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设计[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21).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