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讲解在现代博物馆中的重要作用
2018-04-21段佳薇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博物馆作为文化惠民窗口,其服务直接影响着观众的受教育和参观质量。讲解工作无疑是博物馆工作的第一线,它的好坏是衡量博物馆的标准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讲解工作在博物馆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多种讲解形势发展情况的分析,试着探索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传统讲解的优势,更好的提升和完善讲解工作,从而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观交流、收获知识,更好的发挥博物馆讲解工作的社会宣教职能。
关键词:社会教育 传统讲解 多样化
一、何为博物馆传统讲解及其产生与发展现状
传统讲解是指博物馆中专门从事讲解工作的人员,以博物馆展品为基础,直接面向观众讲述文化、文物知识的行为。
自从19世纪末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出现讲解人员以来,讲解员这个概念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所重视。在全世界博物馆的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在我国的各大博物馆中,讲解员也长期被作为一种专职人员服务于广大公众,他们不仅为观众提供需要的文物知识、历史研究等方面的专业介绍,同时还广泛的活动于博物馆的各种互动活动以及对外的宣教活动中,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并趋于成熟和完善的团队。
二、新时期讲解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及其与传统讲解模式的碰撞
讲解是利用文物、展品或陈列展览通过口头的分析说明或演讲向观众进行传播或交流的活动,它是一门综合的边缘艺术形式,将语言艺术、形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相互交叉补充融于一体。它是一种传播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尚工作,不仅可以帮助观众在短时间内收获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同时,在讲解过程中,讲解员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可以引导观众把对文物最直观、最感性的认识转化为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然而,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事业的不断推进以及新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讲解手段也日趋多样化、现代化。
(一)语音导览的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语音导览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讲解形式存在于各大博物馆当中。在我看来,他的广泛应用得益于其自身的优势明显:
1.花费少。与传统讲解员相比,语音导览器的使用租金要明显低于讲解员的收费标准,对于个人或少数人参观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使用方便。语音导览器的使用非常便捷,参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对应的部分进行了解;
3.相对自由。参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需要安排参观时间及线路,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相比下,参观效率更高。
(二)手机导览的应运而生
手机导览的理念是用科技手段来延伸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科技与文化相结合,将文化送到老百姓的手上。观众通过在自己手机上进行简单操作,即可享受方便、快捷、丰富的导览服务内容1。与传统的讲解形式相比,它更加新颖也更加便捷,引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为观众随身提供便捷的自主导览式服务。
与传统讲解和语音导览相比,它还有一个显著地优势,就是观众只需拥有一部可以联网的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免费接收这些导览信息和内容。近年来,微信扫一扫、二维码扫描器等一些列诸如此类的手机软件广泛应用,使得手机导览的应用更加方便推广与实施。但就目前而言,手机导览虽优势明显,但它的传播通道仍存在一定困难。虽然手机用户很多,但是很多老百姓,尤其是中老年朋友,还不知道如何来获取这些资源,如何运用好手机网络这个平台。但作为一种新兴的讲解导览模式,手机导览结合时代和科技的特征,并将促进文博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数字博物馆的出现
数字博物馆是运用数字、网络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它的出现,使得观众不出家门,即可通过网页浏览各大博物馆的相关文物及信息。这种参观方式以其便捷、高效的获取方式得到了广泛推广。以我省为例,目前仅是与百度百科合作的百度数字博物馆就已达到105家。这其中,既有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这样的一级馆,也不乏饮食文化博物馆、动漫博物馆、爱心书法博物馆这样一些民营类博物馆。
(四)三维虚拟展馆的出现
虚拟展馆是一种以三维互动体验方式为手段的数字化展览馆,它以传统展馆为基础,利用虚拟技术将展馆及其陈列品移植到互联网上进行展示、宣传与教育活动,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而与语音导览、数字博物馆等方式相比,这种虚拟展馆最大的优势便在于其直观性、真实存在性和智能化,它不仅方便观众获取大量的文物知识,同时可以使得观众身临其境的“走入”博物馆,参观到馆内的陈列布展、场景设置及文物摆放。就目前而言,它并没有广泛应用于博物馆当中,这其中,耗资大、技术高、认知低、推广难可能是其仍存在的不足之处。
三、传统讲解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主要手段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博物馆讲解工作已不是传统意义上仅依靠讲解员讲解的单一形式,而是多种形势发展,多形式并存这样的一种工作方式。在多种讲解方式下,观众可根据自身需要自行选择参观,自主性大、随意性强。一方面,传统讲解形式中,讲解员直面受众从而带来的“人与人”之间人际交流的对象感与亲和力是任何物质工具与媒体形式都不能匹敵的。另一方面,无论是语音导览、手机导览或者是数字虚拟导览给观众所带来的新鲜感以及其方便快捷,产生的低费用、高收获的形式是传统讲解所望尘莫及的。
尽管讲解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但无论是语音导览、手机导览还是虚拟展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很容易被新的讲解形式所取代。就长期性、延续性及人性化等因素考虑,讲解员仍是联系博物馆和参观者的有效载体。讲解员应着重强调其“人与人”交流的人际化优势,融合多种方式,更好的发挥讲解工作在博物馆宣教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四、强化传统讲解中人的因素,更好的服务公众
(一)人际化角色强。这也是传统讲解被容易被人接受,使其在多种媒介融合背景下,仍发挥举足轻重地位的最重要因素。传统讲解员与参观者之间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通过语言、表情等交流,容易使观众产生一种亲切、直观的感觉。加之语言表达过程中较强的感染力,使得讲解员更容易抓住参观者的心理,培养相同的兴趣点,便于参观游览。
(二)应变能力强。在讲解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而讲解员则在这个时候,扮演起紧急情况的处理者的角色,帮助参观者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更加人性化的服务社会、服务公众。
(三)便于查缺补漏,提高服务质量。受文化层次、所学专业、从业时间等因素限制,讲解员并非对每件文物的历史知识都了如指掌。而在前来参观的观众当中,不乏一些历史文物、考古学方面的专业或者博物馆事业的爱好者等等,如此说来,在讲解工作中,讲解员与参观者之间也是一种学习与交流的互动过程。而这种交流学习的过程也可以作为博物馆工作的改进的参考,查缺补漏、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四)可与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可塑性强。如何做符合大众口味的、观众喜闻乐见的讲解,是各大博物馆一直努力追求的。近年来,讲解越来越多的融合了更多的艺术形式,不再是单一艺术元素的构成,而成为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载体。例如在一些历史类博物馆中,讲解会加入声乐、表演等艺术形式,作为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从而让参观者在讲解员的介绍中产生共鸣;在西柏坡等一些纪念馆中,讲解中更是融入了快板的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方便走入基层,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工作是重中之重。在大量学生、观众、团体走进博物馆之余,传统讲解还可以充分发挥其人际化特点,主动走进学校、社区、山区等,变被动的等观众参观变为主动地传播知识,方便更多的观众接受知识。可以说,哪里需要,哪里就有讲解员。这种“走出去”的方式是任何讲解形式都无可匹敌的,对传播传统文化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做好志愿服务,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志愿者服务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也是时代的需求。在博物馆工作中引入“志愿者”形式,其实质就是希望志愿者服务进一步缩短博物馆和观众的距离,增加观众的亲切感,更好地促进博物馆走向社会,服务社会。而另一方面,博物馆也为志愿者提供了学习知识、锻炼自我的平台,是一个让志愿者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舞台。
但与此同时,传统讲解员在其自身发展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1.讲解词单一,很少去挖掘新的内容,补充新的知识,导致在长期的讲解过程中,因对内容反复讲解而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对工作产生懈怠感。
2.对业务知识,譬如更深层次的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3.虽然因人施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对于大多数讲解员来说,还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分類讲解,针对不同人群的讲解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心理成熟度,心理承受压力度,有待在日常工作中加强。
5.在对外工作中的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其实,讲解工作并不真正在于“讲”,而是在于帮助观众能真正地去“接纳”。只有视观众为亲人,与观众之间无心理距离,达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心理共振效果,讲解才有成就感,讲解员职业精神才能升华凝固,职业精神动力才会长久发挥作用。
所以,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讲解员,还是新形势下产生的语音导览、手机导览、网络虚拟导览等,真正抓住观众的心理,将心比心的帮助观众获取他所需求的知识,博物馆讲解工作一定能更好的发挥其社会宣教职能,更好的为社会和公众服务。
参考文献:
[1]黄琛.中国文物报[M].中国文物报社,2002.
(作者简介:段佳薇,学士,新乡市博物馆社教部,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与馆藏文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