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沿海经济区战略三十二年推进过程中的得与失
2018-04-21郑宗耀
郑宗耀
摘要: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它打破了我国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模式,并通过引入西方现代管理体制、竞争观念及设立沿海经济区、经济特区的手段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东部地区的繁荣。在这些政策中,除经济特区外,最引人注目的当属1985年开始设立的沿海经济区,经过32年的发展,它使东部地区继续保持了在全国经济中的领头羊地位。如今,在其区域内的11个省市以占全国4.4%的面积,创造了全国近25%左右的GDP。但是,在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及后续发展中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较为严重的问题。
关键词:沿海经济开放区 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 贫富差距 东西部发展不均衡
一、改革开放与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在1978年至1985年间,中国的农业改革取得了突出成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普及,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生活满意度逐年提升。
同时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在逐步展开。1984年,中央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等十四个港口城市。1985年2月,中央决定将长三角,珠三角,福建的厦漳泉三角洲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3月,国务院决定扩大原有开放区范围,开放区域共涉及293个市县(占全国12%),约42.6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4.4%),2.2亿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0%),至此全国的沿海开放区连成一片,涉及11省市(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时至今日,沿海开放区仍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国际大都市及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大企业集团。同时,东部地区的经济也在沿海经济开放区战略的推动下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中的新区(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
上海,近现代以来一直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的传统的居民区、商业区主要分别在浦江以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虽然浦东和浦西仅仅相隔一条黄浦江,但是浦西的发展状况远远好于浦东。但浦东地区北邻长江,南邻杭州湾,在交通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具有大规模开放的潜力。1990年中共中央在总结深圳经济特区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开发浦东,1992年底浦东新区正式挂牌成立。浦东新区是沿海经济开放区战略实现的又一形式,浦东开发并不只是提升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的生产能力,而是以上海为龙头,充分利用上海的人才、技术、高校资源的优势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贸易中心,进而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掘起。1990年,浦东的GDP总量为60.2亿元人民币,2012年,浦东新区的GDP总量达到5921亿元。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浦东新区通过不断引进外资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花旗银行,庄臣公司等大型企业纷纷在上海设立地区性总部。
三、沿海经济区的设立对传统经济大省的影响(以山东省为例)
山东,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区之一,齐鲁文化的发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1984年,也就是沿海开放区战略开始的前一年,山东省的GDP总量为602.1億元,排在全国各省区的第四位,2016年,山东省的GDP总量为67008.2亿元,在全国各省区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广东与江苏两省,人均GDP排名第九。就2016年山东省的人均GDP10024美元来看,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水平。可以说,改革开放和沿海开放区战略对山东省的积极影响不比其他东部省区逊色。
沿海开放区在山东省境内包含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五个地市(下文统称胶东半岛),在沿海开放区设立以前。胶东半岛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文化底蕴上都无法与以济南为中心的鲁中地区相提并论,在沿海开放区设立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通过自主创业和引进外资,胶东半岛孕育出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如烟台的万华化学,青岛的海尔,等。在这些大企业和政策的推动下,胶东半岛成为了山东省的经济重心,并推动了山东省省内城市发展的均衡化发展,2016年山东省17个地市中有15个进入全国百强市,有22个县级市进入全国百强县,仅次于浙江。
四、沿海开放区的设立对相对落后地区的有利影响(以福建省为例)
1984年,福建省的GDP总量为125.3653亿元,排在全国17位,2016年,福建省的GDP总量为28519亿元,排在全国第九位。在沿海开放区设立后的20多年里,福建省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总量惊人。福建省的地理位置具有得天独后的优势,福建省的沿海经济开放区,尤其是福州、厦门、泉州等地,是著名的侨乡,与台湾仅隔一条海峡。这些城市与台湾的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十分密切。沿海开放区的设立有利于吸引台商、台资,促进这些城市的发展繁荣。
同时,福建省承接了大量来自台湾和国外的产业转移,这些转移至福建的产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当地的城市化水平。温州、泉州、莆田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制造业中心,这极大的提升了福建省在中国各省、区、市中的地位。在沿海开放战略“非均衡”的优势下,推动了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福建省也跻身于全国较富裕省份行列。
五、东部沿海开放区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沿海开放区战略是一种“非均衡”的战略,这种非均衡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沿海经济区的内部:社会阶层的分化和贫富分化日益明显。在相对开放的商业政策环境中,一大批新的企业家诞生。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工农两个阶层的利益矛盾逐步外显化,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工农产品的交换会出现失衡的情况,农民难以从工业企业中得到必要的生产资料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在劳动者的内部,一部分个别劳动者尤其是一些私营企业主与其它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日益悬殊,贫富分化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拜金主义盛行。
其二,东部与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日渐扩大,在沿海开放区战略的推动下,东部省区普遍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之东部地区的工业基础远好于西部,国内外投资普遍流向东部地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1983年至1997年的十四年中,有2286亿美元的外资投向东部地区,占全国总数的85.4%。1982年,东部地区的国内做投资为401.8亿元,1998年增长到12254.2亿元,增长了29.5倍。16年平均增速为23.8%比内地高出3.2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占全国总投资的比重从1982年的47.5%上升到1998年的62.7%,这将不可避免的拉大了东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而经济发展水平的的差异又拉大了东西部地区间的贫富差距。
六、对东部沿海开放区的评价
开放东部沿海,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是党中央结合我国在实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在其实行后的三十二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的突出进展,东部沿海地区成为了我国面向世界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国学习了世界各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虽然设立东部沿海开放区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东西部地区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在2000年西部大开发后得以缩小,在未来的几十年的时间里,随着我国开放区域的不断扩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各地区的发展将会更加平衡,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傅銘.邓小平沿海开放战略的时代意义[J].人民论坛,2014,(09).
[2]姚士谋,侯晓红.福建沿海开放区经济发展规律探索[J].地域开发与研究,1994,(02).
[3]肖文涛.我国沿海开放地区社会阶层分化情况与利益协调问题[J].社会科学,1989,(09).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
[5]民国丛书续编编委会.中国经济年鉴[M].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12.
[6]姚锡棠.浦东开发开放十年的理论回顾[J].社会科学,2000,(05).
[7]李炳炎.关于中国创新开放经济模式的思考[J].创新,2014,(02).
[8]中共中央编译局与求是杂志社联合调研组.沿海开放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成功实践——厦门发展模式的理论思考[J].创新,2008,(04).
[9]姚学龙,夏斌.地方政府在沿海发展大局中的角色定位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23).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