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曾压垮欧美经济的沉船
2018-04-20周彩霞
周彩霞
1857年9月8日,一艘名为“中美洲”号的远洋蒸汽机客轮在通过巴拿马运河后的第七天,驶向佛罗里达湾。这是“中美洲”号的第44次航行,虽然这艘客轮创造过辉煌的跨越大西洋与太平洋的航海奇迹,然而,这却是它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西洋海域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飓风正向他们缓缓靠近。
那天,“中美洲”号巨大的客轮,在排山倒海般的狂风巨浪中瑟瑟发抖,在怒涛翻滚的大海上,它就像一片树叶随波漂浮,这时,船长哈得逊、机械师乔治几乎是同时发现了船体破裂、船舱进水,于是,船长哈得逊立即下令船上所有强壮的男人,动用了所有可以盛水的器具将海水排出船舱,可这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
也仅几个小时的工夫,“中美号”客轮已经渐渐下沉,船舱灌满了水,甲板也被海水淹没。船上那些拼死拼活才换来几斤黄金的西部淘金客,在这生死攸关的之时,为了活命,纷纷抛弃身上携带的黄金,纵身跳入海中,奋力挥臂游去,寻求一条生路。
9月13日凌晨,除了50名逃生的淘金客被路过的“埃伦”号货轮营救外,其余425人皆同“中美洲”号客轮和船上重达3吨多重的高纯度加利福尼亚黄金一起,葬身浊浪翻滚的大西洋海底。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惨痛的沉船事故之一。噩耗传来,引发了一场始于美国并波及英国和欧洲大陆的经济大危机。
一起沉船事故何以能有如此大的破坏力?故事还得从危机前的经济繁荣说起。
“滚雪球”似的繁荣
1848年,美国战胜墨西哥,获得了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等地区约2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西南部广阔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助推了西进运动和工业化进程,圣弗朗西斯科等太平洋沿岸港口的崛起,则大大缩短了美国对远东贸易的航程。
还是在1848年,一位名叫詹姆斯·马歇尔的工人在加利福尼亚一家锯木厂检查水沟时偶然发现了黄金。消息不胫而走,数以万计的淘金者和移民浩浩荡荡地涌向加利福尼亚,整个国家陷入淘金狂热。1847年美国黄金产量只有4.7万盎司,到1848年迅速跃升至48.4万盎司,1849年更是达到193.5万盎司。大量黄金的突然注入,扩大了货币供应并强有力地支撑了美元。
如果将美国经济比喻为一架飞机,广袤的国土和丰裕的资源禀赋提供了起飞的坚实平台,黄金大发现给飞机注入了充裕的燃油,而铁路和电报等关键技术的发展则给飞机插上了腾飞的两翼。便利的交通与即时通信,让农业、工业生产得以实现规模化,可观的收益又吸引更多的人、财、物投入,形成“滾雪球”的良性循环,美国经济迎来了持续多年的蓬勃发展。
基于财富集聚的本性,纽约成为无可争议的美国金融中心。外州银行为了便利顾客办理业务,将越来越多的资金存入纽约的银行。新银行、新公司层出不穷,19世纪50年代成立的公司数量相当于19世纪前半叶公司成立数量的总和,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撑了公司股票与各种债券的活跃流通。很少有人甘心在牛市期间当个袖手旁观的看客,金融市场交投活跃。炫富成为那个时代的特征,经济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各种炫耀性消费,并总结道:“用招人嫉妒的金钱比较来显示相对成功,已经变成了传统活动”。
然而,任何繁荣的背后,都埋藏着令其衰败的种子。
救命的稻草
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加上欧洲农业歉收,大大刺激了美国对欧洲的出口。然而战争结束后,来自欧洲的需求骤降,农产品生产过剩,价格下跌,大量工厂被迫停工,港口停泊着很多闲置的船只。与之同时,加州黄金产量趋于平稳,东部的银行对西部企业的放贷和西部银行签发的票据都变得更加谨慎。大好的形势悄然逆转了,1857年盛夏,在一片欣欣向荣之中,危机开始悄悄积蓄能量。
对于经济危机,导火索似乎总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却威力无穷。1857年8月,密歇根中央铁路公司总裁辞职,这一举动被多疑的市场过度解读,以致连累所有铁路公司股票暴跌。随后又曝出俄亥俄人寿保险和信托公司资本金被职员挪用的丑闻。银行开始对交易进行限制以应对突如其来的挤兑,反而加剧了市场的恐慌。
本文开头提及的“中美洲”号,其装载的黄金原本是从西海岸特意运往纽约充实银行准备金的,是作为美国经济振兴的资本,然而,这一切宏伟的愿望在“中美洲”号沉入大西洋的那一瞬间就宣告破灭了,这一无法估量的损失,彻底击垮了市场已经非常脆弱的信心,引发了整个美国经济界的恐慌。
或许令现代人感到不可思议,当时美国经济这架已经展翅翱翔的飞机居然没有方向调节和制动装置——由于没有中央银行,也就没有了货币供应管理机制,更不会有相应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过度扩张的不良后果进行控制。因此,危机快速蔓延,仅1857年就有近5000家企业破产,原本红火的土地开发也陷入了停顿。随着危机的深入,上千家银行被迫停业,既缺乏监管也没有“最后贷款人”的银行系统陷入瘫痪。股票市场行情下跌,许多铁路公司的股票跌幅在80%以上。美国经济以“硬着陆”的方式一头栽了下来,直到南北战争后才恢复元气。
一损俱损
这次危机与以往供给不足造成的危机有很大的不同,它是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征的生产过剩危机,由美国始发,继而传导到了英国及欧洲大陆。19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不仅借助商品贸易往来和资本流动建立起密切联系,投资者的情绪——乐观、狂热或恐惧、绝望——也因为运输业革命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形成传染效应。由于此前英国对美国各行业进行了大量投资,美国企业破产潮导致英国投资者手中的有价证券急剧贬值,危机随即又由英国进一步蔓延到德国、俄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初级产品国际贸易量大幅度减少,价格猛跌,那些一向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广大殖民地和附属国也因此遭受了巨大损害。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全球经济一体化让各国最终陷入了一损俱损的困境。而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就绝不会倒退,只会沿着越来越“娴熟”的模式发展下去,直至1929年,直到2008年,直到可以预见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