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老房子变成了钱袋子
2018-04-20畅婉洁
畅婉洁
湖北省宜城市流水镇黄冲村的肖龙,牢牢抓住了这次村宅基地改革的机遇。
肖龙在深圳打工期间学会了开挖掘机,但挖掘机的高昂价格使肖龙的“老板梦”一度破灭,“买挖掘机的钱不够,只能干瞪眼继续打工。”肖龙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村里实行宅基地改革后,村党支部书记王朝富上门宣传农房抵押贷款政策:以宅基地不动产权证为抵押,就可以从农业银行宜城支行贷款。肖龙很快就拿着宅基地产权证去银行进行抵押贷款,“贷了8万元,加上打工积攒的钱,买了台挖掘机。”
肖龙如虎添翼,不到一年就还清了贷款,圆了“老板梦”。结束了四处奔波打工的生活,虽然由于工程量增加分外忙碌,肖龙的日子却越过越舒心。
像肖龙这样享受到宅基地改革红利的村民,在黄冲村共有5户,他们用宅基地抵押贷款后,买机械、建猪场、包鱼塘,纷纷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宅基地贷款换票子,老房子变成了钱袋子,改革改到心坎上来了。”肖龙说。
2015年以来,宜城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农村宅基地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土地征收等三项改革稳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居住进楼房,就业在家旁
土地制度改革,重中之重在于盘活土地资源。在农村,土地和农房长期都是“沉睡的资产”,不能进入市场交易,不能抵押贷款。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资产不再“沉睡”。
截至2017年,宜城完成农房确权颁证5.7万本,占应发证农户70%以上,初步建立起农房抵押融资、腾退流转的市场基础。宜城共发放农房抵押贷款1300多万元,为300多农户扩大生产、脱贫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目前,宅基地制度改革已在宜城全市铺开,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取得突破,已实现4宗、12.73亩集体用地入市,总成交价227.6万元,年内可完成15宗地块入市交易;农村土地征收迈出关键步伐,9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和开发区4个基础建设项目纳入宜城首批征地项目库,正上报审批。
土地问题解决后,还要解决人的问题。宜城市在保留农民集体组织成员身份和土地权益待遇“两个不变”的前提下,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允许农民“带着土地进城”,同等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待遇,同时增加工资性收入,先后转移农业人口4万多人。
在农业产业基础较好的村镇,鼓励农民将承包地流转给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或种田大户,使土地经营主体相对集中,变农民为产业工人,让他们同时获取土地租金和打工收入,通过土地获得的财产性收入显著提升。
通过土地流转,宜城涌现出一批特色乡镇,图为刘猴有机果蔬大棚基地。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宜城流转土地38万亩,形成“一镇一品、一乡一特”的产业格局,涌现出流水西瓜、孔湾蔬菜、刘猴生猪等一批特色乡镇,带动5万多农民就业。同时,引导那些紧邻承包地、零散居住的农民宅基地有序退出,鼓励农民搬入基础设施完善、更加节约集约用地的农民新区,享受与城镇化等值的公共配套服务。
宜城在农业产业基础较好的村镇首批规划建设6个农民聚居区,全部建成后可容纳6200户、3万人,预计可节约腾退土地5400多亩。入住农民能就近打工、创业,实现“居住进楼房,就业在家旁”的就地城镇化梦想。
“产业+人才”促振兴
乡村振兴,重在产业振兴。宜城市政府着力推进三产融合,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型、生态农业型、文化创意型、养生休闲型等农旅融合新模式。
宜城流水镇莺河村党支部书记辛家德介绍,在宅基地制度改革中,莺河村结合本地实际,围绕“农旅结合,互利共赢”,采用政策引导、集体回购、增减挂钩等多种方式,畅通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渠道,共腾退15户宅基地,启动“醉美莺河”项目建设,打造有乡土味道的特色村庄。
如今的莺河村,水磨坊、豆腐坊、榨油坊、酱品坊应有尽有,建成索桥、漫水桥、樱花大道等观光旅游景点,配套3000亩的农业观光园也初具规模,每天接待游客平均800余人次,全村呈现出一派“村美、人和、业兴、家富”景象。“乡村变美了,农民变富了,我们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辛家德说。
宜城发展了钱湾溪谷、醉美莺河、高康美食等一批农村新業态,每年吸引100万人次观光旅游,吸纳2万多名农民就近就业。在保障宅基地居住功能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将宅基地入股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增加财产性收入。
宜城还通过三产融合,拓宽产业用地需求供应渠道,盘活利用存量宅基地资源,丰富宅基地功能用途,进一步显化宅基地财产价值,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该市定期举办桃花节、油菜花节、采摘节、乡村摄影节、亲子农耕体验等活动,让农民充分享受改革红利,不仅带动了乡村繁荣振兴,还探索出一条宅基地退出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子。
据统计,宜城市共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800多家,打造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示范家庭农场5家、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3家。同时,做大做优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3家,实现产值260多亿元,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
产业振兴了,人才能留下来。宜城市采取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大学生创业基金、免费培训、创业贷款等激励政策,走访在外贤才、乡土人才1300多名,营造尊才重贤氛围。近年,吸引1万多名在外大学生、务工人员、创业人士返乡就业创业。曾留学德国的熊炜博士,回乡创办科技公司,既圆了回乡梦,又圆了创业梦。流水镇农民王广春,在外创业成功后,回乡创办现代农业公司,吸纳周边300多农户就业致富。
如今,宜城“以农业产业支撑土地制度改革,以改革成果反哺农业产业发展”的传统农区土地制度改革脉络越发清晰,为传统农区土改闯出了一条可复制、能推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