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涅槃:“国际旅游岛”的新思考
2018-04-20曹煦姚冬琴
曹煦 姚冬琴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天生自带流量的海南从不缺少话题。
新春伊始,发生在海口的一场超级大堵车和离岛难,又让志在打造国际旅游岛的海南“刷屏”。直到今年全国两会,这依然是来自海南的代表委员们被问及最多的话题。
事实上,这些年每当海南旅游的争议新闻响起时,总会引起舆论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讨论。既是背书和标签、也是愿景和目标的“国际旅游岛”建设至今已历时8年,还有哪些短板亟须弥补?手握“中国最好的生态环境,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中国唯一的省域国际旅游岛”三张“王牌”的海南,进入“而立之年”后需要再次出发。
如何破解“人在囧途”?
对普通游客而言,海南之行的体验也许更多取决于交通、服务这样的细节。“上岛五天,堵了四天”“纽约转机回东北”……今年春节期间有不少调侃海南旅游的段子。
“海口的出港堵车现象全年都有,这次刚好赶上67年不遇的大雾和春节自驾扎堆,客轮要保证万无一失只能长时间停航,因此要客观看待旅客滞留现象。”海口市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称,“每年春节入岛自驾游车辆都保持15%以上的增长,但目前度过琼州海峡的方式只有客轮运输一种,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对称。”
这场出行不便再次引发公众对有关海南和大陆通道建设的讨论,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在被问及是否会上马琼州跨海大桥项目时表示,“目前尚未有计划。”
“比起修建桥梁和海底隧道这种方案,当下最好的做法是加强海运和航空通行能力建设。”海口副市长顾刚介绍,随着琼粤两省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海峡航运能力水平有望大为提高。
民航人士也是“有苦难言”。“春节到海南的游客实在太多,机票的需求量已经远远超过供应量,受航路控制等因素,航空公司无法临时增加航班,经济舱机票很快售罄,只剩过万元的商务舱和头等舱。”海航一位工作人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海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廖虹宇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就建议:通过打造国际旅游岛空港集群,将海南打造成为泛南海国际航空枢纽。“全面深化海南空域精细化管理,推动进一步开放海南航权。”
可以预见的是,在旅游旺季进出海南交通供需失衡的背景下,发生在海口的大规模堵车可能不是最后一次,海口、三亚等旅游城市的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将持续接受考验。
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戒掉”房地产
随着滞留游客带着“又爱又恨”的心情离岛而去,发展仍是海南解决一切矛盾的钥匙,今年也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第八年。
2010年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对外发布,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
《意见》提出,到2020年,海南的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并明确了量化指标: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60%,力争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综合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此后8年,海南走得并不平坦。在全国经济版图中体量薄弱的海南,要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又该发展哪些产业?面对“宰客”事件,如何擦亮旅游名片?入境游客数量有限,国际旅游岛如何才能变得“国际”?
2017年4月海南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省委领导班子重温了国务院发布的《意见》。2018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善于挖掘“政策富矿”,用足用好《意见》等现有政策措施。距《意见》给出的“考核”时间还有两年,海南目前的“答卷”如何?据最新公开数据,2017年海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7%,这一指标在5年间提高了8.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方面, 2017年海南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817元、12902元,而這两项指标的全国平均数是36396元和13432元。
相比于这些数据上的差距,海南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产业结构的短板,经济发展还较为依赖房地产,其投资和税收均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50%左右。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刘赐贵表示,“要想改革好,就要自我革命,就要有壮士断腕的气概。”他进一步表示,“海南不能成为房地产的加工厂,不能外面要多少我们就建多少”。
同样提到“壮士断腕”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省长沈晓明。他表示,“要减少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对海南来讲,会很痛,会出血,会很难。不下大的决心,不容易做到。海南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减少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而在他提出的大力发展的12个产业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全域旅游”。
提出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不可持续的背后,海南决策层雄心勃勃。2018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5年建成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旅游业、互联网产业、海洋产业等若干个千亿级产业。
但面对客观省情,海南决策层对成为“世界一流”的时间节点更为审慎。去年发布的《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提出:2017—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将海南打造成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试验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至2025年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至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朱鼎健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今年海南迎来了建省30周年,这是又一轮发展机遇。海南应加大开放力度,融入国家经济发展大局。比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参与泛珠合作、北部湾城市群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形成有效互动,推动琼州海峡经济带建设。
环保实行一票否决
俄罗斯多年来一直是到访海南的第一客源国,占海南境外游客总数的40%左右。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称,2017年,约28万人次俄罗斯旅客到访海南。如今从俄罗斯8个地区到海南每周有20个直航。
包括俄羅斯在内,海南目前已对26个国家实施免签和落地签证。2017年,海南全省接待游客6745.01万人次,同比增长12%;实现旅游总收入812亿元,同比增长20.8%;特别是入境游首次突破百万人次,全年接待入境游客111.94万人次,同比增长49.5%。
吸引境内外游客的,除了温暖的气候,也许就是海南的碧海蓝天。
在2月2日举行的外交部海南全球推介活动上,面对各国驻华使节,“中国最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海南向外界推介的最亮名片。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活动现场除了摆放各种海南本地特产外,空运到京的罐装海南空气也成为让外宾呼吸的展品。
记者注意到,“农村新建住房高度不得超过椰子树”,这一表述出现在2017年9月海南省委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中,其目的便是让农村建筑融入椰林山水。
此外,长期依赖房地产的海南去年底面对中央环保、海洋督察组的问责时“痛下决心”,叫停了包括恒大海花岛等在内的一批影响力颇大的房地产项目,取消了部分市县GDP、固定资产投资等考核,把生态环境保护列为负面扣分和一票否决事项。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生态环保厅厅长邓小刚称,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给海南省的投诉案件是2358件,目前为止,办结率已经达到87.23%。“将出台严厉措施,逐步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修复生态,保护环境。”
除了保护好环境,长期困扰海南旅游的软硬件建设也在全面提速。2015年6月,海南成为全国首个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的省份,把全岛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2015年底,海南环岛高铁正式建成通车,这是当今全球首条环岛高铁和唯一的热带高铁;2016年海南被确定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享受国家旅游局推出的多项支持措施;在旅游市场整治上,海南在全国率先设立旅游法庭、旅游警察。
国际化的短板怎么补?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还有哪些短板?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省长沈晓明在总结评估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中期建设成效时认为,首先是国际化的短板。“要正确认识到衡量国际化水平的标准,不仅仅是入境国际游客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对外开放度的高低。”
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海南国际旅游岛面临的突出矛盾是国内不断增长的国际化、服务型、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与服务业开放度低、国际化产品供给不足、国际化服务水平不高、国际化环境不优的不平衡。
迟福林说,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关键就在于以更大的开放办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产业开放、区域开放上走在全国前列。“我建议把扩大国际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作为海南扩大开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重要任务。”
以离岛购物免税政策为例,这被公认为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优惠政策中含金量最高、最受游客关注的政策之一,但自实施以来因海南国际化程度不够、境外游客数量有限及品牌商品供给问题,红利效应没有达到预期。
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扩范围、扩类别、扩群体”,通过在海南全岛推行离岛免税政策、扩大免税进口商品品种、将部分国内商品引入免税消费、探索品牌商直营直销模式、在适度监管下允许委托外包经营、放宽离岛免税额度限制、调整加大免税额度等方式,使免税政策尽可能满足更多游客的购物需求。
“全岛建立自由贸易港。”这在迟福林看来是海南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记者注意到中共海南省委在《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意见》中已经提出:“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旅游产业的自由贸易进程可以首先提速。迟福林建议说,“在严格用途管制、使用范围管制的前提下,为旅游业发展所需原材料的进口实行零关税;对大型旅游设施必备的基建设备、会议设备、电气设备进口时在核定总量前提下免征关税;对从境内采购进入海南自用的旅游生产设备和维修零部件,视同出口予以退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