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应加大对制假售假行为的刑罚力度
2018-04-20贾国强
贾国强
“假货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毒瘤,其根源在于诚信缺失,源头在于线下的经济问题,会危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说。
朱征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提供了他今年的提案——《加大对制假售假的打击力度》,假货源头打而不绝,背后反映出现行相关法律或者执法、司法现行实践和标准,已难以适应打击此类犯罪迅猛发展的需要。
假货的源头不在线上在线下
公安部官网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先后发起“打假行動”“网上打假行动”“云端2017”等专项行动,共破获侵权假冒犯罪案件 13.57万起,涉案总价值逾930亿元,抓获犯罪嫌疑人14.9万名。
而根据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发布的2017年打假年报,截至2017年底,阿里打假特战队已与全国23个省份开展线下打假合作,累计向全国执法机关推送涉假线索1910条,协助抓捕涉案人员1606名,捣毁窝点数1328个,涉案金额约43亿元。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便利也为传统制售假犯罪提供了更多隐蔽作案、分工流窜的条件。互联网时代的制售假犯罪的隐蔽手段层出不穷,产业链分离,供应链的传统渠道与互联网渠道相互交叉,尤其是愈来愈多的假货跨国境、跨平台流窜现象,给打击制售假犯罪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朱征夫分析说。
不过,朱征夫认为,假货的源头不在线上,而在线下。假货源头基本集中在全国多地的区域性、行业性、领域性假货带上,分工越发细致,反侦查和隐蔽能力不断加强。阿里巴巴发布的2017年打假年报显示,制售假团伙跨国境跨平台流窜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一些制售假分子已经开始向一些社交平台及电商平台转移;另一些制假分子甚至搭建了海外网站,通过国外社交平台引流售假。
朱征夫向记者介绍说,今年2月他曾去某皮具城进行了一场暗访调研,目睹了一起假包的“国际贸易”,“简直就是惊心动魄,没想到假皮具就这样在公众眼皮子底下野蛮生长。”
立法滞后,制假售假犯罪收益远高于犯罪成本
朱征夫认为,正因为跨国境、跨平台销售假货成为越来越常见的隐蔽手段,这给制售假犯罪的治理和打击造成诸多困难:刑法关于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规定,定罪量刑标准均以非法经营额或违法所得为唯一依据。“唯数额论”在面对跨平台、跨国境的售假时如何取证、认证?同时,社交平台售假的监管滞后造成定罪量刑难、线上线下供应渠道多发带来刑事电子证据认定难等问题。
在朱征夫看来,制售假入刑门槛高,导致制售假犯罪成本低,累犯、再犯现象凸显。现行刑法对假冒注册商标罪、生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规定的最高法定刑档为3到7年。这一法定刑档从“97刑法”开始,沿用至今。即使经过了20多年的经济发展,制售假犯罪的收益也随之增长,但本法条未曾有修改。立法滞后,制假售假犯罪成本低,犯罪收益远高于犯罪成本,容易造成制售假犯罪的累犯、再犯。
他举例说,根据阿里巴巴提供的信息,阿里巴巴打假特战队在2016年协助广州警方捣毁假冒LV生产工厂,幕后老板逃脱后继续从事制售假。在2017年,阿里配合警方打掉该幕后老板在佛山制假窝点,彻底捣毁线下的生产工厂、仓储物流点和批发档口。假货源头在线下,然而犯罪违法成本过低,刑法的惩治威慑力并不足以遏制制售假犯罪行为。
记者梳理阿里巴巴2017年打假年报发现,2017年,在执法机关已经进行刑事打击的740例制售假案例中,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为63例,共判决129人。63件案件中被告人从被采取强制措施到宣判的平均办案时长约344天。在案件中被判决的129人中,判缓期执行的有104人,缓刑比例为81%。
对此,朱征夫提议,加大对假货源头的治理,降低制售假入刑门槛,推动制假行为直接入刑。同时加大对制假售假行为的刑罚力度,提高制售假犯罪的法定刑,并加大对制售假人员的经济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