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投币乱祈福暴露科学素养短板

2018-04-19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投币祈福钱币

新闻事件:近日,一段视频显示,甘肃省博物馆“天马西来”后台展池中散落着一元、五角等面值不等的纸钞和硬币。展品上堆满钱币的现象并不是首次出现,此前就有媒体披露,游客在展出的佛像周围投掷钱币祈福,博物馆被当成了“祈福地”。就此行为,专家表示“民众科学素养亟待提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投币祈福成为一些人表达愿望的方式,俨然成为一种文化习俗。在一些景点,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游客投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投币来祈求幸福和平安。在这种思想下,一些人看到水池就投币,只要是一个小水池,就会成为游客眼中的许愿池。

或许祈福许愿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据媒体报道,在甘肃省博物馆内,观众投币对象多为一些佛像类的宗教祭祀文物。要知道,文物有着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这种投币行为不仅有碍观瞻,还有可能对文物造成损坏。比如,投币可能砸中文物,造成文物损坏,钱币在空气中长时间闲置,很容易污染到文物保护所需要的环境等。

更加讽刺的是,这种“见佛投币”的祈福行为本身也是对佛教的误解,是将宗教信仰与愚昧迷信混为一谈。宗教的本質是劝人向善,绝不以获取金钱为目的,而重在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净化人们的灵魂。庄严的佛像让人生出安宁、虔诚之心,而“见佛投币”的聒噪行为不仅干扰了其他观者的权利,也使得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和肃静感荡然无存。

笔者还注意到,有投币的人对媒体表示自己只是随大流,“看别人投了,自己也图个彩头”,殊不知,这种“凑热闹、随大流”的现象背后,反映的不仅是某些人科学素养的缺失,更是公共素养的缺失。

在科学素养层面,我们尊重个人的宗教信仰,但反对迷信。在博物馆这样的公共场所投币祈福,尽管表达了一份美好的愿望,但就其行为而言,本身就是一种迷信。当然,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民众普遍的社会素养如何提升,恐怕都难以杜绝民间自发的祈福行为。迷信、不科学,但只要不对他人以及公共秩序造成干扰,倒也无伤大雅,不必小题大做。但是在博物馆里投币祈福,将迷信的行为置于博物馆内,这与博物馆科普色彩的社会功能定位就显得格格不入了。换言之,也就是公共素养的缺失。什么场合适合做什么事,同样是投币祈福,如果发生在一些宗教寺庙里,也并非不可理解,可发生在博物馆,这就和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是一个性质,属于公共道德的缺失。

要解决这类现象,当前最直接的做法是尽快完善规章明确惩戒措施,约束这些行为,对于那些执意违反规则的参观者予以惩罚,以作警示。当然,博物馆毕竟有不同于一般景区的社会定位,是担负科普责任的公共机构,所以除了完善规则,理当发挥更多的教育功能,通过各种展出、活动,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现实中也应积极引导教育,积极阐释展览物品的文化意义,吸引参观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博物馆的文化功能方面来。(本刊综合)※

猜你喜欢

投币祈福钱币
投币畅饮(图片故事)
Sun Yat-sen Numismatic Museum, Hangzhou
拍马祈福
左脑风暴
我是白骨精
投币祈福不如感恩当下
放飞诚信的白鸽
为飞行祈福
奇妙投币机
钱币保存各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