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运动APP让体育锻炼在阳光下进行
2018-04-19李永成
李永成
摘要:学校体育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中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然而学生在校期间,局限于一周三节体育课及每天一小时的锻炼,课余时间锻炼大部分取决于学生以及家长对锻炼的重视程度,锻炼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依托运动APP,让学生运动锻炼在老师、家长、同学共同参与下进行。
关键字:运动APP;锻炼习惯;学生体育
一、背景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促使自觉锻炼习惯的形成,形成终身体育观念,这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健身计划纲要》、《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的主要精神。国家的很多教育政策和法规都高度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校体育工作,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形势是:学生肥胖率逐年增长,体质状况逐年下滑,学生自主锻炼意识淡薄,锻炼习惯难以形成。学校能有效的监控学生体育锻炼进行情况,但是课外、假期学校无法有效监督学生的锻炼情况。往往每逢放假胖十斤,每学期开学孩子体质明显下降。如何让孩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成了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
中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往往是从“运动乐趣”开始的,满足孩子天真和好奇的动机,使他们在运动中寻得快乐、体验到乐趣,运动自然就会转化为需要,运动中获得的良好情绪就会成为一种动力,即驱使其行动的内在驱动力。当主体产生了行动的动机后就会随即导致目标导向活动,在目标明确之后就会作出满足需要的活动,即目标活动。目标实现之后,需要或欲望得到满足,紧张、不安情绪消除,然后又有新的需要或者欲望的产生。再引起第二种行为,如此循环往复.习惯就在不断地需要中形成。
“锻炼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不自觉行为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生活习惯和兴趣倾向上。根据相关资料证明我国普通学生主要是从小开始养成锻炼习惯,并在一定的兴趣基础上形成。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进而形成一种长期的不自觉行为,且这种行为并不是简单地从课堂中培养。
1.兴趣影响。“锻炼习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兴趣基础上特别是对某种体育锻炼习惯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对于体育项目的热爱程度通过兴趣的引导字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利用体育项目提高自己对生活的热情营造一定的锻炼氛围而要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需要从学生建立一定的价值观念开始进行培养加强学生对于体育的正确认识,意识到锻炼习惯是一件对自己身心有益的事情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坚持自己的某项行为从而形成锻炼习惯。
2.环境影响。环境是养成习惯的客观因素字生通过家庭、社会和学校等环境的影响,培养自觉性和主动性的规律行为通过长期的认识强化和重复行为强化锻炼的动机,逐渐形成一种持续的行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相对来说较为多样化,处于社会的边缘状态,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因此体育习惯的形成也不那么单一化而在校的学生“锻炼习惯”的形成更加不可能仅仅依靠体育课程的教学来引导。通常情况下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更加重要,使学生能够在课程之余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从而借助更多的精神动力保持乐观的心态。
三、实施条件
如今随之科技进步,人们都普遍使用上了智能手机,具备了通讯、定位和计步等多项功能。以及网络、各种云存储、云平臺、大数据,实现了手机、PC、网络的互联互通。出现了以健康运动为产业的运动APP,运动手环等。由于运动APP逐渐成熟,功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为实现有效沟通、及时沟通提供了基础。
对学生来说,如何调动其运动锻炼积极性,对学校体育工作者来说,如何有效督促和监督孩子在课余时间的锻炼和假期的锻炼,并及时进行干预与指导。依托运动类APP的强大功能,为学生提高体育锻炼的兴趣提供了实时记录和相互比较,学生、家长、体育教师参与其中,适时提供锻炼建议,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提供有效平台和家校共育的途径。
四、实施过程
1.制定方法:在家长监督下使用手机安装运动类APP,本文以“咕咚”APP为例。每个班级将学生分成若干个运动小组,每个组长由一名组长负责,建立“咕咚”小组,组长负责统计学生锻炼情况、以及提醒、鼓励本组学生锻炼,并定期进行运动量的统计。以“咕咚”小组为基本单位,小组内成员共同参与。成员可以在家长的陪伴下,共同参与锻炼,每次锻炼结束后将自己的成绩分享在“咕咚群”,称之为晒成绩。成员间可以约好时间一起运动,可以在同一地点、也可以在不同地点,实时比一比,晒一晒。每天以一次有效成绩作为统计依据,并要求一定的配速,未达到配速要求、距离要求,不计次数。
2.规定运动地点。选择附近对外开放的学校操场或者是适合锻炼的运动场所,并且锻炼场所要求一定的安全性。
3.合理规定配速和距离。一般人慢跑速度为6分∕千米以内,未达速度,不计次数。距离为每次1千米以上。
4.锻炼时间选择、运动目标。可以自主选择时间点,一般以傍晚时分为宜。有效运动次数达成,即1千米以上,速度控制在6分/千米以内。
5.管理与监督:(1)以咕咚小组为基本单位,组长负责本“咕咚”群的管理和督促,并定期公布成绩。(2)成员每次运动后将运动情况分享群内。(3)每月最后一天,成员将自己的数据以“按月统计”功能,将页面截图上传咕咚群,组长做好统计。(4)不定期赛一赛,晒一晒,让学生提高锻炼兴趣。(5)体育教师、班主任对学生的锻炼情况及时给于点评,并给于指导。
6.外挂与缺陷:(1)由他人代跑或接力跑。将计步手机或者手环交给他人。(2)借助外力,如骑自行车、轮滑、滑板等其他工具。(3)由于关注度比较高,跑步时经常查看数据,不看前方容易摔跤,或者撞击他物。(4)锻炼场所选择不当,如马路上路面不平、道路交叉口众多。(5)锻炼时间选择不当,如晚上天色暗,容易摔跤,偏僻地域安全隐患较多。(6)学生借此机会大量时间使用手机用作他途。(7)运动前要适当进行准备活动,并且逐步提高运动量。
7.管控与奖励:(1)加强教育、做好宣传,了解“健身”的重要性。避免使用其他途径进行作弊的行为。(2)对于身体有气质性疾病的或当日身体不适的不能参与。(3)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运动强度和运动量。(4)班主任和体育教师每月对长跑实际情况做一次总结,了解每一位同学的跑步情况,鼓励学生自觉和主动的进行阳光长跑活动。对于运动次数未达到要求的,及时进行跟进教育。(5)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在班级里树立模范效应,起到一个正面示范传递正能量的作用。
五、实施效果
1.通过对照,运用“咕咚”APP计步软件后学生参与度大大提高。
2.95%的家长赞成并大力支持该方式。
3.学生运动热情大大提高,形成比拼的氛围,扩大了学生社交圈,提高交往能力。
4.通过一段时间的运用,学生身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5.班主任大力支持该工作,并能作为班级一员共同参与学生的运动。
6.形成了学生、家长、班主任、体育教师的共振效应。
参考文献:
[1]乔玉成.青少年锻炼习惯的养成机制及影响因素.体育学刊.2011(5)18(3):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