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工团往事:文艺是个好东西
2018-04-19石岩
石岩
电影《芳华》引发了全民热议,中国军队的文工团改革早已拉开大幕。
中国的部队文工团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红军时期,名称也几经更替。
01文艺是最好的动员方式
文工团中的“老资格”可以把历史回溯到红军时期。我党自建军素来重视文艺的宣传作用。1930年前后,红军各级政治部成立了艺术股。1931年,中央苏区第一个剧团“八一剧团”成立。1932年成立的工农剧礼,建立起了从中央总社到基层的“蓝衫团”的垂直机构。
红军的文艺传统被带进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战开始后,中共先后在延安办起17所干部学校,以吸纳投奔而来的知识分子,抗甘军政大学是其中之一。1939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成立。
当时,“文工团”叫法并不多见,根据地大量存在的是剧社。唱歌、跳舞、刷标语、摄影、出报、街头演讲,参加武工队,都可能成为社员的工作。社员身份极其杂驳:小学生、小学教员、小地主、民间艺人,以及复旦、燕京等大学和北平艺专的学生。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负责把社员训练成文艺战士。鲁艺代表着“高级”“专业”,它将学员、剧目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根据地,对普通大众进行思想动员。
1930年代到1940年代,延安上演来自苏联等国的经典名剧,也上演自产的大秧歌、群众歌咏、平剧、活报剧,东西方文化交融起米,被八路军、新四军的戏班带到中国的乡野。
这些演出在乡村是宣传动员,也是视听奇观。大型活报《跟着聂司令前进》约500人参加演出。凌子风扮演聂荣臻,骑着马,列在队伍最前方,陈群站在山头纵情歌唱。浩浩荡荡的演出队伍沿山脚下、河滩里的大道,边舞边唱进入会场。
1940年代,根据地组织形式日趋定性,开群众大会,演文艺节同,帮助建立政权成为新根据地的“三部曲”。《敌后的文艺队伍》一书描述,1941年,平山县群众剧社的秧歌舞里“有人扮演蒋介石、何应钦、顾祝同、上官云相,身上挂着‘顽固派‘亲日派的牌子,被工农兵群众包围谴责,狼狈不堪”。而在1943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一直传到北平郊区。
解放战争时期,文工团急速扩容。渡江战役前夕,吴石坚受命组建苏北兵团文工团。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指定该团在渡江战役中演出京剧《古城会》。随战事进展,苏北兵团文工团变成“苏南军区文工团”,从几十人扩充到700人。
1949年,高二的吴洪源面临着人生选择:考大学还是参军。他选择了后者,随军解放大西北,在行军路上办报、编快板,后来成为著名军旅词作家。包括《学习雷锋好榜样》在内,一系列署名“洪源”的歌词化成时代记忆。
朝鲜战争中,吴洪源在战场上写了《立功去见毛主席》,很受战士欢迎。抗美援朝打运动战,战士非常疲惫,文艺兵即兴创作,在路边演出,对整个部队士气的提振起到特别大的作用。
前方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后方的“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都传遍大江南北。而部队整编与朝鲜战争同期。1950年,海军、空军司令部相继成立,政治部文工团随即分别问世。1950年12月,全军划为东北、华北等六个一级军区,各自下设二级、三级军区和军分区。原来部队中大大小小的剧社、文工团,纳入了四级军区及各军种的文工团体制。
02全面开花
1964年,付林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
虽然依旧强调文艺兵首先是兵,但军艺成立无疑标志着专业化。付林入校后,恰逢周恩来提出文艺应走“民族化”道路。
当时主流的演出样式是小型歌舞。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等歌剧相继出现,1964年“大歌舞”《东方红》首次演出,让人们看到了文艺样式多元化的可能。从1960年代初开始,部队文工团的节目开始有军乐、歌剧、话剧、大小合唱的分类,逐渐全面开花。
同在1964年,第三届全军文艺汇演给少年杨浪留下了经久不灭的印象。“1959年,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特别强调,文工团起来了,带动起演出队——军以下都成立了战士演出队,水平高到足以调到北京来给毛主席汇报演出,像《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就是新疆军区战士演出队的。”杨浪回忆道。
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有口皆碑,曾与总政文工团各组一套班子,为《长征组歌》谱曲。
当时众多演艺人才都集中到了部队,使部队文艺空前繁荣,文艺兵的地位也更加凸显。
1972年,以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N年为契机,国务院文化组向全国征集革命歌曲新作。洪源加入了选歌小组,《战地新歌》很快成为时代文艺的风向标。
1974年,以“佚名”和“战士”的身份创作多年的付林,终于在《解放军歌曲》上发表了自己的首篇作品《团结战歌》。
在时代洪流裹挟下,每个人都不知道机遇何时出现。1976年毛泽东去世,付林写出他的第一部代表作——《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在人人都争当‘革命作家的时代,创作必须要顺从主流,成为主旋律作者也是必然。”
03和祖国一起成长
付林的创作履历上,《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和《妈妈的吻》这两首相邻的代表作,判然划分了两个时代。
1970年代末,工厂、大學恢复运转,但文艺兵几乎还是最能满足年轻人自尊心的职业。
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年轻的士兵冲向前线,依然穿六五式军装,但和父辈已有很大不同。总政文工团作者的《再见吧,妈妈》成为1979年传唱最广的战地歌曲,调性与之前的革命歌曲迥异,个人化表达像浅草一样露出头来。
变化慢慢出现,譬如施光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谷建芬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它们被统称为“抒情歌曲”,“抒情”是“流行”的前身。
付林把1980年称作自己的“流行音乐元年”。那一年,海政文工团歌舞团推出了演唱校园歌曲的苏小明,大受欢迎。歌剧团也想树自己的新人。13岁的二胡演奏员程琳常在楼道里唱邓丽君的歌曲,非常动听,付林受命组织小乐队培养她。
付林写了一首新歌《小螺号》给程琳演唱,结果,程琳在北京的演出引起轰动。对于从“革命”到“抒情”的转化,付林的策略是不写爱情,写乡情,所以有了《妈妈的吻》。
1984年,在武警文工团的甲丁事业春风得意。他业余创作诗歌、剧本、歌曲、文化评论,还扒带子。所谓“扒带子”指借用别人的曲子,重新填词。“现在一张唱片卖一两万张,不得了了,卖5万张那就是‘大白金了。那时候随便一盘带子,不卖百八十万盘,都不好意思给人说。”甲丁回忆。
唱片业进入了疯狂状态,官方批准的音像公司遍地开花。演员“走穴”,5块钱一场,开心得不得了。“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有能力的作家和歌手基本为三方面服务——晚会、唱片、影视,我们每个礼拜都要进录音棚,非常忙,但跟文工团没关系。”付林说。
04市场打破了运作方式
文工团的才子佳人各谋出路的时候,军队发生了巨大变化。
酝酿多年的裁军在1985年开始,持续约两年。因军区文工团调整,一批“文艺战士”转业到地方,其中就有后来的著名导演冯小刚。
1988年,海政文工团开办了电声乐队和青年歌手培训中心,实行“一团两制”,采取总监责任制,自负盈亏。一年之中,付林带领青年歌手商演八十多场。转年夏天,他解散了学员班。几乎是一夜之间,全国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成千上万的卡拉OK,大家开始没心没肺地娱乐。
点名次数是文工团兴旺与否的标志。1980年代一周点名几次,1990年代文工团大楼一度鸦雀无声,排练室空无一人。付林记得最先流失的是乐队,既然拿卡拉OK就能“走穴”,就没人用乐队了,“不是大家不干事,是没活儿可干。”
市场打破了文艺团体的运作方式。市场化后,文工团不仅要为军队服务,也要为社会服务,为地方演出的场次逐渐增多,甚至超过部队演出。
电视晚会兴起后,主流媒体的放大效应和文工团越演越烈的“特招”制度,让军旅明星成长大为提速。而在重要晚会上露面,再下部队,演员会更受欢迎。合力之下,上过春晚,获文化部奖项,每年综合评定都算“重大贡献”,成为了文工团破格提拔人才的指标。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