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涂鸦课堂在改善随迁儿童心理健康的应用
2018-04-19朱凤丽
摘要:随迁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涂鸦课堂实施简单,灵活多变。通过设定主题、故事讲述、重写故事最后达到经验整合,让随迁儿童压抑的情绪得到宣泄,收获快乐与自信,让心灵更加舒展,促进社会适应,提升随迁儿童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随迁儿童;涂鸦;心理健康
随迁儿童是一个新兴的群体,主要是指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务工所在地学习和生活的儿童。随迁儿童进入城市后,在学习、交往、社会适应等多个方面不如城市本地学生,就读于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的心理状况优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小学随迁儿童的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①缺乏自信,从性格特点发展来看,随迁儿童存在自卑、胆子小、敏感等不良心理;②交流少、孤僻,从交往特点看,随迁儿童更加孤僻、被压抑、敌对等消极心理;③社会适应能力差,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也有相对弱势的一面,存在着失望、不安和孤立感。感到有人在背后嘲笑,被老师找时会感到紧张,认为自己在学校的表现不好,感到同学不愿和自己玩,感到老师不喜欢自己,感到邻居不喜欢自己。
一、 涂鸦增进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理
1. 意识与无意识。个体意识指的是个体直接感知到的内容,而无意识不能感知到而被压抑的精神活动,主要由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组成,中间夹着的是一小部分潜意识,它们三者之间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涂鸦活动中,无意识内容可以更容易地通过“看守人”而展现出来,通过分析展现的内容而了解个体内心的活动。比如儿童比较难用言语形容父母关系不好,在涂鸦中表现为父母距离较远。
2. 宣泄。涂鸦过程,就是情绪宣泄的过程,情绪流动而画笔转动。通过合适的方式达到释放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平衡的目的。比方说悲观、苦闷、恐惧、嫉妒、沮丧、愤怒、烦恼、失望、伤心、绝望等情绪。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认为,不良的精神能量必须以某种方式发泄出来,随着发泄人的攻击性的驱力会降低。
3. 移情。涂鸦过程中儿童不自觉地把情感渗进作品里面去。移情这一术语最初被用来分析艺术和自然作品,而后被运用于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移情产生于个体对他人内在状态的认知观察,与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和移情推论的准确性有关。涂鸦的过程中,儿童涂鸦作品的交流,移情过程自然发生。在涂鸦中运用所创作的作品交流反馈,以视觉意象而非语言的形式达到共鸣。
4. 投射。指个体不自觉地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反映到对别人的评价中去。儿童会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借助涂鸦的方式进行表达,也是一种将内在意象赋形的过程。儿童涂鸦作品会通过身体动作,绘画过程中的情感,美感,还有创造性表现出来。我们就是根据这些过程,通过细心观察和交流,得知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就可以通过儿童对涂鸦内容的看法中来推测儿童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5. 积极想象。鼓励儿童把涂鸦作为表达想法(思维客体化)的手段,同时也鼓励其通过身体动作、语言或音乐进行表现。涂鸦过程就是记录对内在意象進行内省和观察的过程。积极想象就是个体的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不断对话的过程。个体的内在对话,有助于疏通和发展,促使人格中不协调部分逐渐达到和谐与统一。
二、 儿童涂鸦和美术技能的发展特点
儿童涂鸦行为不会因为种族和文化而消失,也就是说在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中,都有一样的涂鸦特点。而且都具有表现儿童感知和心理发展的功能,具有很强大的教育意义。儿童可能不会唱歌,不会说话,但是所有的儿童都会涂鸦,这是天性。通过涂鸦画反映出的内容,辅以整个过程的积极观察,我们可以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把握,具有如下的发展特点。
与儿童认知发展对应,儿童涂鸦的美术技能发展有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涂鸦期(2-4岁),最开始是在好奇下纯肌肉运动的机械运动痕迹,随后慢慢成为心理活动的表征。从乱涂乱画到能控制,并感知到控制的快乐,且对自己的这种能力抱着着迷的特点,逐渐过渡到控制涂鸦,最后是可以对涂鸦的内容进行命名,类似于指定情境涂鸦。这些发展和认知的发展相对应,动作技能也得到发展,反映出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第二个阶段是前图式期(4-7岁),自我中心是这个时期儿童的特点,他们可以对事物进行象征的描摹,如用直线代替手,图画没有表现远近和立体感。第三个阶段是图式期(7-9岁),儿童用几何线条的图式来记录视觉对象或思维内容,图画的内容有明显的个人经验和兴趣。第四个阶段是写实萌芽阶段(9-11岁),儿童绘画就逐渐出现写实,而脱离了涂鸦,有一定的透视和空间感。第五个阶段是拟写实阶段(11、12-14、15岁)。这个阶段的写实特征逐渐变多。第六个阶段是青少年艺术阶段(15-17岁)。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审美感发展远远超过了美术技能的发展,很多个体将放弃美术,而坚持下来的个体美术技能逐渐向成人技法靠近。
三、 小学美术涂鸦课堂的具体实施形式
信手涂鸦是人类的天性,每个小朋友可能不全会唱歌,但他们一定会涂鸦,涂鸦是绘画心理治疗的一种。柏拉图认为,艺术的过程疏通了人的情感,改善了身心健康,有治疗疾病的效果。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VictorLowenfeld)提出透过美术教育治疗的主张。从严格意义来说,美术治疗是一门专门的心理治疗方法。实施者必须受过专业训练,利用绘画、雕塑等美术活动帮助个体达到身心整合的目的。小学美术教师不是治疗师,自然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治疗的主张实施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尝试去追求一种具有治疗效果的课堂,能够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课堂,是可以实现的。
具体的涂鸦实施过程包括命题涂鸦、故事讲述、重新描画故事、促进情感和认知经验的整合。从乱线涂鸦、有控制涂鸦到命名涂鸦的过程。因此,儿童涂鸦的发展特点、涂鸦过程中的心理作用机制是涂鸦具有心理健康调节功能的基础。我们把涂鸦带进课堂,改善随迁儿童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变为一种可能。
参考文献:
[1]邝宏达,徐礼平.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随迁儿童的界定及其关系[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7,32(02):28-33.
作者简介:朱凤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桂林市七星区育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