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雷锋(下)

2018-04-19余玮

中华儿女 2018年6期
关键词:著作雷锋毛泽东

1963年5月2日至12日,毛泽东在杭州召集的有部分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和各大区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杭州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期间,周恩来向他推荐过雷锋日记。

当月11日,毛泽东在杭州小型会议上重点谈调查研究问题,同时谈到了哲学问题。他说,为了造成调查研究的风气,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要在日常工作中讲哲学,对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教育。这时,他话锋一转,谈到雷锋:“我看过雷锋日记的一部分,看来此人是懂得一点哲学、懂得辩证法的。我们不要把哲学看得那么神秘,那么困难。雷锋那样年轻的同志,就懂得一点哲学。你们看了没有?希望你们都看看。我们要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让它变成广大老百姓的锐利的思想武器。”他进一步指出,雷锋的日记中,有很多辩证法的观点和语言,比那些死读书的大学生的论文强多了。雷锋的哲学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多彩的具体实践中来的!雷锋为群众力、了那么多好事嘛!这一点是那些死读哲学书的大学生所无法比拟的。毛泽东对雷锋的这个评价,进一步诠释了他为什么要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学习,同时也让人领略到了毛泽东看问题的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在座的领导同志跟着毛泽东干革命几十年,很少听到过他对哪个人作出“懂得一点哲学”的评价。一个普通的士兵享受如此殊荣,使人们对这位士兵的认识更加深了一层。

1961年4月,雷锋在毛泽东塑像前留影(季增/摄)

雷锋塑像(余玮/摄)

一个领袖与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毛泽东不仅动员高级干部学雷锋,而且他本人也身体力行。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毛泽东对子女的一贯要求。女儿李讷刚上小学时,因为学校离中南海比较远,工作人员就用小轿车接送她。毛泽东认为这是典型的特殊化,后来再也不让他们这样做。“我以前是在实验中学(读书),是个女校,而且那个学校干部子弟很集中。我中学基本上可以说还是在那个圈子里面。到了大学就不一样了,全都是一些普通群众的子弟。工人哪,农民,干部子弟就很少,这个对我帮助很大。因为父亲严格要求你,要你不要特殊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骄傲,毕竟身上总还是有那些东西。所以思想上有很剧烈的变化,特别是学雷锋,对我触及很大。我就觉得一定要改变自己,要变成一个普通的,跟大家一样的,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健康的(人),和大家打成一片。”李讷曾回忆:“我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可以说他对我们的希望也是比较大的。他不希望我们做什么科学家,什么政治家、文学家,他只要求我们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他说你们只要做到这一点,我就很满意了。他自己就是很俭朴的,很严格的。”

由于老一代革命家的积极倡导,学习雷锋的活动很快从军队向全国各行各业发展,迅速兴起了一个全国范围的学雷锋热潮。继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之后,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相继做出决定,并以各种形式组织了学习和宣传雷锋的活动。各地报纸都用大量篇幅报道了各地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情况,刊载了雷锋事迹、雷锋日记等。一时间,有关雷锋的图书和画册也被推出,并演映了雷锋的电影。之后,每年的3月5日也就成了学雷锋纪念日。

在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办公桌的黑色大墨盒旁,至今还摆放着一份为雷锋题词的手迹复制件,并附有相关的说明文字:毛泽东同志1963年3月5日“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题词就是在这里题写。毛泽东在他的办公室里曾批阅过多少报告、请示等文件,书写过多少文章、书信、题词,恐怕中央办公厅也难以计数,单单把为雷锋的题词摆在其办公桌的显要位置,可见学雷锋活动非同一般,极不寻常。

1965年,电影《雷锋》一经播出,红遍全国。电影中董金棠用质朴的表演塑造了一个可亲、可爱的雷锋形象。一天,平时很少看电影的毛泽东在机要秘书张玉凤与护士孟锦云的陪同下观看电影《雷锋》。看着看着,镜头中出现了风雨中雷锋送一位抱着孩子的大嫂回家的情景。毛泽东看得是那么聚精会神,简直是种入迷的神态。当画外音传来了雷锋的声音“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是公社的儿子,您一定要收下儿子这点心意”时,毛泽东显然有些激动,用手帕擦拭著湿润的眼眶……毛泽东如此动情,或许使他由此想到了辛勤的劳动人民,或许让他由此看到了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思想光辉。此情此景,如果九泉之下的雷锋得知,那一定会露出熟悉又幸福的微笑。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个共产党人的最高行动准则。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文艺应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说:“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提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的高度,赋予其新的科学内涵。毛泽东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1944年9月8日在为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举行的追悼会上,10月4日他到清凉山中央印刷厂礼堂看望解放日报及新华社全体工作人员的讲话中第一次在“为人民服务”的前边加上了“全心全意”四个字。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正式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提出来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的是毛泽东。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写进党章,第一次明确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雷锋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通过学习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雷锋深深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一个共产党人,毕生只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因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雷锋就能够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做到处处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大公无私,事事先人后己、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于是,他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热爱集体,关心战友,关心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穿于雷锋的一生,表现在了他的一言一行当中。正如雷锋所说:“我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我活着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崇高的理想。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无时无刻不实践着自己的理想。

除了在会议报告或讲话中多次阐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外,毛泽东还经常用“为人民服务”作题词。据考证,“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一生中题词用语最多的一句话。庐山疗养院原护士钟学坤就珍藏有一段红色记忆。钟学坤1954年从护校毕业,1955年被分配到庐山疗养院工作,1960年进入江西医学院继续上学,1965年毕业,1966年调至北京工作。1959年,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了八届从中全会。全会期间,庐山管理局选派了钟学坤给毛泽东做保健工作。会议进行了一个多月,毛泽东与身边的工作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钟学坤七分怀念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日子。1965年年8月,钟学坤大学毕业,专程到北京,想得到毛泽东的接见,同时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希望得到他老人家的鼓励。到了北京后,钟学坤先找到了毛泽东的护士长吴旭君,把自己想见主席的心愿告诉了她,并请她报告给主席。很快,主席办公室派人把钟学坤接到了中南海。见到钟学坤,毛泽东高兴地说:“你大学毕业了,以后要好好工作,还要继续学习专业知识,不要骄傲,要脚踏实地地为人民服务。”听到主席的鼓励,钟学坤非常激动,特地拿出新买的笔记本,请主席写几句鼓励的话。毛泽东接过钟学坤手中的笔记本,略加思考后,提起毛笔在上面写了“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六五年八月三十日”几行苍劲有力的字。

当年,毛泽东为悼念警卫战士张思德的演讲稿起名叫《为人民服务》,他为纪念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而写的文章叫《纪念白求恩》,现在把不同时期倡导学习的三个先进人物英名和精神写在一个题词中,足见雷锋在领袖心中之重,更显对坚守党的宗旨之执著!在毛泽东看来,雷锋身上不但具有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之心,而且也具有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雷锋在自己短暂的生命中,已经把古今中外人类的优秀品质、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雷锋精神。雷锋在因公殉职5天前,写下最后一篇日记中也强调心系人民:“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

一本著作与一种精神的形成

在毛泽东著作还没出版的时候,雷锋只能从别人口中得知毛泽东的故事,通过别人的转述,了解这位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伟大领袖。那时候,毛泽东著作的发行量还很少,只发到县委书记一级,雷锋曾作为县委书记的公务员可谓近水楼台,获得了先看先学的条件。雷锋深感以能够比别人先学毛泽东著作为荣,并经常与他人一起交流学习体会。

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哺育,就不可能有雷锋精神的形成;没有毛泽东的倡导,就不可能有学雷锋活动的开展。毛泽东思想是雷锋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雷锋是坚持不懈实践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典范。

雷锋身边的一些知情人接受笔者采访时说,雷锋通过发扬“挤”“钻”的钉子精神,刻苦钻研毛泽东著作,走到哪里学到哪里,而且随时以毛泽东著作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真正做到了学用结合。

在鞍钢工作时,不管工作多么劳累,雷锋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学习毛泽东著作,他制订了早晨学习一小时,晚上学到10点甚至11点的自学计划。到部队后,尽管工作更忙,但雷锋的学习从未停歇过。他在1960年12月的一篇日记里写道:“我一定要抓紧点滴时间进行学习,做到书不离身,有空就掏出来看一段,在明年读完《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关于重庆谈判》《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将革命进行到底》《论人民民主专政》《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等重要文章,重读《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卷中的重要文章,坚决做到边学、边想、边改、边运用。”

雷锋一参军就到汽车连当汽车兵,工作岗位不固定,在紧张的施工任务中,整天驾驶着汽车东奔西跑,很难抽出固定的时间来学习。于是,他只好把书装在挎包里,随车带在身边,只要车子一停,没有其他工作,就坐在驾驶室里看上一阵子。每天出车回来,晚上的时间,除了参加连里的正常活动,总要抽出一些时间读书。有时熄灯号响了,他还舍不得放下手里的书,为了不影响同志们的休息,只好离开宿舍另找别的地方去读。因此,车场、工具棚、厨房、司务长宿舍都成了他夜间看书的好地方。有时连队干部在工地值夜班,他也到连部办公室去读书,一坐就是大半夜。雷锋以火一般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毛泽东著作,在几年的时间里研读了大量毛泽东著作,包括《毛泽东选集》以及一些单行本等,反复进行研读,时常还会写下读后感和标注书眉笔记。

张峻接受笔者专访时说,雷锋比较爱好照相,每张照片都流露出微笑。“当时,沈阳军区要为雷锋举办一个‘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的展览。后来我们所见的雷锋很多照片都是当时补拍的。有人质疑,是不是因为我在旁边,所以雷锋才做这么多好事。其实不是的。很多照片,百分之百我都是现场拍的。比如,有一张照片是他‘夜读。那时,我领着他出去学习,晚上住在招待所,住着也没事做。我说,我给你拍张学《毛选》的照片。为了体现他深夜刻苦学习的精神,我们特意向别人借来大衣和帽子。虽然这些都是‘抓中摆(抓拍和摆拍的結合),但并不是刻意拔高,他平常就是这样学习的。他自己也在笔记中督促自己要做到‘六点学习法:早起点,晚睡点,饭前饭后紧一点,外出开会抓紧点,行军路上想着点,星期假日多学点。”沈阳军区摄影员季增也曾拍过一些雷锋与战友乔安山一起学《毛选》的照片。

全国人大代表孙东林《中华雷锋报》所吸引(余玮/摄)

一次,雷锋在和指导员谈起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情况时曾提出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把毛泽东思想真正学到手呢?是不是把毛泽东著作都看下来,并且懂它的意思呢?”指导员提出,学习毛泽东的著作,一定要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了就要用,要善于领会精神实质,要善于用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改造自己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干好。雷锋的特点不仅是善于学习,而且非常善于联系实际带着问题学。比如,他所在的班里调来一个战士,有的人嫌弃他落后,雷锋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毛泽东关于如何对待落后同志的论述;执行繁重任务时个别同志有怕累情绪,他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毛泽东关于如何树立不怕苦和累的论述。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雷锋形成了自己的学习公式:“问题一学习一实践一总结”。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个公式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按毛主席指示办事”。在雷锋看来,学习毛泽东著作就是要联系实际,在思想上有什么疙瘩时,在工作中有什么困难时,在生活上有什么问题时,到底应该怎么做,这些都可以在毛泽东著作中找到答案。做得怎么样?效果好不好?这些都可以用是否符合毛泽东思想来检验。

雷锋学习毛泽东著作,不是机械地学,不是走形式、做样子,简单地背诵一些词句,而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努力掌握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自觉地进行实践,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人。他真正做到了学用一致,做到了用毛泽东思想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

雷锋在谈到自己的成长与毛泽东的关系时说:“毛主席著作对我来说好比粮食和武器,好比汽车上的方向盘。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行!”“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和自己的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思想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今后,我要更好地学习毛泽东著作,用毛主席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一切行动,永远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雷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雷锋精神的形成,除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外,更重要的是受到了毛泽东思想的影响。雷锋是毛泽东思想的努力学习者、忠诚信仰者和积极实践者,正是通过对毛泽东著作如饥似渴地学习,他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改造,政治觉悟得到了提高,理想境界得到了提升,他从毛泽东的著作中寻找和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中国青年》1963年5-6月合刊

从1963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和号召开始,在每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发出向雷锋学习的重要指示,无论中国处在哪个历史发展时期,无论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如何变迁,雷锋自始至终都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学习的榜样,影响还一直延伸至全世界。雷锋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凝聚着社会进步的正能量,不断绽放出璀璨的道德光芒。

雷锋,一位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一兵,一位没有惊天壮举的普通共产党员,却能赢得如此崇高的敬意和持久的认同,能够激励几代人健康成长,持续不断地引领社会风尚、凝聚和释放社会的正能量。这正是中华民族当代优秀思想品质的道德象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

今天,“雷锋”已远远超出了个人称谓,已成为群像,并成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現象。“雷锋”这块金字招牌,被一代代“雷锋传人”擦亮。新时代里,因为找到,“雷锋”,人心不再冰凉,世界处处阳光!

责任编辑 曹宏琰

猜你喜欢

著作雷锋毛泽东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致敬新时代雷锋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秒变戏精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试论儒家和道家著作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画家的数学著作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