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高校非经管学科实验室发展探索
2018-04-19张严楚晓丽梁山
张严 楚晓丽 梁山
摘 要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增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广大经管类高校都把经管专业作为品牌重点打造,而非经管学科普遍存在被忽视的情况,非优势学科实验室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就此背景进行分析,以探索非经管学科实验室发展道路。
关键词 非经管学科;实验室;实验教学;仪器设备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2-0024-03
1 前言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在对广东省高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增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大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也就面临体制转变、模式更新与队伍建设的各种实际问题。而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具备的条件做保障,如仪器设备精良与针对性强、实验室利用率高且面向性广泛、实验人员能力较强且梯队稳定成熟、实验课程开设合理且手段有效等[1]。
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代表的大多数经管类高校的非经管学科实验室发展面临这样的尴尬:学校重点支持以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为中心的发展,给予充足的经费与政策上的扶持;非经管学科的定位偏低,服务于经管学科的发展而设立;非经管类学科实验人员基本不参与教学工作;由于非经管类实验室平台较低、地位不高,因此发展速度滞缓,实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2 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代表的经管类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
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全校实验室根据管理归口划分至三个不同部门:经管类实验室划分到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ERP),学校重点支持发展,现为国家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商务类实验室为广东省电子商务市场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现已撤销;其余非经管类实验室为两类,其中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大学英语视听室、艺术类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等基础类实验室划归教师发展与教育技术中心管理;专业类实验室,如信息技术综合实验室、传媒技术综合实验室、资源与环境技术类实验室、司法技术综合实验室等,划归各教学院系自行管理。
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人员包括本中心固定编制人员与相关学院教师,在教材选择与实验课程安排上,由该中心负责编排,中心同时负责实验教学工作。而划分到教师发展与教育技术中心、各教学院系的非经管类实验室工作则仅限于实验室资产管理、开门关门等琐碎任务,基本不参与实验教学。同时,实验室的建设与规划也完全取决于业务关系对口的信息学院、艺术学院、法学院的教师意见,而任课教师的主要精力为理论教学,对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选型与把关、实验教学环节都存在明显的短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验室的发展。
笔者对全国42所公立经管类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这种问题普遍存在,关于这类问题的讨论研究也深入广泛。由于在职称[2]、地位、教学参与度等方面问题突出,同时也因为观念上的差异,导致实验室发展缓慢,实验教学效果有限。这些都给从事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群体带来诸多难题。
3 经管类高校非经管学科实验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中,任课教师同时负责理论课与实验室的教学过程,并统一计算课时量。在此类教学重心偏移下,任课教师更偏重于理论环节,忽视实验环节。这与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目标存在严重偏差,直接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讲概念与原因,不懂得实际操作,缺乏动手能力。尤其是在不被重视的非经管类学科中,缺乏必要的实验环境与有效的实验教学手段。
1)无法参与实验教学是致命伤。非经管类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培养,而教学教师的精力主要花在课堂讲授上,如精品课程等,花在实验教学中的比例较低,因此,实验课程的研究与改进更多需要实验人员来完成,包括:实验项目的设计是否合理,如何改进实验,如何设计并开展综合设计类实验,如何辅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乃至参与各专业设计大赛。
2)由于教学单位对实验课程的不重视,教育技术中心缺乏实验教学的参与,因此在实验器材购置、遴选与实验项目的开设上存在针对性不强、实验规划不完善、实验教学缺乏系统性与合理性等问题,同时造成实验资源的浪费。
3)经管类高校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教学与科研团队是剥离于实验室而存在的,形成实验队伍“低人一等”的错误思维。如此一来,实验教学不被重视、实验人员地位低、实验环节流于形式、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与衍生物的怪象反倒见怪不怪了。长此以往,实验室技术队伍便出现人才流失、质量下降、人心思动、结构不合理等各种问题,导致实验室工作的水准降低[3]。
4)实验队伍同样由高学历人员组成,以广东财经大学教育技术中心实验人员队伍为例,硕士比例在65%以上,但是由于长期游离于教学的边缘,得不到教学过程的锤炼,得不到有效的任用,久而久之便出现专业技能下降,或者调离到其他岗位的现象,不利于实验队伍的建设与稳定,同时也是极大的人才浪费。
5)而非经管学科长期依附经管学科,同样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地位上矮经管学科一头,政策上、观念上、实际上均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导致发展缓慢,无法形成与经管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持的理想局面。
4 非经管学科实验室发展之路探析
賦予实验人员实验教学的主导地位 赋予实验人员实验教学的主导地位,使其真正参与实验教学过程,同时参与编排实验教学内容,这样可以与专制教师分工协作,业有专攻,突出实验人员自身的实验室素养、动手实践能力与实验指导水平。一方面服务教学,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实验指导,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真正从实处贯彻素质教育。
赋予实验室管理部门在实验室建设中的主导权 实验室管理部门与实验人员在实验室建设中具备丰富的经验与业务特长,在实验室建设与改造工作中最有发言权。因为其熟悉实验教学的师资条件,清楚实验设备的实际情况,明白实验设备的优势与劣势,从事实验器材的遴选,所以以教育技术中心为代表的实验室单位最为适合在实验室建设上占据主导地位,使其负责实验室建设方案、实验室的发展规划等工作,从宏观的学科层面以及微观的技术层面做好实验室发展的保障。
实验项目设计的针对性 在实验教学上鼓励创新性实验、减少验证类实验,提倡综合性实验、减少单科类实验[4]等具体工作,是实验人员展现业务能力的地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抓手。完全区别于理论教师的实验项目设计缺陷,切实改变实验教学中被忽略的重要环节,全方位提升实验教学的地位与权重。
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 事实上,实验技术人员应当行使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角色,承载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平台,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以及提高高校整体竞争实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6]。国外的科研与教学普遍依托于实验室,两者间并无显著区别。国内有不少高校不断实施改革创新,使管理机制焕发生机。以哈尔滨工程大学[7]为例,该校根据工作表现与教学需求,破格提拔两名实验人员为高级实验师。因此,适应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8],不仅要在体制上改革,更需要在管理机制与顶层设计上突破,切实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适应新时代人才的需求,推进实验室在人才使用上的发展,打造出一支重心在实验室、思想稳定、业务扎实、经验丰富、作风优良的实验师队伍。
鼓励并支持申请科研项目,准许实验背景的科研立项 可由学校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等负责实验室的相关部门牵头,进实验室教学、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管理等方面的评估与成果评奖,1~2年组织一次定期评审,考虑设定教师与学生的不同奖项,如教学质量的评价、实验项目的创新、实验仪器的研制等。鼓励实验教学参与者进行相关的教研教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相关研究,支持相关项目的立项申报。这样既可提升实验教学与科研的水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9]。
建立完整的非经管学科体系 经管类高校可以寻求这样的发展路线:坚持以经管学科为主,与理、工、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模式,形成完整的非经管学科体系,全面打造综合优势。这种模式在我国高校中存在较为成熟的典范。以天津商业大学为例,该校非经管类学科建设成果有制冷研究所、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能源与动力学科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制冷学科的教育部研究中心、食品学科的市级重点实验室、农学类省级重点学科等。天津商业大学较为典型地树立了多学科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路子。
寻求非经管学科的横向发展 我国大多数经管类高校仍存在经管学科一枝独秀的情况,非经管学科可以寻求与经管学科的交叉方向发展,注重横向课题与综合性课题的研究也不失为一种途径。多学科交叉是伴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而产生,又在科学研究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科学研究新方法,是当今科学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国内高校尤其是重点大学发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出台各种政策,通过多种方式鼓励支持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10]。
横向课题的开展有利于发挥高校社会职能、促进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提高高校科研实力与水平、保护高校知识产权、促进合作企业发展[11]。因此,发挥学校综合优势,合理调整部署科技力量,积极开展横向科技合作,是高校科技发展的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12]。
5 结论
实验室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只有锐意进取、创新驱动,有效落实实验室运行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多角度、全方位,以协同发展、相辅相成的理念支持非经管学科的发展,才能突出优势学科,补强弱势门类,实现实验室管理水平、教学水平的提升,实现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现高校多学科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玲,张旋.欧洲高校研究型实验室管理方法对我国实验室管理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186-189.
[2]张国良.高等学校实验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74-75.
[3]朱健平.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是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0):81-83.
[4]林建华.队伍是实验室建设的核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2):137-138,144.
[5]王秀红.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实验室科学,2008(4):132-133.
[6]花向红,邹进贵,许才军,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85-87.
[7]常安瑛,毕建杰,李圣福.以人为本,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2):151-154.
[8]江贵波,黄丹莹,郑燕丹,等.高校實验队伍的现状与管理措施[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2):41-43.
[9]刘利群.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岗位聘任制实施办法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78-79.
[10]管晓霞.我国高校多学科交叉项目组织与管理方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5.
[11]宋传增,刘迎春,陈怀明,等.高校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71-72.
[12]李保会,任士福,陈焕英,等.河北农业大学横向科技合作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3):7-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