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痴”张中财
2018-04-19李艳
李艳
2017年11月的一天清晨,开州区岳溪镇柏竹村4组。
61歲的村民张中财准时起床,一头扎进屋子右侧的工具房。
房里挂满了张中财的宝贝:手推车、水桶、扁担、扫帚、铁锹、锄头……这些工具有的还是半新,因为旧的已经用坏了;有的因为长期频繁使用,把手已被磨得锃亮。
将扫帚、锄头、铁锹放进手推车,张中财旋即转身出了院子。
迎着冉冉升起的朝阳,伴随着手推车里金属工具的碰撞声,2017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者”的张中财再次踏上已行走了15年的志愿服务之路……
盼路
出门后,走在村里新修的4公里硬化路上,张中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爬上一道山坡,张中财遥望整个村落。眼前,纵横交错的路仿若血管,将这个曾经封闭的山村与山外快速发展的世界连在一起。
随着交通的改善,村里的农产品逐渐走出大山,推动村民的收入不断提高。
每每想到这些,张中财便开始庆幸当初自己作出的一个决定:成为一名养路志愿者,为村里义务修路、护路。
作出这个决定的初衷,还要从张中财多年来的见闻说起。
“过去,因为路不好,大家提到柏竹村就摇头,村名也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张中财回忆说。
柏竹村因柏树多、竹子多而得名。但也正因如此,山势连绵的地理条件成了挡在村子发展之路上的“拦路石”。
彼时,村里的农产品运不出去,肥料也拉不进来,庄稼长势不好,收成堪忧,乡亲们种植的1000多亩麻竹也没有得到规模化发展。
“来收猪儿的车进不来,电子秤抬不进来,稻子包谷都是打捆估个重量就给钱,我们好多人都吃亏了。”忆及当年,村民们摇头嗟叹。
因此,不少村民选择外出打工,即使过年也很少回家。张中财的儿子张东兵从外地娶回的媳妇,也因忍受不了村里落后封闭的苦日子,选择离开。
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路。
为了争这口气,2002年初,张中财自愿干起了村里的义务养路工,每天定时义务劳动,把村里的泥路尽可能打理平整,方便村民出行。然而,由于当时村里道路基础太差,也缺乏相关建设资金,村民出行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路,成了一根针,深深地扎进了张中财和村民们心里。
修路
这天上午8点,张中财沿着刚修建好的村道一路前行,不时有过往村民和他打招呼。
“老张,又出来养护公路啦?”见到张中财,村民们总是喜欢和他聊上几句。
如今,随着村里道路通畅、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张中财的儿子张东兵也娶到了新媳妇。
2017年春节,张中财发现,宁静的小山村突然热闹起来了,好多人都愿意回家过年了,生猪商贩的车开到了家门口,农民养的猪儿被抬上了电子秤,满山麻竹也即将全面启动规模化经营,不少村民开始着手修建农家乐……
“家里现在好得很,日子可幸福了。”眼前的一切,让张中财对自己当初带头筹款修路的决定深感庆幸。
走在硬化路上,张中财仔细巡视着。
突然,张中财看到道路的边沟处有几块落下的碎石。
张中财立即拿起铁锹将碎石铲起,倒入手推车里。
劳作间,张中财那双贴满胶布、布满裂纹的手很是惹眼。
对张中财来说,这手上的“沟壑”,就是修路护路刻下的印记。
那是2016年初,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柏竹村“两委”决定通过争取相关扶贫资金和村民自筹资金,启动修路项目。
彼时,张中财的孙子还未出生。按照筹资办法,他不用为孙子出钱。
当得知村里修路款筹集遇阻时,张中财坚持给自己没出生的孙子也出了一份钱。
“你是不是傻哟?不用出的钱还偏要出。”
“是钱多了‘冒皮皮么?”
一些乡亲议论着。
“我希望用实际行动感染大家,让这条路早日修好。再说了,孙子以后也要走这条路,就该交这份钱。”张中财坚定地说。
看到张中财如此坚决,其他人也不再念叨。
不久后,村民们的集资款到位。一计算,修路资金还有5万元缺口。
闻讯,张中财彻夜未眠。
次日,张中财将自己存了大半辈子的养老钱从银行取了出来。
“我自愿捐钱修路,希望大家都能早日走上水泥路。”把钱塞到村干部手里那一刻,张中财激动得哭了。
“钱用了还有来的,我一点也不心疼。路通了大家都方便了,一切都是值得的。”对于儿子的行为,张中财的母亲谭碧英全力支持。
2016年冬天,随着资金到位,修路工程启动。
工程开工后,张中财一刻都没闲过。他不仅每天与工人们一道修路基、挑泥土,同时还利用村民代表、公路义务监督员的身份,协调公路用地、调解矛盾纠纷、加强公路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路是修来方便我们大家的,质量一定要过关。”在修路过程中,张中财把修路的事情当成自己修房子一样对待,认真监督每一个施工细节。
此外,为了能顺利化解修路占地的矛盾,张中财还主动选择放弃相关补偿。
“张中财,修路占了你们家1.5亩林地和耕地,这是给你们家的青苗补偿和占地补偿,你来领一下嘛!”正在村里发放补偿款的干部通知他。
“我那份就不领了。只要修路有需要,占我一点地没有关系。这些钱还是用来修路吧。”张中财应声道。
“他真是一位有大爱的人,让我们都很佩服!”村党支部书记朱成坤说。
护路
时至中午11点30分,张中财维护完村路,准备离开。他麻利地将扫帚、铁锹、锄头装进手推车,拖着疲倦的身子往家赶去。
“我是这个村的一员,为村里做点事是应该的。大家走路舒坦了,我的付出也就值得了。”张中财说。
这条4公里长的公路,张中财每天至少要巡视一遍,每次要花一两个小时。
每当下大雨,张中财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公路边,填路面、疏水沟、修边坡。
遇到大暴雨,张中财还要把被暴雨冲落的石头一一搬开,消除隐患。
有时公路积水落石严重,张中财每次都要花四五个小时来清理。
“我要继续为村民服务,还要带动更多人和我一起维护这条硬化路。”张中财说。
在柏竹村,“路痴”张中财的行为打动了越来越多的村民。不少人看到路面脏了,或者在路上遇到滚落的石头,也会主动清理。
如今,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不断加快。而张中财也开始准备新一轮志愿行动。
“柏竹村4组还有一条通往铁桥镇的断头路,我期望献出一份力量,让这条路也能早日修通……”张中财念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