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述大学语文审美情趣培养

2018-04-19余小霞

科学与财富 2018年4期
关键词:教学手段大学语文情趣

余小霞

摘 要:在大学语文中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既是上好该课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它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为配合大学语文审美情趣培养目标,教学中应进行相应教学手段改革。

关键词:大学语文 ;审美 ;情趣 ;教学手段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突显其精神气质与个性的差异,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活学活用,为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供终极审美视角,加深其文化含量。

(1)突显文学作品中道德主体的生命力量

大学语文的教学不只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人文知识,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广博知识的熏陶,审美情趣的培养,达到理想人格的塑造,人性境界的提升,让学生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体味中国文学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真正使学生得到心志的锤炼,最终升华自我。

(2)引领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诗意的生活

在生活中,美的感受能使人精神愉快,而愉快的生活又使人感到幸福。通过美感、愉快感、幸福感的培养与熏陶,学生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人生的意义。如讲述唐代张若虚诗歌《春江花月夜》时,我们可以看到全诗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升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以一种诗一般的意境完成大学语文课程的美感渗透,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体味多彩、健康的人生。

(3)加强文学作品对学生心灵净化的功能

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运用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具有正确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较高的审美能力的审美主体,最终成长为美的创造者。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情感是指与人的需要相联系的社会性心理机制,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人类生命的本质力量,是人类创造力量的源泉。情感教育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它既是一种客观表现,又是一种主观体验,是把情感作为人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是教师为再现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形象而洋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的一种教学。大学语文教学渗透着强烈的情感教育,它在高校人文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有责无旁贷的义务。大学语文有丰富的情感、深厚的人文质素,能使学生在欣赏中受情感力量的推动,潜移默化地走向完善,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和“教为主导”的原则,语文审美教育的核心是情感的灌注,文学作品是作家心血的凝成,因此,在大学语文课中实施情感教育,既是上好该课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

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的命运、情感。爱的情感、人道主义情怀就是文学的精神。文学的情感教育就是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以情育情,潜移默化地培养人的健康情感,使人成为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的有“情”之人,成为内心世界丰富、有情趣、懂得爱、善解人意的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可以进行个性化处理问题,比如在讲授《诗经?兼葭》时,可以播放《在水一方》音乐,那凄婉、抒情的歌声,叩动人的心弦,流淌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该诗的朦胧意境,引发无限遐想。教师应充分展示情感因素,以情传情,以情激情,让作品中作者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意、所阐发的道理,撞击学生的心坎,使学生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学习和思考,并在激情涌动而神思飞扬的心态中,领会作品中的情思意蕴,使之相互交融激荡,发生强烈共鸣。

大学生的情感教育还包括很多方面,要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发挥情感的正功能,抑制情感的负功能,必须始终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

三、通过作品教学,引导大学生欣赏艺术美,培养大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文学作品最大的魅力就是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充分展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名篇,都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美的名篇。《李凭箜篌引》构思新奇,写来蹊径独辟。对乐曲本身,作者仅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渲染乐曲的诗句,由一系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构成,且多用神话传说,摹写新奇,词语峭丽,颇富浪漫气息。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的理解,且有着丰富的艺术联想力,通过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篇善于展示绘画美的作品,王维善于以画入诗、诗画相融。在这首诗中,王维以素淡朦胧作为画面的底色,以空山、秋雨、明月、青松、泉水、翠竹、莲花等多种自然淳朴的景物作为描摹对象,笔调清新,色彩匀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清幽淡雅的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图。不仅如此,诗人还采用了声静相衬、画内景与画外音配合的手法,使有限的画面向无限的空间延伸;把有形无形、有声无声的情景进行了高度的契合和转换,使画面虚实互幻,情景相生,别具神韵;使诗情与画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完美的结合。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更是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有机融合。

在这首诗中,诗人非常追求诗的音乐美。《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二、四句押韵,而且每节都自然换韵,诗行整齐匀称,声调回环往复,随情变韵,平仄声交替使用,读起来抑扬顿挫,舒纡婉转,节奏鲜明和谐,形成流动感,极富音乐美。

在这首诗中,诗人也非常注重对诗歌的绘画追求,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境界。《再别康桥》中,诗的每一节都可以说得上是一幅温馨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就是一幅康河晚照图,诗的第五节就是一幅星辉泛舟图,诗人敏锐地抓住“金柳”、“波光”、“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景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合在一起,既写景又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

在这首诗中,也表现出了错落有致的建筑美。在诗的建筑美上,诗人讲究诗行的排列,如诗中,为了避免诗句过于整齐而呆板,诗人别出心裁地把每一节的偶数行退后一格,每行的字数稍有增减,便诗行整齐中富于变化,充满了参差错落之美,让人赏心悦目。

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气息非常浓厚的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最佳载体。大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通过作品教学,努力引导大学生感受自然美,领悟人情美,欣赏艺术美,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需要,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在以情感化中加强审美情趣培养,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中加深理解,受到文学作品的情感熏陶,从而增强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坚守美和创造美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亚莉.《大学语文与情感教育》.现代语文.2006年第9期.

[2]钱理群.《关于文学教育的感言》.湖北教育.2001年第5期.

[3]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猜你喜欢

教学手段大学语文情趣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论体育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
论《测控仪器电路》课程建设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四格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