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锡惠山祠堂群的现状与现代化发展道路探微

2018-04-19张云霄张喜贵

参花(上) 2018年4期

张云霄 张喜贵

摘要:祠堂是具体地域中家族的活动中心。通过在祠堂中举办祭祀祖先等活动,用血缘关系作为纽带,把家族内的成员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家族组织。在新时代下,祠堂作为中华家族文化的良好保留地,渐渐成为海内外同胞和游客们寻亲访祖、参观游览的最佳之选。而无锡惠山祠堂群更是在此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是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我们认为,无锡惠山祠堂群仍须从媒体宣传等多方面提升和挖掘祠堂的知名度和现代文化价值,把祠堂中所蕴含的家族文化发展成为新时代下精神文明建设的补充内容,使之具备新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无锡惠山祠堂群 中华家族文化 现状现代化发展

无锡惠山祠堂群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在陆羽的《惠山寺记》中,就有关于祭祀东晋孝子华宝的“华孝子祠”的记述。到清末,当地的望族们纷纷选择兴建祠堂祭祀祖先,由此奠定了惠山祠堂建筑群的基本构架。“可以说,惠山古祠堂群文化不仅代表了无锡文化,更是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见证。”[1]

一、无锡惠山祠堂群的现状

惠山祠堂群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的西部,东临京杭大运河,西靠惠山,至今仍保存着自唐代至民国年代的118处祠堂建筑及部分明确的祠堂遗址,其核心分布面积约为0.3平方公里。其建筑密度之大,祠堂类型之齐全,为国内外所罕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惠山多家祠堂被收歸国有,分给当时的城市贫民和看祠堂的“祠丁”居住。1949年至今,祠堂建筑均归房管部门管辖,多作为他用,并不受重视。直至20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开始认识到祠堂群的历史价值,修编了《惠山古镇保护发展修建性详规》,并于2004年,提出惠山古祠堂群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彰显着对中华家族文化的重视与保护。2009年,当地政府完成惠山祠堂群保护发展规划,总投资超过10亿元,主要用于迁移祠堂内的居民、修缮建筑、开发旅游等。2016年,随着CCTV—10科教频道推出四集有关无锡惠山祠堂群的纪录片,更多的人们得以了解惠山祠堂群背后的传统文化底蕴。根据《江南晚报》2018年1月23日的报道,2020年,惠山古镇将作为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的重点样本接受国际遗产专家的检验。目前,惠山各个祠堂分布的情况,总体上是承袭着历代保存下来的大量祠堂建筑,主要的肌理脉络仍清晰可见,散发着古色古香的气息。“现存的惠山祠堂分为钦定官设的祠堂和民间联宗立庙所建两大类,其下又包括神祠、先贤祠、墓祠、寺院祠、贞节祠、宗祠、专祠、书院祠、园林祠、行会祠等10小类22种形式,涉及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2]

修复惠山古祠堂群并使中华传统家族文化重新受到世人重视,已成为无锡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工程,是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惠山祠堂群景区内特设了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对祠堂文化进行研究指导。很多宗族祠堂的后人也自发成立了文化研究会,如过氏文化研究会分会、周氏文化研究会分会等,分别与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各地宗亲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交流。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各个祠堂内部都会在惠山古镇举办家族内的祭祖仪式,例如在2017年4月4日上午,央视国际频道就在惠山古镇现场直播了惠山祠堂群中的过郡马祠的清明祭祀活动。其大体流程为:邀请宗亲敬酒、敬献花篮,全体肃立;全体行三鞠躬礼,并请宗亲代表恭颂祭文;恭请祥龙祈福,为民祈福送吉祥,为国扬威永昌隆;布福享胙,永佑家业兴旺。在全体宗亲行三鞠躬礼后,祭祀典礼圆满玉成。

此外,为扩大宣传和影响,多个祠堂文化研究会成员也特意开拓了新媒体领域,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官方网站,并以线上微信公众号、线下报纸印刷等多渠道宣扬独特的家族文化底蕴和名人轶事,也为海内外同胞提供了寻根认祖的平台。例如过氏姓氏网的创立就为志愿者们开辟了交流、互动、参与的通道,其主要专栏有:过氏探古、过氏家谱、过氏名人等,让大家可以随时了解家族文化历史。又如陆氏文化研究分会以报刊的形式编印了陆宣公祠的历史、发展以及陆氏文化研究分会的工作安排等。在2017年3月25日的一期内部通讯中,陆氏文化研究分会梳理了家规家训家风的小知识,常见的四种家谱格式等,向世人普及了更多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以上实地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无锡惠山祠堂群内的各个祠堂内部不时会举办活动、交流合作等,但由于许多资料、信息仅限内部传阅等原因,对祠堂群知之者较少。

二、无锡惠山祠堂群的现代化道路走向

用文化创造财富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经济形式。“文化产业通过独特的方式实现社会财富的增长,使文化的社会价值变为经济价值。”[3]但是,挖掘区域内文化资源的独特价值,使文化资源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要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现代化战略措施。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惠山祠堂群内部已经有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第一,惠山祠堂群的保护修建工作始终将保持祠堂内部的“本真性”作为第一准则。例如在2010年左右,无锡惠山濂溪周夫子祠在修缮时,误将“天恩特祀”作为祠名制匾悬挂于祠门上方。周氏分会在老谱上查得关于乾隆皇帝御书“光霁祠”的描述,认为应将此匾挂于祠门上方。最终,经过多方协商,于2016年12月9日上午,在濂溪周夫子祠门口举行了“光霁祠”匾额复位仪式。自此,“光霁祠”祠额重挂祠门,使周氏宗祠复归原貌,重现于世人面前。

第二,保证每个祠堂的独特性,打造自己的品牌。“惠山古祠堂是城市型、密集型、集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祠堂群,包括每个祠堂的历史背景、建筑型制、文化底韵都是不同的。”[2]因此,维持每个祠堂具有的独特魅力是保护祠堂的重点。以惠山祠堂群中的下河塘祠堂群为例,由于以往一些家规、家谱中的观点、言语与现在大众普遍接受的通俗文化相距甚远,有时会显得晦涩难懂。所以,每个祠堂的大厅内部都设有各自家族的家规家训、宗规等内容,并都会根据时代的变迁作出相应的改动,便于理解与执行。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甚至于2015年整理出版了《无锡惠山祠堂群家训集萃》,向人们展示各个姓氏中特有的现代化文化内涵。如杨氏家训中的“安本分赌博宜禁,端风化异端宜斥”,周氏宗规中的“奖名节”“审承继”等。

但是,在未来发展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利用科技手段,使文化资源达到最充分的、最高效的宣传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业附加值,达到一物多用的效果。这种 ‘文化 + 科技的模式正是祠堂文化产业化应该选择的路径。”[4]目前,惠山祠堂群已逐渐成为惠山景区的游览内容之一,但许多没有导游引领的游客在游览中往往也只是走马观花,带有功利色彩,每个祠堂所具备的独有特色和历史不能一一兼顾,不能深入理解中华的家族文化内涵。在此情况下,可以效仿苏州一些景区的做法,让游客们自行租赁并佩戴电子感应的解说器或者推送相关公众号等,方便游客了解其内涵。

第二,循序渐进,把握开发力度。在各国文化交融互渗的今天,祠堂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固步自封和激进改革都不是良策。例如在惠山景区内随处可见的不是中华家族文化的普及介绍,而是各色的小商铺较多:纪念品商店成片,标有江南小吃的各色小摊……虽然惠山祠堂群作为旅游景区走向现代化、商业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举措,但应把握尺度,不可使过多的消费项目在景区内喧宾夺主。

综上所述,中国的祠堂文化资源类型丰富,祠堂中的建筑、家谱所传承的工艺和风俗等特色家族文化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对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意義。保护并开发惠山祠堂群从总体上说也是一种双重作用。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实现道德教育现代化、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使得人们具备了对中华家族文化的享受感和认同感,使海内外同胞保有自己的家族文化之根。正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而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父家长制、封建迷信、早婚多育和平均主义等方面。对此,我们一方面应予以批判和否定,另一方面是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加以完善。例如召集族内宗亲商议修改、完善家训,并适时添加新的内容,积极避免和消除落后封建思想,适应现代化发展。相信在以上措施的推动下,无锡惠山祠堂群无疑能为推动无锡当地经济发展、增强区域内的创新能力、提高江苏省的综合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吴珏. 惠山祠堂群初探[D].无锡:江南大学,2005.

[2]李芳. 传承与再生——无锡惠山古祠堂群的保护和更新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2009.

[3]蔡宇安. 文化产业视角下的祠堂文化建设研究——基于江西宜春的民俗学考察[J]. 宜春学院学报,2015(02).

[4]张胜冰.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文化资源开发的创新——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新时代下的家族文化寻根之旅——以无锡惠山祠堂群为例”(项目编号:201710295020Y)。

(作者简介:张云霄,女,无锡市江南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张喜贵,男,博士,无锡市江南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六朝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