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利用的研究

2018-04-19刘琳商金芳

参花(上) 2018年4期
关键词: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津冀

刘琳 商金芳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不仅为三地经济协同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也为三地文化协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从地域来看,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紧密相连;从文化角度来看,三地在文化上一脉相承,且资源禀赋深厚,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地方特色鲜明,需要共同保护研究并利用。

关键词:京津冀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利用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保持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文化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

一、京津冀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利用工作现状及问题

京津冀地域广阔,地理条件千差万别,历史上形成了数以百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代表性、知名度较高的就有200多项。北京的代表性项目有:京西太平鼓、北京天桥中幡 、抖空竹等;天津的代表性项目有:泥人张彩塑、风筝魏、杨柳青年画等;河北的代表性项目有:蔚县剪纸、曲阳石雕、武强木板年画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围绕非遗保护与传承,三地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些工作,如建立演艺联盟、联合举行非遗展览、联合举办传统手工艺作品设计大赛等。但是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的长期分割及三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三地在文化协同发展上步调不一、水平不等、效果各异。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三地长期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文化一家”的文化共识;二是各项工作缺乏互联互动,即使偶有互动但受制于行政壁垒,往往只是表面上的交流,很难在实际工作中产生实质联动;三是三地由于文化上同出一源,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具有内在的同质性,但由于缺乏整合,自弹自唱,各说各话,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影响了文化传播的震撼力和吸引力,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协同发展的深入开展。

二、推进京津冀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以燕赵文化为底色,形成京津冀区域文化共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是文化建设工作的一个分项,本质上受制于三地对京津冀区域文化有没有共识。京津冀区域大致处于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燕山以南,渤海以西的这样一个四至范围,从自然条件上看与其他区域相对隔绝,形成了“燕赵文化”。燕赵文化是京津冀文化的母体和根脉所在,也是我们今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文化心理基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本质是文化的协同发展。文化作为最深沉、最根本的力量,可以在区域内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因此,京津冀三地应发动各类研究机构和社会全体成员积极地开展区域文化的研究工作,早日形成京津冀区域文化共识,树立京津冀整体统一的文化形象,从而为其他各项工作,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协同发展扫清认识上的障碍,铺平发展道路。

(二)建立联动机制,统一工作步调

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化过程中,京津冀区域的非遗项目呈现出同源性、共生性的特征,这是京津冀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三地应以文化同源性为纽带,建立联动机制,定期召开三地官员、学者及传承人共同参加的会议,对于空间相邻或内容相近的非遗项目,应深入挖掘内涵的共通性。三地应制订统一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标准,实现整体保护。对于空间相距较远,相似性不多的非遗项目,也应协同联动保护,建立共同谋划、共同保护传承、共同弘扬推廣的协同联动机制,以三地非遗文化协同发展为支点,梳理历史资源,整理文化根系,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同时,促进三地文化共识的形成。

(三)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

打造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首先要对三地有互补性和关联性的项目进行有效整合,如剪纸,有蔚县剪纸、承德剪纸、北京剪纸,不同地域的剪纸有不同的特点,但本质上都是一种二维的镂空艺术,这些项目就可以统筹进行研究保护,统筹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突出京津冀统一的文化形象。其次,三地应协同宣传推广工作,在非遗品牌的推介上多宣传共性并共同推广;在与外省或国外的文化交流上,多组织三地的传承人、艺术家组团交流,突出区域文化的整体性。最后,一定要处理好京津冀三地文化遗产整合中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不要为了共性而消解个性,也不要为了个性而刻意地回避天然形成客观存在的共性,只有个性与共性的平衡统一才能实现非遗项目间的动态激励和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黄仲山.京津冀一体化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传承与协同保护[J].中华文化论坛,2017(01).

[2]张艳奎.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与非遗保护制度机制创新研究 [J].美与时代·城市, 2016(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推进京津冀区域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利用的研究”(课题编号:20170312041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琳,女,硕士,河北行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管理;商金芳,女,硕士,河北行政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管理)(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津冀
三杨庄遗址保护现状及发展前景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