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市供水工程穿越养息牧河防洪影响评价分析
2018-04-19孟怀宇乔国龙
孟怀宇,乔国龙
(1.辽宁省水资源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沈阳 110166;2.辽宁西北供水有限责任公司,辽宁沈阳 110000)
1 项目背景及概况
新民市供水工程是辽宁省重点输水二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始点为彰武配水站,经26.13 km直径DN1100的输水管道输送至调流阀站,调流阀站经管道输送至接管点。工程于彰武配水站至调流阀站段穿越养息牧河,穿越长度为567.52 m,穿越方式为直接开挖,穿越部位管底高程为52.52 m,管材为1×DN1100球墨铸铁管。主河槽穿越位置河底高程在57.75 m左右,设计管道中心埋置高程为53.104 m,最小覆土厚度大于2.7 m。
为保证穿越养息牧河管线设计方案的经济、安全、合理,尽可能减少对现有防洪工程和地区防洪的影响,满足河道防洪的要求,根据相关要求,对拟建穿越工程进行防洪评价。
2 技术路线
通过水文分析,计算穿越工程所在河段各频率洪峰流量,并分析洪水特性。采用河道一维恒定流数学模型,计算穿越工程所在河段的规划设计水位及工程建设后的水位,比较工程建设后对规划设计水位的影响,并结合地勘资料计算河道最大冲刷深度。利用各相关工程规划设计资料、现状河流资料及防洪工程资料,分析项目建设对河势、河道防洪工程、防汛抢险以及其它工程的影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结合各类防洪规划的需求,依据相关的分析计算,提出洪水影响评价意见。
3 河道演变
3.1 横断面套绘分析
养息牧河现状有小荒地站,位于新民市供水工程穿越河段下游约28 km处。考虑到小荒地站距离管线穿越位置较远,河道特性差别较大,因此其分析成果仅能作为参考。小荒地站有实测资料以来,1969,1975,1991年发生洪水较大,洪峰流量分别为1 292,962,720 m3/s。由于 1969年水文站未测量河道大横断,无法进行套绘分析。因此此次选取1975年实测资料进行横断面套绘分析。1975年洪水与30年一遇洪水相差不多。套绘成果见图1。
图1 小荒地站1975年汛前、汛后大横断套绘图
从图1可以看出,1975年汛前、汛后大横断未发生较大变化,滩地局部发生了冲刷,最大冲刷深度约为0.8 m。
3.2 平面套绘分析
根据已有资料,此段现有1980,2008及2009年实测1∶10 000平面图,此次对其以上3年地形图进行套绘,分析新民市供水工程穿越养息牧河所在河段河道平面演变特性。
从1980年、2008年和2009年的实测套绘图可以看出:1)新民市供水工程所在河段为“几”字形河湾处,该处河道在1980年至2009年间河道演变较为剧烈,且存在裁弯取直的危险。为了防止河势的自然演变威胁管线自身的安全,应适当扩大管线按主槽穿越考虑的范围。2)穿河段左岸起点位于“几”字形河湾湾顶外约50 m处,超出了现状自然演变的范围。该处湾顶有向下游蠕移的趋势,湾顶将会逐渐远离管线。3)穿河段右岸终点位于彰武台门桥引桥控制范围内,受引桥及公路的控制,进一步向右岸摆动的可能性较小。因此,管线在穿越范围内全部按照主槽穿越考虑是较为安全的。
4 防洪评价计算
4.1 水文分析计算
4.1.1 设计洪水
管线穿越养息牧河位置在彰武台门,以上集水面积1 150 km2。管线穿河处下游建有小荒地水文站,控制面积1 783 km2,实测洪水资料为1954—2013年共60年,对连续系列按矩法进行频率计算,线型采用P-Ⅲ型曲线,洪峰Cs=2.5Cv,经验点据与理论曲线拟合较好。
管线穿越养息牧河处,设计洪水由小荒地水文站设计洪水成果采用面积比的2/3次方计算,设计洪峰成果见表1,频率图见图2。
表1 小荒地水文站及管线穿河处设计洪峰流量成果表m3/s
4.1.2 成果合理性分析
图2 小荒地水文站设计洪峰频率曲线图
点绘辽宁中西部地区辽河右侧支流各站100年一遇设计洪峰与面积相关关系,见图3,秀水河公主屯站、养息牧河小荒地站和柳河彰武站由于流域内地势较为平坦、沙地较多,暴雨入渗大,洪水形成平缓,故洪峰模数较小,点据居于下方。总体看,设计洪峰流量与面积关系符合地区洪水形成规律。
可以看出,洪峰流量基本呈面积比的2/3次方的指数关系,因此由小荒地站的设计洪峰流量,按面积比的2/3次方的方法推求管线穿越河流地点的设计洪峰流量是合理的。
图3 各站1%频率设计洪峰流量与集水面积关系图
4.2 壅水分析计算
由于管线施工均在非汛期进行,汛期将拆除河道内所有施工围堰等阻水建筑,且管线设计穿河部分全程埋设,施工后恢复天然河道状态,只要管线设计埋深大于洪水冲刷深,洪水期管线不会因洪水淘刷而裸露进一步阻碍河道行洪,其建设对上游河道的壅水就可以不予考虑,下面的水力计算主要为冲刷计算提供依据。
4.2.1 计算范围
此次水面线计算范围为上营子至养息牧门,河道全长12.32 km,共布置横断面10条。
4.2.2 设计洪水
新民市供水工程穿越养息牧河位置所在河段规划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P=5%)。管线设计防洪标准为30年(P=3.33%),校核防洪标准为100年(P=1%)。因此设计洪水包括P=5%,3.33%,1%等3个频率,其不同频率设计洪水成果分别为626,741,1 097 m3/s。
4.2.3 地形资料
此次计算断面采用2015年实测的横断面成果,平面图采用2008年1∶10 000电子地形图及2009年航拍图。
4.2.4 起点水位
此次计算的起点选用YX1断面,20年一遇、30年一遇、100年一遇起点水位采用曼宁公式计算,成果见表3。
表3 高速桥不同频率水位~流量关系成果表
4.2.5 糙率选取
经现场勘查,结合2009年航拍图,管线穿越段河道位于弯道段,河床主要由粉细砂组成,滩地多为耕地,间有林地。根据《水力计算手册》,主槽糙率选定为0.025~0.029,滩地糙率选定位0.05~0.07。
4.2.6 计算频率
根据《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中关于涉河建筑物防洪评价计算应该包括计算频率的规定:“建设项目防洪影响的计算条件一般应分别采用所在河段的现状防洪、排涝标准或规划标准,建设项目本身的设计(校核)标准以及历史上最大洪水”。新民市供水工程管线设计防洪标准为30年(P=3.33%),校核防洪标准为100年(P=1%)。由于管线穿越河道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故本次水力计算选取频率为P=5%、P=3.33%、P=1%。
4.2.7 计算方法
此次防洪评价水面线采用能量方程式进行计算,其中桥壅水计算采用鲍氏公式,一般断面间用能量方程式推算。
能量方程式:
式中:Z1,Z2分别为下、上游断面的水位,m;hf,hj分别为上下断面间的沿程、局部水头损失,m;u1,u2分别为下、上游断面的流速,m/s。
式中:△Z——桥壅水高度,m;ξ——系数(与水流进入桥孔的阻力有关);V——有冲刷情况时,桥下平均流速,m/s;V1——天然条件下桥位处平均流速,m/s;P——与桥孔冲刷有关的系数;W过、W阻——桥的过水和阻水断面面积,m2;Vs——桥下设计洪水流速,m/s。
4.2.8 计算结果
水面线计算成果见表4。
表4 水面线计算成果表m
4.3 冲刷计算
管线所在位置冲刷计算采用GB 50286-201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中公式:
式中:hS——局部冲刷深度,m;H0——冲刷处的水深,m;Ucp——近岸垂线平均流速,m/s;n——与防护岸坡在平面上的形状有关,取n=1/4~1/6;η——水流流速不均匀系数,根据水流流向与岸坡交角α查表采用。
计算结果冲刷计算成果见表5。根据表5中的成果,结合河势演变套绘图及地勘纵剖面图,确定新民市供水工程穿越养息牧河部分的范围及冲止高程线。
表5 冲刷计算成果表
5 结论
1)与现有防洪标准、有关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的适应性分析
新民市供水工程穿越养息牧河河道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新民市供水工程设计防洪标准为30年一遇,校核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防护措施均按照100年一遇考虑,高于所在河段的防洪标准。由于管道为隐蔽工程,只要埋深满足河道正常运用情况下最大累计冲刷深度,就能保证管道安全,进而保证不影响防洪工程的安全。从计算冲刷结果看,主管线埋深均在最大冲刷深度之下,埋深满足冲刷要求。因此,新民市供水工程符合防洪标准、有关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
2)对行洪安全及河势稳定的影响分析
新民市供水工程为隐蔽工程,且管顶埋深均在100年最大累计冲刷深度以下,管线被冲出进而阻碍行洪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对河道行洪安全造成的影响较小。管道建成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河道的下切演变,但是不会引起河势的大幅度调整,河道的冲淤变化仍以自然演变为主,对管线附近的河道演变及河势发展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