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吸收棒与微型钛板在桡骨小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18-04-19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钛板肘关节桡骨

(通许县人民医院,河南 开封 475400)

桡骨小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肘部损伤,其发生率在肘部骨折中约占19%[1]。切开复位内固定在治疗桡骨小头骨折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常见的内固定材料有微型钛板、可吸收棒,针对选择何种内固定材料,医师持有不同意见[2]。本研究选择就诊于通许县人民医院的78例桡骨小头骨折为研究对象,分组实施微型钛板和可吸收棒进行内固定,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10月开封市通许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分为两组,每组各39例。观察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17~56岁,平均(35.26±2.64)岁;病程1~5 d,平均(2.31±0.44)d;高处坠落伤5例,交通事故伤19例,摔伤13例,其他2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18~55岁,平均(35.21±2.60)岁;病程1~6 d,平均(2.35±0.42)d;高处坠落伤5例,交通事故伤17例,摔伤14例,其他3例。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损伤,骨折部位为单侧肢体,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治疗,受伤时间<1周,MasonⅡ或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排除标准:治疗依从性差者,粉碎性骨折,陈旧性桡骨小头骨折。比较两组患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引导患者取仰卧位后,给予全麻,使用气囊止血带给予患者止血。以桡骨小头为中心在肘关节外侧做3 cm左右的Kocher切口,直至将深筋膜切开,并将皮瓣向两侧游离,通过肘肌和尺侧腕伸肌之间的间隙进入。如术野暴露不充分,可掀起部分尺侧腕伸肌,对肘外侧副韧带损伤状况和环状韧带仔细探查。将环状韧带切开,使桡骨头断端和肱骨外髁充分暴露。随即将断端以及关节腔软组织、碎骨块、血肿彻底清除,并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引导患者旋转患侧前臂、屈肘,将桡骨小头完整暴露。骨折复位于直视下进行,临时固定时选用克氏针。观察组予以可吸收棒内固定:采用探针测深,电钻钻孔,选择长度适宜的可吸收棒,借助推器击入,需保证其长度小于桡骨小头直径。确保将可吸收棒的尾端置于关节软骨下。如存在多枚骨折块或骨折块较大的患者,可予以多枚可吸收棒予以交叉固定。对照组实施微型钛板联合螺钉内固定:选用T型或L型微型钛板,将其适当塑形后,采用螺钉将其固定。将前臂旋转,确保骨折稳定、关节活动性良好、关节面无摩擦感后,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并予以止血。将韧带修复后,缝合关节囊。将引流管置入后,将切口关闭。石膏托于前臂屈肘90°,对其中心予以固定。两组患者在治疗2周后,根据其恢复情况引导患者进行主、被动功能训练。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肘部活动度、肘关节稳定性、疼痛等方面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优:>90分;良:80~90分;一般:60~79分;差:<60分,(优例数+良效例数)/总例数×100%=优良率[3]。观察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肘关节功能恢复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例

2.2 并发症

对照组中发生异位骨化2例、关节活动范围缺失1例、骨折再发移位2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肘关节骨性关节炎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08%;观察组中出现异位骨化、肘关节活动范围缺失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P<0.05)。

3 讨论

桡骨小头在肘关节稳定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与尺骨、肱骨小头的桡骨切迹各形成关节[4]。桡骨小头血供主要依靠骨内血管和周围滑膜内的血管。一旦发生骨折,极易引起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内积血肿胀、桡骨小头发生缺血性坏死,固定难度较大[5]。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的促进肘关节解剖结构及其功能恢复。桡骨小头切除术是以往临床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常用方式,但其临床疗效欠佳。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切开复位内固定已逐渐成为桡骨小头骨折治疗的常用术式。微型钛板、可吸收棒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内固定材料,但在二者选择上临床分歧较大[6]。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提高;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分析原因在于微型钛板虽具有较强的抗旋转作用和纵向支撑作用,但在实施内固定时,需切除环状韧带,剥离断端,容易损伤正常软组织。术中需充分利用骨折位置的“安全地带”,拧入螺钉时容易引起较小骨块发生移位和碎裂[7]。此外,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需行手术将内固定物取出,容易破坏骨软骨,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部分患者因无法将固定物完全取出,导致其在体内终身滞留,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功能障碍和术后伤口感染[8]。可吸收棒具有可靠强度和稳定性,其优势包括以下几点:a)材质为高分子聚合物,碳、氢、氧是其主要组成元素,对机体无任何毒害,能被机体完全排泄、吸收,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无需实施二次手术将内固定物取出,避免对患者再次造成伤害[9]。b)弹性模量与人体骨接近,可吸收棒在进入人体25周后的强度与正常骨质水平相近,能有效预防应力遮挡,利于骨折部位重建,避免骨质疏松。c)可在骨内自动膨胀,利于对骨折断端的固定。d)对骨骺刺激较小,不会对其生长造成影响。虽可吸收棒优势较多,但仍有不足,如术中透视难以显影,无法准确判断骨折断端固定的牢靠性;对部分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合并桡骨颈骨折),固定效果欠佳等[10]。

综上所述,与微型钛板相比,对桡骨小头骨折实施可吸收棒治疗效果更优,能有效提高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减少并发症,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彭亮,项东,董刚,等.微型钢板加人工骨植骨治疗桡骨小头骨折[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6):1123-1124.

[2]周玲花,周水英.肘关节镜下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手术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9):1803-1804.

[3]林晨阳,罗艳荣,许志亮.微型钛板复位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的效果[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0(13):1900-1903.

[4]杨勇,李忠哲,刘坤,等.中节、近节指骨骨折微型钛板侧方固定的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16,36(20):1294-1301.

[5]王玉州,朱刚,张立贵,等.微型钛板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的临床疗效[J].医学与哲学,2016,37(16):41-43.

[6]周伟,刘平,袁冰,等.内固定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疗效观察[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6,13(5):72-74.

[7]马苟平,张春,郭峭峰,等.肘关节镜下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5,31(3):172-174.

[8]秦夏冰,何明武,何鹏.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 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6,22(4):361-363.

[9]向成浩,陈文革,蒋从斌,等.可吸收棒治疗Mason 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5,12(5):27-30.

[10]王思成,张友忠,杨国庆,等.可吸收棒与Herbert螺钉修复桡骨小头骨折:治疗效应及经济学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26):4153-4157.

猜你喜欢

钛板肘关节桡骨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僵硬手术技巧
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
肘关节术后医源性骨折伴僵硬
运动疗法联合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治疗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重建钛板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32例失败的临床分析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