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创企业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基于内外部新知识的视角

2018-04-19吴增源易荣华张育玮

中国软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新创商业模式研究

吴增源,易荣华,张育玮,伍 蓓

(1.中国计量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工商大学 管理工程与电子商务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引言

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和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一批科技型企业(如百度、腾讯、阿里、小米等)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快速发展成为市场的领导者[1]。而与民众高涨的创业创新热情相背离的现实是,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2],新创企业则更短。面对高度的资源约束和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新创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3],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以避开在位企业的竞争。商业模式创新是决定新创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战略问题[4]。

现有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从市场拉动和技术推动两方面分析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前因[5-6]。个别研究侧重描述和刻画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实践,重点研究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7-8],但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力和过程研究明显不足[9],也影响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

知识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来源,商业模式创新本质上是新知识的获取和创造活动[10],企业唯有不断积累新知识才能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开放式创新环境中,创新搜索理论强调外部知识搜索的重要性[4]。现有研究主要考察外部知识搜索对企业技术创新[11]、产品创新[12]或创新绩效[13-14]的影响,少量研究分析了外部知识搜索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15]。但仅仅从外部知识搜索的视角研究新知识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明显是不充分的,因为新知识获取有两种典型路径:一是外部知识搜索,二是内部知识创造。现有研究忽视了内部知识创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

同时,现有对知识搜索与创新之间关系的权变研究,主要分析了环境动荡性、竞争强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16],缺少对内部因素的分析。企业决策受管理者的影响[17],管理注意力直接影响知识搜索策略的制定和商业模式的构建[18]。

综上,“新创企业如何利用新知识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这一研究问题尚未解答。一方面,静态视角下研究外部知识搜索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忽视了外部知识在企业内部转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在研究新知识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时,仅仅关注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忽视了内部因素的制约。本文尝试综合外部知识搜索和内部知识创造视角研究新知识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制,并分析内外部因素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

本文后续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第三部分阐明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结果;第五部分得出本文的结论,给出管理启示。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商业模式创新

从价值链视角,多位学者界定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研究了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5,8]。商业模式是一个复杂系统,商业模式创新包括重塑现有市场结构,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实现顾客价值的跳跃式增长,设计独特的业务系统,开发新渠道或者改变竞争规则等[19]。企业原有价值链的调整,或者价值链中所包含的要素的创新都属于商业模式创新。Magretta[7]考察了不同类别的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指出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孙永波[20]将商业模式创新分为4个模块:价值主张模式创新、价值创造模式创新、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和价值网络模式创新,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商业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本文采纳Amit和Zott[21]的研究,将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内容、结构和治理3个维度:内容维度关注商业模式创造的价值属性,如提出新的价值主张;结构维度关注价值网络中交易伙伴属性,如引入新的交易伙伴;治理维度关注交易伙伴之间的组织机制,如引入新的利益分配、激励或约束机制等[4]。

(二)外部知识搜索与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建立启发式逻辑,并把知识与其蕴含的潜在经济价值联系起来的过程[22]。新知识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一大驱动力。外部知识搜索可以使企业及时获取新技术、新市场,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最初在互联网行业发展较为迅速,Timmers[6]认为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新技术的产生,特别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Zott 和 Amit[4]认为新技术知识可以促进商业模式创新。Chesbrough 和 Rosenbloom[5]指出创新活动除了要依靠技术知识的支持,还应该从消费者、供应商以及竞争者那里获取相应的市场知识。外部知识搜索涉及企业现有顾客和竞争边界之外的知识吸收和利用,这为企业提供了除企业现有技能、知识和经验以外的有关顾客和竞争对手的异质性信息[23]。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有效利用,企业可以重新定位市场、挖掘顾客潜在需求、完成顾客价值增长、开发绝无仅有的业务系统、开拓新渠道或者完全改变竞争规则,创造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Sofka 和 Grimpe[24]认为外部知识搜索能够使企业从外部汲取互补的知识和资源,弥补企业内部原有知识的不足。外部的互补性知识为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并通过研发成果商业化,为企业带来效益。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外部知识搜索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内部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

组织的知识创造,是指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整个组织中创造新知识、传播新知识以及将新知识体现在产品、服务和系统中的能力[25]。处于激烈竞争中的组织只有通过不断的知识创造才能够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确保组织的可持续发展。Nonaka和Takeuchi[26]提出组织内知识的创造通过内隐知识与外隐知识间的转换与互动来达成,并提出了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组织的新知识也在不断循环的转换过程中产生。易加斌等[27]从知识视角研究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组织学习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效应。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成员在组织学习的推进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实验和内外部互动,成员间相互沟通与参与组织决策,能够产生新知识,有助于提升组织的商业模式创新。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知识创造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四)内部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

商业模式创新本质上是知识的利用和创造过程,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外部知识的获取,还需要知识的加工和创造[10]。企业通过整合外部搜索到的互补性知识和内部现有知识,从而创造出新知识[28]。新知识搜索有助于新创企业快速开发新产品,但是如果缺乏对新知识的加工、利用与创造,企业难以针对在位竞争企业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29]。基于知识价值链视角,芮明杰等[30]描述了组织知识创造的过程,首先获取外部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融合和创新,最后进行知识扩散和共享。Zahra[31]区分了知识资源交换和知识整合之间的差异,将组织学习分为获得性学习和试验性学习。云乐鑫等[10]将获得性学习、试验性学习引入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指出获得性学习的核心是知识搜索,试验性学习的核心是知识创造。通过案例研究发现,知识搜索和知识创造在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的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同的作用,而且外部知识搜索通常先于知识创造,即知识搜索通过知识创造影响企业的商业模式内容创新。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知识创造在外部知识搜索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

(五)权变因素的调节作用

环境动荡性指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不可预测性[32]。创新搜索领域的多篇研究均表明环境动荡性会影响创新搜索的进程和特征[33]。Sidhu等[16]研究了不同环境下不同维度的知识搜索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当企业所处的技术环境比较动荡时,供应端的知识搜索可以促进技术创新,需求端知识搜索却会阻碍技术创新;而当企业所处的技术环境比较稳定时,供应端的知识搜索可能阻碍技术创新,需求端跨界搜索反而可以促进技术创新。使用全球医药产业的专利数据,Kim和Park[34]研究探索性搜索与创新影响力的关系,研究表明知识搜索对创新影响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环境对两者关系起显著的调节作用。

高动荡的环境意味着技术的不断变革和顾客需求及偏好的不断变化[35]。对于新创企业而言,多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初创期或成长期,此时消费者需求尚未明晰,产品开发技术不断演变,面对大量的外部知识,企业很难预判哪些是有用的知识。同时,外部知识通常具有异质性,对外部知识的认知、消化、吸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过多的外部知识搜索可能会干扰企业管理者的决策,降低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抑制商业模式创新。另一方面,在动荡的环境中,企业必须通过深入学习、创造新知识才能挖掘出顾客的潜在需求,产生新的构想。大量的企业实践证明,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模仿实现,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不断创造出新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融入企业价值创造的各个过程,才可能构建成功的商业模式。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a:环境动荡性负向调节外部知识搜索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

H4b:环境动荡性正向调节内部知识创造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

管理注意力指高层管理者关注行业变化、顾客与市场、技术、员工等内外部因素的程度[18]。基于有限理性,管理者进行决策时关注的外部信息是有限的。注意力基础观认为[36],外部事件或知识是管理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但如果这些事件或知识不能获得管理者的注意力,最终不会影响管理者的决策。奉小斌和王惠利研究了管理者外部注意力对搜索时机和即兴能力以及即兴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管理者外部注意力对上述关系均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18]。管理者对外部知识搜索的关注有助于企业对外部知识的感知与理解,从而更加准确地预判未来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方向,明确搜索目标,提高知识搜索的效率。进一步,将从外部搜索到的知识用于新产品、新市场、新渠道的开发,提高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率。同时,管理者的关注有利于企业内部统一思想,针对创新方向快速达成共识,有效地整合内外部知识和资源,创造性地解决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5a:管理注意力正向调节外部知识搜索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

H5b:管理注意力正向调节内部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

综上,得到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本文的概念模型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成立8年以内的科技型新创企业,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课题组依据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通过当地经信部门提供的新创企业名录,对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型新创企业进行抽样调查。为方便被调查对象填写问卷,课题组将问卷发布在问卷网(www.wenjuan.com)上,被调查对象可以通过手机或台式机快速填答。由于问卷涉及商业模式和知识搜索,因此,被调查对象限定为企业的CEO或高层管理者。为提高回收率,课题组通过当地经信部门协助发放。本次研究共计发出 560 份问卷,最终回收256 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问卷率为45.71%。

从企业规模看,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下的占32.0%,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占58.6%,超过5000万元的占9.4%。从成立时间看,少于3年的占18.8%;3~5年的占50.7%;5~8年的占30.5%。从行业类型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占26.6%,数字创意企业占21.1%,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占14.5%,新材料企业占12.5%,生物医药企业占10.5%,其他企业占14.8%。

(二)变量测度

为确保测量量表的信度、效度,本研究尽量采用国内外期刊上已有的成熟量表,并通过专家讨论和小规模访谈进行修改和完善。问卷中自变量、因变量和调节变量均采用Likert7点量表,如表1所示。

1.自变量:外部知识搜索和内部知识创造。借鉴Sidhu等[16]和张文红等[12]的研究,外部知识搜索从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进行测度。共使用两个维度4个题项来测度外部知识搜索。使用从高校或科研机构、专利或标准等获取的知识来测量外部技术知识搜索,采用从客户、竞争对手获取的知识来测量外部市场知识搜索。

表1 变量测度及因子分析结果

参考Nonaka和Takeuchi[26]、云乐鑫等[10]的研究,基于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分别从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4个维度测量内部知识创造。共使用4个题项,分别为采用个体之间通过联合活动共享隐性知识、将隐性知识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和描述成显性知识、将显性知识转化为复杂的显性知识、在组织内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2.因变量:商业模式创新。借鉴Zott和Amit[4]以及云乐鑫等[10]的研究,从内容、结构和治理3个维度测量商业模式创新。共使用6个题项测度商业模式创新,内容维度包括提出新价值主张、增加新价值活动;结构维度包括引入新交易伙伴和开发新渠道;治理维度包括采用新利益分配机制和采用新激励和约束机制[4]。

3.调节变量:环境动荡性和管理注意力。借鉴Sidhu[16]的研究,使用3个题项测量环境动荡性,包括技术变化、研发活动和产品(服务)淘汰率。参考奉小斌和王惠利[18]的研究,使用3个题项测量管理注意力,包括对行业变化、顾客需求、技术趋势的关注程度。

四、研究结果

本文使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相比AMOS和LISREL等结构方程模型软件,PLS更适合于用中小规模的样本分析结构关系相对复杂的模型[37]。本研究的样本量为256份,假设关系中包含主效应、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因此更适合用PLS进行检验。本研究采用Smart PLS 3.0软件分析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测量模型用于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构模型用于检验假设关系是否成立。

本文采用Harman单因素法分析问卷的同源偏差问题。结果显示,所有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均低于40%,表明问卷的同源偏差问题不严重。

(一)测量模型

本文通过PLS分析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信度分析主要考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值是检验信度较为常用的指标,结果表明,本文所有变量的测量量表的Cronbach’s α值均在0.7以上(表2),量表的信度较高。

量表的效度包括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所有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7(表1),每个变量的组合信度(CR)均大于0.7,平均提取方差值(AVE)均大于0.5(表2),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区别效度用于检验不同变量间的区别程度。本文每个变量AVE的平方根均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这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表2)。

(二)结构模型

本文通过PLS检验假设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和图2所示。外部知识搜索(KS)对商业模式创新(BMI)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27,p<0.05),假设H1得到验证。内部知识创造(KC)对商业模式创新(BMI)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501,p<0.001),假设H2得到验证。

关于内部知识创造在知识搜索与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中介效应,本文采用温忠麟等[38]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首先,外部知识搜索、内部知识创造均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当引入中介关系后,外部知识搜索对内部知识创造有显著的正向效应(β=0.592,p<0.001);外部知识搜索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系数从0.263(p<0.001)下降到0.127(p<0.05);内部知识创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系数从原来的0.433(p<0.001)增加到0.501(p<0.001)。这表明内部知识创造在外部知识搜索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3得到验证。

表2 描述性统计、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结果

表3 假设检验结果

图2 结构模型的路径系数

环境动荡性与外部知识搜索的乘积项(EV*KS)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β=-0.167,p<0.001)。同时,环境动荡性与内部知识创造的乘积项(EV*KC)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85,p<0.001)。假设H4a和H4b得到验证。

管理注意力与外部知识搜索的乘积项(MA*KS)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25,p<0.05)。同时,管理注意力与内部知识创造的乘积项(MA*KC)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66,p<0.01)。假设H5a和H5b得到验证。

研究模型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解释度为49.2%,对知识创造的解释度为35.3%。标准化残差均方根(SRMR)是0.074,低于0.08的推荐标准;规范拟合指数(NFI)为0.812,高于0.8的推荐标准。因此,结构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与讨论

商业模式创新是新创企业避开在位企业竞争进而获得生存与发展机会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对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较少。本文将新知识的利用过程分为外部知识搜索和内部知识创造,构建外部知识搜索、内部知识创造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模型,通过对256家科技型新创企业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新知识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外部知识搜索和内部知识创造对新创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新知识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新知识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外部知识搜索,二是通过内部知识创造。通过外部知识搜索获取新技术知识,可以准确把握技术发展态势,引入新技术或新交易伙伴;通过外部知识搜索获取新市场知识,可以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和偏好,开辟新市场或渠道。知识创造可以将搜索到的外部知识与企业的内部知识有效结合[26],在不断试验的过程中创造出新想法和新观点,提出新价值主张,进而实现商业模式创新。

第二,外部知识搜索通过内部知识创造影响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搜索获取的外部知识通常具有异质性。大部分异质性知识难以直接被企业用于商业模式创新,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知识融合、创新的过程。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知识搜索对内部知识创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创造在两者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根据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新知识是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不断循环转化过程中产生的[26]。在新创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外部知识搜索,然后对搜索到的外部知识进行解构,并与企业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重构才能产生新知识。

第三,环境动荡性和管理注意力在外部知识搜索、内部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本文结果表明,环境动荡性对上述关系起显著的调节作用,但两种作用是不同的:在外部知识搜索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中,环境动荡性起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搜索成本增加和知识吸收难度增大是主要原因;在内部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中,环境动荡性起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除外部因素外,本文还将管理注意力这个内部因素也纳入分析框架。本文实证结果表明,管理注意力正向调节外部知识搜索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并正向调节内部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这一发现阐明了管理注意力对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同时也部分解释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绩效的差异问题,丰富和拓展了创新搜索理论。

(二)管理启示

第一,开放式创新环境中,新创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应重视外部知识搜索,制定适合自身的知识搜索策略。新创企业首先要通过竞争者分析摸清在位企业的商业模式,通过外部市场知识搜索深入洞察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和偏好,通过外部技术知识搜索深刻把握技术态势。但在高度动荡的环境中,新创企业应把握外部知识搜索的宽度和深度,过多的外部知识搜索可能增加知识管理的成本和难度。

第二,新创企业还应高度重视内部知识创造。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新知识,新知识不仅要通过外部搜索来获取,还有赖于知识加工与创造[10]。新创企业应通过定期组织讨论会、学习会等方式营造知识共享的氛围,并应用新媒体、知识管理软件促进知识在各部门、各成员之间的流动与共享。尤其是在外部技术和市场环境高度动荡的情况下,新创企业的内部知识创造更为重要。

第三,新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合理分配管理注意力。高层管理者的管理注意力直接影响企业决策的方向和效率,是新创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新创企业既要关注外部机会,又要关注内部管理效率;既要关注短期绩效,又要关注长远发展。从知识的视角来看,新创企业管理者既要关注外部知识的搜索与利用,也要重视内部知识的共享与创造。面对不同的情境,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管理者需要合理分配注意力,调整知识管理策略。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在研究设计过程中,本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假设基本得到了验证,但仍有一些不足。第一,本文采用横截面数据检验研究假设,未充分考虑新知识对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的“时滞效应”,未来有必要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两者的关系。第二,受研究条件限制,本文研究样本主要选取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型新创企业,成立时间限定在8年以内。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行业分布差异较大,不同行业的生命周期也有较大差异,本文未充分考虑地区间差异和行业间差异。未来研究有必要扩大样本的区域范围,增大样本量,进行比较研究。第三,商业模式创新包括内容创新、结构创新和治理创新3个维度,本文并未区分在3个维度上商业模式创新的差异,有待学者进行后续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董洁林, 陈娟. 互联网时代制造商如何重塑与用户的关系:基于小米商业模式的案例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5(8): 22-33.

[2]刘兴国. 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为什么短[N]. 经济日报,2016-06-01.

[3]王政.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思维[N]. 人民日报,2014-02-17.

[4]ZOTT C, AMIT R. Designing Your future business model: An activity system perspective[J]. Long Range Planning, 2010, 43(2/3): 216-226.

[5]CHESBROUGH H, ROSENBLOOM RS.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2,11(3): 529-555.

[6]TIMMERS P.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 [J]. Journal on Electronic Markets, 1998, 8(2): 3-81.

[7]MAGRETTA J. 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2(5):86-92.

[8]罗兴武,项国鹏,宁鹏,等. 商业模式创新如何影响新创企业绩效[J]. 科学学研究, 2017, 35(7):1073-1084.

[9]AMIT R,ZOTT C.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6/7): 493- 520.

[10]云乐鑫,杨俊,张玉利. 创业企业如何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网络-学习”双重机制的跨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2017(4):119-136.

[11]ROSENKOPF L, NERKAR A. Beyond local search: Boundary spanning, exploration, and impact in the optical disk industr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4): 287-306.

[12]张文红,赵亚普. 转型经济下跨界搜索战略与产品创新[J]. 科研管理,2013,34(9):54-63.

[13]张晓棠,安立仁. 双元创新搜索、情境分离与创新绩效[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8):1340-1350.

[14]芮正云,罗瑾琏. 企业创新搜寻策略的作用机理及其平衡:一个中国情境下的分析框架与经验证据[J]. 科学学研究, 2016, 34(5): 771-780.

[15]朱益霞,周飞,沙振权. 跨界搜索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吸收能力的视角[J]. 经济管理, 2016, 38(11): 92-104.

[16]SIDHU J S, et al.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Value of supply demand and spatial search for innov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7, 18(1):20-38.

[17]吕文栋, 刘巍, 何威风. 管理者异质性与企业风险承担[J]. 中国软科学, 2015(12): 120-133.

[18]奉小斌,王惠利. 新创企业搜索时机、即兴能力与创新绩效:管理注意力的调节作用[J].研究与开发管理, 2017,29(4):127-137.

[19]ASPARA J.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vsreplicati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strategic emphases [J].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 2010, 18(1): 39-56.

[20]孙永波. 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J]. 管理世界, 2011(7):182-183.

[21]AMIT R, ZOTT C. Creating value throug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12, 53(3):40-50.

[22]CHESBROUGH H W. Beyond high tech: Early adopters of open innovation in other industries[J]. R&D Management, 2006, 36(3): 229-236.

[23]MARCH J.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1991, 2(1):71-87.

[24]SOFKA W, GRIMPE C. Specialized search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evidence across europe[J]. R&D Management, 2010, 40(3):310-323.

[25]吴翠花,张永云,张雁敏.组织控制、知识创造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12):29-38.

[26]NONAKAI,TAKEUCHI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7]易加斌,谢冬梅,高金微. 高新技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知识视角[J]. 科研管理,2015,36(2):50-59.

[28]MAKRI M, HITTM, LANE P. Complementary technologies, knowledge relatedness, and invention outcomes in high technology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6):602-628.

[29]FOSS K, FOSS N J, KLEIN P G, et al. The entrepreneurial organization of heterogeneous capital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7, 44(7): 1165-1186.

[30]芮明杰, 李鑫, 任红波. 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式研究:对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模型的修正与扩展[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5):8-12.

[31]ZAHRA S A, NIELSEN A P, BOGNER W C.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development[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9, 23(3):169-189.

[32]MILLER D, FRIESEN P H. Porter’s generic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J]. Organization Studies, 1986, 7(1): 37-56.

[33]LEONARD DA. 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Summer Special Issue, 1992(13):111-126.

[34]KIM C, PARK J H. Explorative search for a high-impact innovation: 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status in the global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 R&D Management, 2013, 43(4): 394-406.

[35]吕鸿江, 程明, 周应堂, 等. 商业模式设计的适应性进化机理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6(2): 126-144.

[36]OCASIOW. Towards an attention-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S1): 187-206.

[37]CHIN W W.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approach f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M].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1998.

[38]温忠麟,侯杰泰,张雷. 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 心理学报, 2005, 37(2):268-274.

猜你喜欢

新创商业模式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商业模式从0到N
藏戏表演舞台调度传承与发展的点滴思考——以新创藏戏剧目《图兰朵》为例
结句的新创(外一题)——李清照《武陵春》
新创企业的滞涨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新创企业创业向导对资源整合过程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