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竞求鸣远碟
——戬谷堂陈鸣远五色供碗初探

2018-04-19黄健亮

陶瓷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紫砂

黄健亮

(台北成阳基金会,台北市,100)

1 前言

多年前即辗转得知南通博物苑藏有五件陈鸣远款紫砂供碗,初时不以为意,心想鸣远砂器「宫中艳说,海外竞求」,三百年来赝品充斥,连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都说:「我这一生里面,见到陈鸣远的好东西,不过三五件而已…①」,岂有五件成套之理,何况历来所知的鸣远作品,从未出现供碗形制。迨至2015年11月,笔者参加南京博物院主办「紫泥沉香·宜兴紫砂学术研讨会」,会上南通博物苑金峰先生报告了苑藏的这批鸣远款紫砂供碗②,一看彩照与底款,分分明明就是陈鸣远与曹廉让手笔,心中着实震撼。2016年6月,渥蒙金峰主任安排,笔者有幸上手观察记录这批珍贵的藏品,并于南通博物苑发表「海外竞求鸣远碟—戬谷堂陈鸣远紫砂供碗初探」演讲,本文即是依此汇整而成。

据悉,这五件供碗是1962年南通博物苑购于南通文物商店,无法再往上溯源。关于这套供碗的年代及真伪,此前并无定论,馆方纪录显示:「1976年5月王志敏先生鉴定为近代,1993年11月江苏省文化厅评审:清早期,康熙——雍正、乾隆早期。但又说:器物太精细了,可能是民初仿陈鸣远的东西。」③对此,经由实际观察,笔者认为这套供碗是清季紫砂名手陈鸣远的作品,当无疑议,兹作论证如下:

2 工艺特色

2.1 泥料

这五件紫砂供碗泥色各异,宜兴紫砂自明末就有「始陶异僧」的「五色土」传说,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相传壶土初出时,先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曰:卖富贵!人群嗤之。僧曰:贵不欲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去,及发之,果备五色土,烂若披锦。」陈鸣远似乎有意藉此展现宜兴紫砂无须釉彩即有多彩古色的特点。

表1 南通博物苑藏五色陈鸣远款紫砂供碗

依照南通博物苑命名,五色供碗依序是:黄砂、青砂、红砂、紫砂、白砂,这是以成器胎色现状的概称。经请教泥料专家朱泽伟先生,推断其制坯泥料为:E0035「黄砂撇口碗」采用的是绿泥比重较多、紫泥比重较少的团泥(团泥一般是以绿泥和紫泥融合共生存在);E0036「青砂折沿碗」用的同样是团泥,但其紫泥多于绿泥;E0037「红砂墩式碗」为黄龙山朱泥;E0038「紫砂墩式碗」类似今日所谓底槽青紫泥(指产于紫砂矿脉最底层,故谓底槽青,泥质细腻纯净,呈色稳重古穆);E0039「白砂撇口碗」采用黄龙山绿泥,可能含有少量红泥,此碗烧成温度略高。

值得一提的是,E0035「黄砂撇口碗」全器内外还以喷釉法均匀喷洒一层朱砂红釉,这种技法仅在康、雍、乾时期短暂出现于宜兴紫砂象生器,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几件「桃式砚滴」、「桃实枝叶水丞」④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

2.2 形制

在紫砂发展史中,这种器形端庄,装饰繁复的贴花紫砂大碗,主要出现于清康、雍、乾三朝,清中期以后的供碗虽多,但形制涣散,法度渐失,且多以较简易的书画陶刻为饰。清三代之制又以康熙朝最为庄严典重,具有庙堂气象。此类大碗被称为供碗、宫碗、贡碗,其用途自非一般餐饮宴席之用,而是家族祠堂祭祀时,盛列供品所用,当然也是收藏家庋藏之物。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成阳基金会⑤均有此类收藏。

图1黄砂撇口碗

图2青砂折沿碗

图3红砂墩式碗

图4紫砂墩式碗

图5白砂撇口碗

图6陈观候凸莲瓣碗

图7惠逸公款凸莲瓣碗

图8德国德勒斯登博物馆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紫砂供碗,其中有大小两件「陈觐侯款凸莲瓣碗」⑥(图6),其装饰风格与贴花纹饰都和南通E0035「黄砂撇口碗」十分接近。值得注意的是,陈觐侯和陈鸣远都是同一家族的族兄弟,活动期都在康熙朝,据清初宜兴曹亮武《南耕词》卷五《浣溪沙·溪山记游十首》载:「谁琢青甆如琢玉,陈家兄弟尽名家」,附自注「游芙蓉后泊舟川埠,三日始归,陈觐侯、子贻、鸣远、鸣谦皆一时甆壶名手。」⑦此外,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件「惠逸公款凸莲瓣碗」⑧(图7),装饰风格亦相类,而惠逸公同样是康熙朝陶工⑨。事实上,这种贴花凸莲瓣纹在德国德勒斯登博物馆(Porzellansammlung, Zwinger, Dresden)典藏的强者奥古斯都(Augustus the Strong 1670-1733)旧藏中也可看到(图8),该收藏清单不晚于1721年(康熙60年)⑩。

2.3 装饰

五色供碗装饰技法的共通点就是,都使用了「模印贴花」,这种技法虽然在整个紫砂发展史中从未缺席,但清三代时期为因应欧洲市场,紫砂贴花工艺达到顶峰,所制模版最为精美,贴工最为自然。紫砂模印贴花的工序是先在木模、陶模刻妥阴纹,再以泥片印压出浮雕花纹,黏贴于坯体,修饰后烧成。宜兴陶人善于以古饰今,采用的纹饰常引商周青铜器纹样,如饕餮纹、夔纹、兽纹和云雷纹等。所制端秀典雅,古穆规整,为中西两地的宫廷贵族所珍视。

编号E0038「紫砂墩式碗」碗壁贴有六组螭虎龙纹,神态生动,正侧俯仰,形貌各异。1984年南海打捞出一艘东印度公司的捷达麦森号(Geldermalsen),这艘商船沉没于清乾隆十六年底(1752),出水物中就有一件贴饰着这种螭虎龙纹的紫砂壶(图9)。由此可知,螭虎龙纹这种古老的纹饰出现在外销紫砂器上,约在康熙至乾隆早期。

编号E0036「青砂折沿碗」与编号E0038「紫砂墩式碗」碗壁都饰有一圈鼓钉纹,不同的是前者内凹,后者凸起,显然蓄意分别。这种鼓钉纹也曾出现在陈鸣远其他作品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鼓钉纹小水丞⑾」(图10),高仅4.4厘米,底部刻有楷书「鸣远」二字,并钤篆书「陈鸣远」方章。大口、溜肩、圆腹、平底,肩部突起一圈鼓钉纹装饰,腹上回纹边饰一周,下部印押四组如意云纹。而这些装饰元素都在五色供碗上出现。

编号E0036「青砂折沿碗」碗壁贴有一圈制作难度甚高的绞绳纹、E0035「黄砂撇口碗」碗沿以戳印技法装饰着一圈工整的回纹,这两种工艺亦见于另一件陈鸣远的著名作品,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天鸡酒壶⑿」(图11)。此酒壶制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同样是由曹廉让铭刻。宜兴紫砂器上面常有各种装饰线条,凹凸曲直,阴阳宽窄,各异其趣,是紫砂造型美学的重要元素,陈鸣远无异是个中好手,这批供碗每个都有数圈各类线条装饰,工整精严,流畅利索。

图9捷达麦森号出水紫砂壶

图10北京故宫鼓钉纹小水丞

图11天津博物馆天鸡酒壶

图12斗旨酒杯

图13隺村款松樁水丞对比图a

图13隺村款松樁水丞对比图b

图13隺村款松樁水丞对比图c

图13隺村款松樁水丞对比图d

至于「戳印」,即以刻有各种图案的陶或木质印章,工整戳印于泥坯上,成列、围框或锦地皆有。以回纹为多,也有二个以上不同纹饰印章,交替使用,印出多种纹饰。坐船悠游于太湖纵横水道,游走四方的陈鸣远,在其随身工具中,必然带有几枚精雕的小纹章,这是他用于装饰作品的重要图腾,根据器物形制、部位的不同,略作修正变化,即得古雅的视觉效果。睽诸南通博物苑藏「五色紫砂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鼓钉纹小水丞」、天津博物馆「陈鸣远天鸡紫砂酒壶」、台北林氏家族藏「斗旨酒杯⒀」 (图12)等可信的陈鸣远藏品,皆见印押纹饰,可见此为鸣远擅长的装饰手法。以陈鸣远名重一时,或许也对清初的印押纹饰风尚,有着引领风骚的影响。

笔者认为,五碗当中流露最多工艺讯息的是「白砂撇口碗」,相较于其他四碗以模印贴花为主装饰,这件「白砂撇口碗」展现了陈鸣远擅长的捏塑功力,碗壁以浅浮雕手法,展现岁寒三友松竹梅的局部姿态,藉由上下两圈弦纹区隔,形成扁长画幅,展碗环视一周,先见屈铁虬松,又见竹影扶疏,最后「窗前梅花参差开」,颇有中国园林移步换景的舞台趣味。更重要的是,此碗的浅浮雕手法与几件传世的陈鸣远款松、竹、梅紫砂器完全吻合。换言之,五色供碗足堪作为陈鸣远作品标准器之一。以下逐一举证:

(1)龚心钊旧藏「隺村款松桩水丞」(图13),以团泥为胎,截古松桩为主干,结合堆雕手法刻画斑驳树皮,斜伸出小枝,配有圆球松针,整体造型严谨细致,栩栩如生。比较「白砂撇口碗」的松皮雕塑、松针放射状印押处理手法一致(图14)。水丞底部刻有铭文「几经霜雪操,不改岁寒心,隺村」,书法间架与刻款刀工均与五色碗一致,尤其「隺村」两字与,「青砂折沿碗」、「紫砂墩式碗」如出一辙。

(2)上海私人收藏「学诚斋款竹节笔筒⒁」 (图15),经考证学诚斋即康熙诗人金张(1643-?),着有《介老编年诗抄》十三卷,赫然有二十几首诗文记述了他与陈鸣远的深厚情谊,是研究陈鸣远的生平与创作活动的重要史料。该竹节笔筒取扁圆随形竹段为体,一面则贴饰竹枝两株,蜿蜒伸展,自然天成,另面大片留白,刻有铭文「学诚斋,壬申小春哉生日,鸣远」,并钤篆书「陈鸣远」小印。经比对,笔筒贴饰的竹节线条及竹叶末梢分岔特征与「白砂撇口碗」特征一致。铭文、署款的「鸣远」笔法与「黄砂撇口碗」「白砂撇口碗」一致。「陈鸣远」小印则与「青砂折沿碗」同一枚印章。

(3)台北私人收藏「陈鸣远款虬梅碟⒂」 (图16),此小碟虽然没有铭文,但是罕见地同时出现「陈鸣远」、「鹤村」两章。以碟缘为窗,窗外一枝老干几朵新梅,十分雅致,正是宋人杜耒名句「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写照,如此意境,显非俗工能为。两相比较,不惟梅枝风格相同,连梅瓣的模版也一样,显然系出同模,再无疑议。

图17-1黄砂撇口碗底款

图17-2青砂折沿碗底款

图17-3红砂墩式碗底款

图17-4紫砂墩式碗底款

图17-5白砂撇口碗底款

3 款识索隐

3.1 以物正史

陈鸣远作品多有镌刻诗铭,署款铭刻和钤章均见,款识文雅,屡现新意。这五色供碗足心皆有款识,分别是「戬谷堂制时丙子四月望后二日也 远」、「戬谷堂寉邨」、「戬谷堂戏作可发心笑 寉邨」、「丙子立夏前二日寉邨制于戬谷堂」、「戬谷堂 丙子初夏鸣远作」(图17),内容大抵是丙子(康熙卅五年,1696)夏天,陈鸣远制于戬谷堂。

笔者一向认为,陈鸣远是紫砂陶艺史千百位陶人中,首屈一指的重要陶艺家,以往对于他的了解仅止于有限的史料,如徐喈凤《宜兴县志》,阮升基、宁楷等《(嘉庆)重刊宜兴县旧志》、吴骞《阳羡名陶录》和汪文柏的《陶器行赠陈鸣远》等,再加上传器真赝相杂,复有廿世纪卅年代上海仿古潮的干扰,以致进展缓慢。直至近年在宜兴市档案局宗伟方先生、许曙峰⒃老师等先进的努力下,藉由新发现清宣统三年陈采苹主修,陈隆源等纂修的《(敦本堂)陈氏宗谱》,方才拨云见日,梳理出一些关于陈鸣远家族和交游的情况。以下,依据新出文献,简略介绍陈鸣远其人。(笔者以往发表的相关浅论,也宥于文献而有疏误,藉此一并更正。)

据《陈氏宗谱》详载:陈鸣远(1648-1734),号寉邨,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出生于顺治戊子八月十七日,雍正甲寅十月卒,享年八十六岁,堪称高寿。其父为陈廷珊(字季申,1608-1675),乃知被沿用二百余年的康熙《宜兴县志》、吴骞《阳羡名陶录》说:「陈子畦……或云即鸣远父」并不正确。陈鸣远与清初其他陈姓名工都有亲戚关系,如陈用卿、陈信卿,为川埠陈氏九世,陈鸣远与堂兄弟鸣谦、觐侯、子贻为十一世,而陈子畦反而为十二世。

关于陈鸣远的名号,南通五色供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左证,校勘出若干文献的疏误。例如以往对于陈鸣远的号是「寉邨」或是「鹤峯」难有定论,因为吴骞《阳羡名陶录》说:「陈鸣远,名远,号鹤峯,亦号壶隐」,惟传器始终未见「鹤峯」出现,疑似吴骞有误,现在五碗中就有三件刻署「寉邨」,终得定音。此外,陈鸣远又号「壶隐」、「石霞山人」也都在此一举证实。

吴骞《阳羡名陶录》载:「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又在《桃溪客语》说:「挟其技以游四方,名人胜流竞相延结」。张燕昌《阳羡陶说》:「盖鸣远游踪所至,多主名公巨族。」从各方文献看来,「游于友」与「游于艺」对陈鸣远都是一体的,他绝非一般端坐于泥凳前槌泥打片的陶工,而是一个喜欢游历交友的文人陶艺家。再从近年发现的金张《介老编年诗抄》、《(敦本堂)陈氏宗谱》,得以更进一步了解到:陈鸣远几乎是以舟为家,带着二夫人王氏穿梭于太湖水系。《陈氏宗谱》收录陈鸣远的好友徐倬(1624-1713)诗曰:「舟内莲香柳下风,鸳鸯分拍绿阴中。虽然水陆遥相望,却与梁家眉案同。刘纲夫妇唱随年,阳羡书生水上仙。懒向善权洞里信,全家将泛五湖船。」另一好友陈吁(1650-1722)也说:「散人乐江湖,达士耽薮泽……鹤村烟霞侣,泉石成痼癖。偕隐有莱妻,……一笠钓叟艇,五柳处士宅。」热爱「自驾游」的陈鸣远拥有过人活动力,他得益于江南发达的水路交通,犹如今日四通八达的高铁公路,才得以挟其长技,悠游于名公巨族、文人学士之间。

3.2 戬榖堂

图18-1查士标山居图全景图

图18-2查士标山居图细节图

从底款可知,陈鸣远这批供碗是专为「戬榖堂」而制。「戬谷」一词,有福禄之意,亦有尽善之说,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后亦散见于书。能委请艺名如日中天的陈鸣远制做供碗者,显非一般人家。那么「戬谷堂」是何人的堂号?目前考得两条线索:其一,《石渠宝笈·卷三》载有:「明王宠书孝经忠经一册……王宠敬书于戬谷堂」,然细节尚待查考,未知是否有关。第二条线索似乎较有可能:安徽休宁程氏文昌坊一系的堂号即为「戬谷堂」。南通博物苑沈倩、金峰论文曾提示一件清代查士标(款)《山居图》立轴(图18)。题款为「庚戌夷则写于戬榖堂,查士标」。庚戌为康熙9年(1670)。査士标(1615-1698)正是安徽休宁人;另一方面,陈鸣远与浙江海宁查氏家族往还密切,査士标为安徽査氏,而海宁查氏早年同样系源安徽,两地查氏皆是文风茂蔚⒄,当有往来,是否种种机缘下,陈鸣远经由查家推介,为安徽程氏家族制器?此一推论或可聊备。

3.3 巨匠心迹

图19曹廉让折柳送别图题咏

从铭文看来,陈鸣远抟制这五色供碗是在康熙卅五年农历四月份,分批完成,其中「紫砂墩式碗」是「立夏前二日」,即农历四月初二;「黄砂撇口碗」是「四月望后二日」,即农历四月十七日。陈鸣远或许把「红砂墩式碗」放在最后一个制作,因为搏制朱泥需要彻底清洗或更换另一套工具,避免混入残泥造成「花泥」。此碗采用泥性甚娇,收缩率甚大的黄龙山朱泥,以此制作半圆形大碗,挑战性最高,毫无侥幸处。事实上,此碗圈足部分仍可见到几条细微窑裂。想必陈鸣远在完成之后,对这批作品志得意满,在足心留铭曰「戬榖堂戏作,可发心笑」,颇有大功告成,足堪欣慰之意。

图20曹廉让传世纸本书迹

顺此讨论:「红砂墩式碗」铭文,南通博物苑的介绍读作「戬榖堂戏作,可发一笑」,语意虽无不通,但似乎有失轻佻,与端庄典重的供碗气息不太一致,不禁令人好奇,陈鸣远当时是怎样的心态,把精心制作的供碗视为「可发一笑的戏作」?康熙卅五年,距离被徐喈凤(1622-?)破例写入《宜兴县志》又历十年,陈鸣远为戬榖堂制器时是四十八岁,正是春秋鼎盛的壮年,可说是处于陶艺生涯的顶峰,因此意气风发,自属当然。然而再细看这个「一」分为两段,并非书写时提笔造成的飞白断笔,而是有明显的提按使转变化,何况操刀铭刻时又仔细描刻了笔画细节,显然不是一笔到底的「一」字。考虑此铭书体为行草,有别于其他四碗的楷书体,笔者因此认为此字应该是草书的「心」字,如明代的祝枝山、王宠都有类似写法。据此,当读为「可发心笑」,意即功成圆满,此笑自内心而发,心满意足,较合情理。

3.4 操刀者曹廉让

诚如《宜兴县志》记载:「陈远工制壶杯瓶盒,……而所制款式,书法雅健」。陈鸣远作品有很大的特色就是器身的铭文,笔者认为陈鸣远的传器题字,可以大分为两种类型,一为陈鸣远自署,此类为单刀写泥;一为与曹廉让、杨晚研、汪文柏、吴之振等文友的唱合之作,此类为双刀描边刻款。从目前传器看来,陈鸣远最主要的合作伙伴是曹廉让。曹廉让,字希文,号廉斋,浙江海宁人。曹廉让原本留居北京谋求发展,无奈怀才不遇,有志难伸,曾做《夜坐有感》诗曰:「纤月如钩挂碧空,秋声无数扑镫虫。明知是火争投隙,多少趋炎世路中。」康熙卅六年曹廉让黯然回乡,当时包括王翚、费而奇、禹之鼎等数十位师友一起题咏一册《折柳送别图题咏》(图19),显见他的交游颇众。曹廉让善于书法,有晋唐风格,潇洒磊落,被查慎行称其为「不羁之徒」。正因这种个性,恰与陈鸣远趣味相投,成为陈鸣远最主要的陶艺伙伴,两人交情长逾五十年。大部分陈鸣远传器都为廉让题刻,部分如天鸡酒壶、清茗壶、合一壶还署有「廉让」、「廉斋」款,凡此皆可从曹廉让传世纸本书迹得到印证,南通这批五色供碗也是据此推断出自廉让手笔(图20)。

4 结语

陈鸣远技艺精湛,兼备光素、筋纹及花货三类技能于一身,笔者认为南通博物苑所藏五色供碗应是陈鸣远有意的「炫技」之作,五碗泥料各异其趣,形制同中求异,装饰元素精彩纷呈,署名印款更是超乎寻常的多样:「陈鸣远」、「鸣远」、「远」、「寉邨」、「石霞山人」、「壶隐」似乎有意藉此留下全套名章。还应看到的是,这五个供碗的铭文完全是书家风范,迥异于一般陶工装饰性的单纯署款,每句铭文的行字换行、布局、钤印各不相同,显然是有意经营的。最具特色的「戬榖堂戏作,可发心笑」,不但从内容,甚至从字体、运笔都见快意,第一行末字「作」因受到圈足影响而略让一侧,反而让人感受到轻松挥洒的气息跃然「纸」上,也反映出陈鸣远、曹廉让绝佳的信任与合作默契。

《(敦本堂)陈氏宗谱》记载陈鸣远曾入读于最高学府国子监,俗称「太学生」,这已是最高级的生员,是以他的学养见识,当然远在其他不识之无的泛泛陶工之上。陈鸣远后来未循此致仕之路,或许是个性萧然自放,不耐官场逢迎,更可能是曾高祖陈用卿曾随卢象观起兵抗清,以致满门惨遭屠戮,因而绝意清廷。无论如何,少一个芝麻小官,换得紫砂巨擘,实乃宜陶之大幸。

注释

①节录自1990年代初顾景舟与挚友台湾宋哲三先生谈话视频,顾景舟:「陈鸣远现在有东西留下来,可是假的不得了,仿的不得了,我这一生里面,见到陈鸣远的好东西,不过三五件而已…」

②沈倩、金锋,〈南通博物苑藏陈鸣远制五色紫砂碗〉,《东南文化,总第251期》,南京博物院,2016

③同注2

④耿宝昌,《紫砂器—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页162-166,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⑤龚良,《紫玉暗香—南京博物院紫砂珍品联展》,页260、261,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⑥同注4,页185、186

⑦宗伟方,〈陈鸣远家世生平小考〉,《宜兴紫砂》,总第37期,2016

⑧同注4,页184

⑨黄健亮,〈荆溪惠孟臣及其作坊再探〉,《紫砂漫游·聚焦台湾》,2019出版在即

⑩Eva Ströber,〈强人奥古斯塔收藏中的宜兴瓷和德化瓷以及欧洲瓷器的发明〉,《2007中国紫砂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页56,北京故宫博物院,2007

⑾同注4,页157

⑿高玉珍等,《历代紫砂瑰宝》,页21,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5

⒀黄怡嘉等,《紫韵雅翫》,页64-65,台北,天地方圆杂志社,2008

⒁刘创新,《鸣而远兮--陈鸣远陶艺研究》,北京,中国嘉德2016春季拍卖会特展

⒂黄玄龙,《金石癖》,页135,台北,翦淞合,2011

⒃许曙峰,〈陈鸣远生平及交游考〉,《江苏文史研究》第4期,2016

⒄查慎行(1650-1727)、查嗣瑮(1652-1733)、查嗣庭(?-1727)、查嗣韩、查升(1650-1707)、查克弘(1666-1723)皆有交谊。明清之际浙江、安徽查氏科甲之盛,才倾天下,有谓:「文魁、武魁如星,清康、雍、乾三朝,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康熙皇帝曾为查姓题联:「唐宗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并御笔赐匾「澹远堂」和「敬业堂」分予查升与查慎行。

猜你喜欢

紫砂
无相
17-18世纪荷兰陶工对宜兴紫砂的仿制与创新
刘少白
简述紫砂作品《规箴》的形态特色
也谈紫砂精品《僧帽壶》的创作构想
简述紫砂“巨轮壶”的制作要点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论紫砂作品“三足如意套壶”的创作感想
如意的语言——浅述紫砂作品“四方如意壶”的创意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