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油茶产业升级发展机制与对策

2018-04-19鄢振武王宗星冯博杰程晓建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油茶浙江省

鄢振武,王宗星*,冯博杰,程晓建

(1.浙江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浙江 杭州 310020; 2.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2)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进入新世纪,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油茶产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效益和产值有所提升,但油茶的低产低效状况依然存在。油茶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仍然倍受政府、企业和林农所关注。为使浙江省油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增产增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作者对浙江省油茶产业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浙江省油茶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 发展进程与现状

1.1 发展进程

油茶在浙江省的栽培利用历史悠久,过去称山茶、楂。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苏颂撰《图经本草》,记有“楂可榨油燃灯,百越产者味甘可入蔬,荆楚产者味苦,可燃灯,润发不染衣”,百越即现在的浙、闽一带。可见,浙江省在900多年前已把茶油作为食用油和日用品了。

20世纪初,全省油茶面积已有6.667万hm2左右。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积极发动群众垦复和扩种油茶,规定垦复免税,以油代税,提高收购价等政策,推动了浙江省油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967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浙江要发展1 000万亩油茶”,建设“炸不烂的天然油库”,全省掀起了发展油茶生产的高潮。1979年全省油茶面积达到22.227万hm2。全省茶籽产量也由20世纪60年代的年平均1.6万t上升到80年代的年均2.8万t。

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农村政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效益林业的兴起,名特优经济林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在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地区的油茶林由于效益不高,不少被改种为其他经济林,油茶面积大幅度下降,到1995年,全省油茶面积降为14.44万hm2。90年代初,林业部实施“油茶低改项目”两期,浙江省常山、衢江、莲都、云和、青田5县共完成油茶低改面积0.8万hm2,取得一定成效。全省在面积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油茶籽年产量在1991—1995年仍维持在2.7万t的平均水平。

进入21世纪,随着油茶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效益逐渐提升,2008年油茶籽产量已上升到4.5万t。2009年国家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浙江省根据国家油茶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编制了《浙江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年—2020年),浙江省政府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掀起浙江省油茶产业发展的又一高潮,截至2015年,全省油茶籽产量6.44万t,折茶油1.61万t,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1.2 现状

据调查统计结果,目前,全省油茶栽培面积约16.667万hm2,其中,老油茶林12.32万hm2,新造良种油茶林4.36万hm2。油茶加工企业200余家。2016年全省油茶总产值约30亿元,其中一产产值14.1亿元,二、三产产值15.9亿元。油茶主产区农民约70万,户均0.667 hm2,每户收入达1万多元。

1.2.1油茶主产区分布情况

浙江省山区、丘陵地区都有油茶分布,主要产区集中分布在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其中丽水和衢州约占总面积的80%,25个欠发达县占90%以上。据调查结果,浙江省油茶面积在1.333万hm2以上的有4个县(市、区),分别为常山、莲都、青田、开化。0.667万~1.334万hm2的有2个县(市、区),分别为淳安、衢江。0.333万~0.667万hm2的有11个县(市、区),分别为遂昌、云和、建德、松阳、缙云、龙游、江山、龙泉、仙居、天台、武义。0.067万~0.333万hm2的有14个县(市、区),分别为磐安、临安、桐庐、苍南、婺城、新昌、文成、景宁、柯城、平阳、泰顺、临海、庆元、三门。

1.2.2油茶良种生产与推广现状

多年来,亚林所、林科院等科研单位在金华东方红林场建成了国家级油茶创新中心,收集保存全球油茶种质资源1 000多份,育成油茶良种31个,良种选育走在了全国前列。根据2008年以来不同立地栽培条件下的油茶良种生长和结果表现,结合各品种特性及苗木繁育等实际情况,省种苗总站推荐出适合浙江省当前发展的油茶良种品系主要有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18号、长林23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以及浙林2号、浙林5号、浙林6号、浙林8号、浙林1号、浙林10号,共12个。在上述12个推荐品种的基础上,推荐出适合浙江省生态发展区域不同栽培模式的品种配置模式(表1)。

表1 浙江省油茶不同品种模式组合

通过推广长林、亚林和浙林系列等油茶良种,产油普遍从原来的150 kg·hm-2提升至300~450 kg·hm-2,最高可达1 050 kg·hm-2。试验表明,6~8年林龄的良种油茶产量具有明显优势,产油可达297 kg·hm-2,超过低产改造林的平均产量244.5 kg·hm-2。

据调查结果,浙江省油茶重点产区苗圃20家,其中,杭州3家,绍兴1家,台州2家,温州1家,金华1家,衢州3家,丽水9家。常山油茶研究所依托自主培育的“长林”系列新品种,建成10 hm2的油茶良种苗圃基地,是全国最大的油茶良种苗圃基地。全省苗圃面积147.3 hm2,采穗圃面积138 hm2。2009—2016年合计生产油茶良种苗木13 612.13万株,2011—2016年合计生产油茶良种苗木10 541.16万株(表2)。

1.2.3油茶加工企业情况

近10年来,浙江省油茶加工企业迅速发展,据统计,目前,有各种规模加工企业(合作社)200余家,年设计油茶籽总消耗量17万t。全省现有年100 t以上油茶加工企业30余家,其中500 t以上13家,1 000 t以上10余家,如常山东方、常发、山神,江山茶之语,浙江久晟,丽水处州和青田浙南等规模较大的企业。全省每年出口茶油及产

表2 浙江省历年油茶良种苗生产情况

品1 000 t,出口产值近 1亿元,主要出口地为东南亚国家,并逐步进入美国、欧洲及东南亚地区。全省拥有各种茶油品牌100多个,其中国家级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等20多个。

2 主要问题

2.1 老油茶林面积大、良种比重不高

浙江省老油茶林有12.32万hm2,从2009年以来,持续开展低产低效林的改造,茶油产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平均单位产量不高。从2015年全省统计资料看,油茶籽产量6.5万t,茶油1.61万t,产茶油105 kg·hm-2左右,还未达到浙江省抗战前产茶油112.5 kg·hm-2的水平,大面积低产低效面貌仍未改变。与其他经济林相比,油茶的效益也不高,如按2015年价格计不到7 500元·hm-2,而山核桃平均产值可达30 000~45 000元·hm-2;即使是板栗,经过管理,亩产效益也比油茶要高。大面积的老油茶林是造成低产低效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浙江省新种油茶良种林多集中于2009—2016年,共新造林面积4.347万hm2,占油茶总面积的26%。从对33个油茶重点产区调查结果看,采用油茶良种造林的面积333 hm2以下的有瓯海、义乌等5个县,0.033万~0.067万hm2的有瑞安、婺城等3个县,0.067万~0.133万hm2的有衢江、遂昌等12个县,超过0.133万hm2的有苍南、磐安、常山、开化等14个县,其中0.333万hm2以上的2个县,分别是淳安县0.387万hm2和青田县0.48万hm2。因此,油茶良种在整个油茶林中所占的比重较低。根据油茶植株生长性状,各品种的结果及相互作用等特性未完全显现,有待进一步观测。

2.2 油茶经营管理粗放,劳动力不足

油茶垦复一直作为油茶增产的重要措施,对长期荒芜的油茶林一旦挖山松土,土壤的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土壤养分有效性得到提高,在短期能起到增产作用。但长期垦复,地表植被被清除,使传统的劈山抚育的油茶林营养循环受到破坏,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引起病虫滋生;同时大大增加了油茶生产的用工,增加了生产成本。对林业植被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只看到林下植被争水、争肥的一面,没有看到它们在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护物种多样性的一面。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大部分群众将种植油茶主要定位于满足自家生活需要,生产上仍沿袭粗放的种植技术和落后的管理,对茶林放任不管,导致大部分油茶林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油茶林内杂草灌木丛生,林分结构不合理,疏密不均,通风透光差,林木生长环境恶化,最终导致产量不高。

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农村劳务输出大,特别是重点油茶产区,农村青年都已外出务工,现在绝大多数村只余留老人,缺少劳动力,造成有果也采不下来。山区种植油茶劳动强度大,油茶主产区的劳动投入少,是油茶林荒芜的另一重要原因。油茶从垦复、采收、脱籽、翻晒至出售,全部手工操作,需要劳力较多。油茶从采收到茶籽出售,加上林地深挖、浅铲、修枝、施肥等用工大约75工·hm-2。可见,油茶产业的用工量的确很大,全省油茶的管理、采摘及处理用工将是一个天文数字。用工量大且收益不高,对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2.3 油茶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品牌效应不强

近些年来,虽然在生产、技术攻关、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行业发展目标、国内大型油茶加工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浙江省油茶产业三产结构仍不合理,产业链不健全,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水平不高,仍停留在低水平阶段。目前虽有油茶加工企业200余家,但参与新产品试制和开发的企业较少,主要还是集中在食用油上。油茶加工小作坊,技术投入不够,设备陈旧老化,出油率低,口感品质较差。从总体上看,目前,茶油生产组织无序,以分散式、小作坊生产为主,尚未形成规模生产,油茶精深加工方面缺乏高端技术,油茶加工仍较多采用民间传统的液压式土榨法,无法完全有效利用油茶资源,产品附加值不高。茶壳在农村主要当柴烧,除几家深加工企业外,其他作坊式的加工厂对于茶皂素提取、菌体蛋白饲料等综合开发利用还是空白。

品牌建设方面,全省虽拥有茶油品牌100多个,但知名品牌不多。浙江省主要企业的业务辐射范围主要在本省及周边省区,业务覆盖面不广,说明茶油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品牌效应远未形成。另外,浸出油和压榨山茶油混杂,油茶市场掺假现象时有发生,对油茶品牌的树立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强势品牌的缺乏,是油茶生产企业的最大软肋,已经成为制约浙江省油茶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2.4 油茶产业发展资金后续投入不足

2009年以来,全国掀起了发展油茶产业的热潮。浙江省5年来已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超过8亿元,对于油茶引种、良种繁育、低产林改造、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等起到了巨大作用。但这些资金与全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所需资金相距甚远,而且这些资金只是对新建和低改的一次性补助,后期的抚育管理并没有列入。据测算,油茶新造林和老林更新改造前期一次性投入很大,投资约22 500元·hm-2;高接换种,成本约30 000元·hm-2;低产林复垦改造,成本也在9 000~12 000元·hm-2;新造油茶林一般第4年开始结果,10~12年进入盛果期,周期较长,后期的抚育管理也要4 500元·hm-2左右,一般农户根本无力承受,长此以往,其结果必然导致油茶林大面积荒芜,可能又会回到低改前的状态。

3 对策与措施

3.1 适度发展新造林,重点改造低产林

几十年的生产实践告诉我们,良种壮苗是实行集约经营,确保优质高效的物质基础。要加强良种选育,加大良种采穗圃和育苗基地建设力度,建立健全油茶良种苗育、繁、推机制,扩大良种壮苗生产供应;大力推广应用优良品种,优化品种结构。根据油茶所处的立地条件,必须以生态理念指导油茶生产,要以保护、改善油茶林的生态条件作为发展油茶的根本途径。对于新造油茶林应根据林地资源现状以及发展布局,选择土层深厚的宜林荒山荒地发展,在现有推荐良种和配植模式下稳步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现有油茶林中处于衰产期(过熟林)的林分是更新改造的重点,对其中品种较好,株行距较均匀、长势不过于衰老、尚有生产潜力的林分,采用部分更新造林方式,增加良种比重;对于品种差、林相乱、病虫害严重的衰老林,全部采用良种化、规范化更新造林,迅速改善林分结构,提高产出水平;对已进入盛果期,由于株行距不均、林龄不一,加之疏于管理,产出较低的林分,采取合理垦复、补植、间伐和施肥等抚育管理措施,使之在短时期内达到丰产稳产。

3.2 强化扶持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

油茶产业投入产出周期长,鉴于目前油茶的比较效益还比较低,制定持续、稳定的产业扶持政策尤为重要。首先,各级政府始终要把油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富民产业来抓,用好现有的国家油茶产业发展政策,执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木本油料产业提升发展的意见》(浙政办发〔2015〕106号)文件精神,制定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人员、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油茶产业不断发展。其次,要协调解决油茶产业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对油茶抚育改造、品种改良和油茶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油茶林地流转机制和补偿机制,建立油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使林地向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的大户、企业主转移,同时把林地使用权证通过正当程序转移,确保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可以借鉴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做法,或把油茶林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范畴,特别在效益未出现之前,资金补助非常有必要,以防止油茶林地因效益低、无力管而荒芜。农机管理部门、财政部门要尽可能将适合山地作业、木本油料生产的农机具列入购机补贴目录,争取扩大小型机械装备享受农机补贴范围,促进普及应用。要加大技改扶持力度,推动大中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加快生产、精深加工和烘干仓储设施设备优化改造,向智能化、标准化和环保型发展。

3.3 提倡科学栽培,实行分类经营

大力发展生态复合的新型栽培模式,合理利用林下空间资源,利用比较优势,研究推广“兼顾生态,效益倍增”的种养组合,科学发展各具特色的林下种养模式,提高综合产出率。

提高土壤肥力是提高油茶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水土流失严重的油茶林如施化肥可能利用率更低、污染更重。因此,解决油茶肥料,要以绿肥为主,就地制肥,只能在水土流失少的油茶林酌施化肥。坡度在5°以内的平坡油茶林可以调整密度嫁接换种,采用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实行丰产栽培,或去劣留优,发展林下经济,如套种油菜、黄豆、花生、中药材等,增加收益,提高比较效益,增强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坡度15°以下,林相整齐的油茶林修筑梯田,留优去劣,调整林分密度,在梯面上套种绿肥或其他经济基础作物,保留梯坎植被,要使梯坎和梯地常年在绿色植物的保护下,以增加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15°以上的中坡地则不必修筑梯田,保留和改善林下植被,如清除耗水耗肥力强的白茅、芒草和藤蔓植物,保留和引进豆科植物;25°以上的陡坡油茶林,全面实施劈草抚育,严禁动土,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

3.4 加强科技支撑,打破制约瓶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按照“生产标准化、产品多样化”的思路,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挖掘精深加工潜力,优化产品结构。重点推进油茶精深加工项目建设,积极研发化妆品、保健品、药品和日用化工品等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高附加值。按照“清洁化、自动化”的要求,加快生产、精深加工和烘干仓储设施设备优化改造,提升生产能力。要加大设施装备创新研发力度,积极开发推广生产加工小型机械设备,提升现有自动剥壳机、烘干机、筛选机等的实用性、耐用性和可靠性,进一步研发山地种植、采摘等小型林业机械,通过“机器换人”,节约人工成本。积极推进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林业建设,逐步实现生产加工全过程的智能化、精确化,着力提高生产效率。

3.5 打造知名品牌,提升综合竞争力

品牌是质量和信誉的凝结,是实力和形象的体现,对林产品尤为重要。全省现有油茶品牌100多个,但知名品牌较少,产品市场识别度低,消费知晓率不高。品牌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实施“一省一品、一市一品、一县一品”,大力推进品牌整合,加快建立健全品牌运行管理制度,做大做强油茶品牌。开化县对山茶油进行了统一品牌和标识,集体使用钱江源商标,常山也注册了山茶油的地理商标,这些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6 培育新型主体,加快高密度融合

针对浙江省油茶多数处于单家独户、碎片化经营状态,通过股份合作经营、租赁经营等模式,引导土地流转,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林农间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规模经营。要加大支持力度,引导有潜力、有一定规模的实力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改制上市、股权交易等形式,提升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引导其与规模种植大户、合作社等成立茶油联合体,分工合作,提高市场的占有份额。积极利用互联网不断拓展新市场、新领域,加速发展电子商务,培育一批优秀电子商务经营主体。。要推进木本油料产品与其他地方特色产品打包组团,特色销售,扩大市场影响力。要注重产业资源多功能性的挖掘,结合现代林业经济示范区、森林小镇、森林人家建设等载体,推动油茶生产、加工、销售、旅游、文化一体化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把油茶产业转型升级为美丽经济的新样板。目前,常山紧紧围绕“一区两园四中心”建设目标,已成功创建首个国家油茶公园,并基本完成省级现代林业经济示范区项目建设;开化苏庄油茶小镇、松阳裕溪油香小镇等森林特色小镇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开辟了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猜你喜欢

油茶浙江省
浙江省武义第一中学
《初心》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油茶种植技术措施与油茶作物发展前景分析
油茶种植市场展望及营造林技术探究
家乡的油茶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浙江省结核病诊断治疗中心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结核科
中国油茶花开的春天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