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特色并举推动产业兴农
2018-04-19任廷会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任廷会
农村产业革命的深刻变革,一头连着产业发展大局,一头系着人民群众期盼,思南坚持用绿色加特色助推农业转型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春回大地,春风醉人,走进铜仁市思南县,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村民备战春耕的繁忙景象。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如何调整农业结构提升产业化水平?怎样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思南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用绿色加特色助推农业转型发展。
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
连日来,思南县板桥镇石庄田村村民都忙着备战春耕,他们早早走出家门,直奔田间地头,开始蜜柚栽种工作。
“今年我们村计划栽种红肉蜜柚面积400亩,公路沿线全部栽‘五年生苗’,一年后就能挂果。”记者跟随石庄田村支书孔云沿着田坎前行,一排排蜜柚树吐出新绿,田间偶有堆砌的玉米杆。
石庄田村,属省级一类贫困村,土地贫瘠。玉米是村里主要的传统农作物,全村可种耕地共860亩,玉米种植面积超过500亩,剩下的少许水田种植水稻,村民吃得饱,难致富。
“我家有4亩地,以前基本都是种玉米、油菜,土地越种越差,收成越来越少。”石庄田村民税衷碧说,村民都意识到玉米低产低效,可难以摒弃传统的种植习惯,依旧年复一年地耕作。
这几年,石庄田村种过蔬菜、做过养殖,可都是小规模难成大气候。今年2月,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进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决把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下来,改变祖祖辈辈种玉米的习惯。对于石庄田村来说,这是一道和煦的春风,全村有理由、有决心改变传统种植方式。
“脱贫攻坚的核心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调整的关键是调减玉米等低效农作物种植面积。”思南县委副书记、县长席龙海说,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贫困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种什么?种红肉蜜柚。这是石庄田村邀请农技专家多次考察后得到的结果。石庄田村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具备红肉蜜柚生长的气候条件。加之2012年以来板桥镇黔阳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枣树坪、水洞等村组种植了5000亩红肉蜜柚基地,2017年已产生收益。
怎么种?板桥镇黔阳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免费提供技能培训。为鼓足村民改种蜜柚,石庄田村支“两委”抢在春耕前做好村民思想工作,村民积极流转土地参与栽种,合作社的技术员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
“我经历了多次试种、改种,才有今天的成效。”合作社理事长刘小伟说,如今板桥镇把红肉蜜柚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他有义务让村民少走弯路,尽快驶上发展快车道。
“只种一颗树,种好一颗树。”这是思南县委、县政府对石庄田村发展方向的明示。眼下,石庄田村绝大多数农户已把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积极参与种植养护蜜柚树,静待来年树上挂“金果”。
一以贯之推动绿色发展
绿色,是贵州产业发展的底色,也是思南县鹦鹉溪镇翟家坝村发展的亮色。作为全县深度贫困村,翟家坝纵使有交通便捷、森林覆盖率高等资源优势,但并未转变为经济优势,难改贫困本色。苏州常熟市的对口帮扶,给翟家坝带来了希望。
翟家坝村平均海拔在700米左右,且土质带沙,冰冻天气少。帮扶干部综合考察翟家坝的实际情况后,把发展方向锁定为白茶产业。虽然具备得天独厚的白茶生长条件,可要让村民同意参与并看到希望,这条说服之路艰辛而漫长。
“种茶不比种植其他作物,要集体成片栽种管理,必须打破原有的土地边坎。”翟家坝村支书李奎说,村支“两委”在说服村民同意流转土地的同时,还要讲明“梯改坡”的重要性。
“把土地边坎铲平,以后我都找不到自家土地,如果你们栽种的白茶失败了我们怎么办?”翟家坝村农民冉光强对自家几亩地格外珍惜。
冉光强是村里的特困户,妻子有轻度智力障碍,前几年他一直在外务工勉强维持家用,可近年患病后身体每况愈下,难以干重活,一家人的生计让他十分苦恼。
“把土地租给村集体,你不但可以每年收租金,还可在茶园做点轻活,每天有80元工资。更何况你现在做不了重活,总比土地荒废了好。”李奎算起经济账,并说明了村里试种白茶已经成功的事实,冉光强这才同意把土地出租。
“白茶品种引自浙江安吉县,属于高端茶,一年只能采摘一次。”鹦鹉溪镇宣传委员田茂锜说,发展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更快。
沉睡的土地资源变活了,荒废的山坡变美了,登上茶园山顶,翟家坝1023亩茶园尽收眼底,产业路从山脚修至各山顶,昔日荒凉地,如今换新颜,脱贫指日可待。
瞄准绿色产业,思南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思南县委书记刘云成表示,思南以绿色为农业发展的主色调,大力发展生态茶、花椒、黄牛等特色产业,努力实现入村皆是景,满眼皆是绿,村民齐唱绿色发展富民曲。
凝心聚力推进升级发展
青杠坝,青山环抱着民居、鲜花妆扮着小院,一条条水泥路穿村而过,一幢幢小楼房点缀山间。
图为思南县青杠坡镇泷水村农户培育辣椒苗。(梁祖江 / 摄)
“是三次转型成就了青杠坝的发展速度和美景。”青杠坝村支书冷朝刚说,青杠坝的转型之路永远在路上。
从种植传统作物到种植大蒜、西瓜等经济作物,从种植业到养殖业,青杠坝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建设农业园区、调整产业结构,修广场、建公园、办企业,村子美了,村民笑了。
站在第三次转型的当口,青杠坝不断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延伸产业链条。
辣椒、大蒜是青杠坝的脱贫产业,也是富民产业。青杠坝共510亩耕地,辣椒大蒜轮作基地达400亩。为实现自产自销,村里成立了青杠坝村幸福食品加工厂。
记者走进工厂,淹制间、包装间、冷藏间整洁有序,可放眼望去只有几个工人在各车间工作,一问才知原委:“工人们要节后才上班,我在家闲着没事先来清洁工具、打扫卫生。”村民冷燕兰说,是村集体给大家带来了新生活,大家都把集体的工作当作自家事做。
工厂有严格的卫生质量标准,确保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健康。正是质量过硬,让青杠坝外销的农产品市场紧俏,2017年,工厂通过网销土特产、超市饭店进货等方式销售辣椒及大蒜的总产值达548万元。
提升产品价值,强化品牌建设的前提是提升产品质量。“质量就是效益、是竞争力,我们之所以能实现产销的有效衔接,质量过硬、卫生过硬、包装过硬是关键,其次是我们的价格要低于其他同类产品。”冷朝刚说,青杠坝所有外销农产品都是自产自销,成本低,价格理应更优惠。
为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思南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发力。“提高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门槛,特别要加快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藏和运输的‘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刘云成表示,全县严把质量安全关,全力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