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国新时代改革新征程

2018-04-18孙明

当代世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修宪监察宪法

孙明

内容提要 中共十九大之后的首次两会引发国际舆论广泛关注。回顾过去,国际舆论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高度赞赏;展望未来,国际舆论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党的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普遍看好,对中国积极引领全球治理大方向充满期待。

关键词 2018年两会;国际舆论;机构改革;宪法修正案

DOI: 10.19422/j.cnki.ddsj.2018.04.001

2018年汇聚到中国发展历史新起点上的“换届”两会,承载着全党全国人民的殷殷期盼和世界聚焦中国的热切期待。国际舆论强调这既是“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进入新时代之后的首次两会”,也是“2018年度中国最重要的时刻”,意义非凡、影响深远。据专业数据库统计,两会期间境外主要媒体共发表英文报道11058篇,与五年前的“换届”两会相比翻了一番,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外媒对两会关注度最高的一年。与此同时,境外近300家主流媒体、千余名记者积极参与今年两会报道,反映出中国和中国两会强大的全球影响力。

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下,伴随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此次新盛会不仅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治国理政、经济外交、社会民生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贡献的良好机会。在近20天“两会时间”里,境外媒体、国际智库、外国政要、海外民众聚焦两会,全方位感受引领中国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新思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蓝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规范、提升自我启迪世界的新经验。站在面向未来的角度,国际舆论认为2018年的中国两会不仅影响中国,也必将影响世界。

大国领袖:领航掌舵共筑

中国梦

3月17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习近平为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这是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做出的郑重选择,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在2018年全国两会这一继往开来的重要节点,回顾过去,国际舆论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高度赞赏;展望未来,国际舆论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党的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普遍看好,对中国积极引领全球治理大方向充满期待。

一、指导思想引领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十二五”规划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告进入新时代。在国际舆论看来,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力指引;2018年全国两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是“完全合乎逻辑的”。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发表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胡里奥·里奥斯的文章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财富,现在成为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称得上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一项创新”。韩国《朝鲜日报》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宪法序言,赋予中国领导人绝对的理念权威。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网站引用学者观点表示,习近平的政策效果良好,对国家的未来发展规划深得人心。

二、人民情怀提升百姓“获得感”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九天内先后六次“下团组”,同新一届代表委员共商国是,谈新型政党制度,谈扶贫观、政绩观、政治生态,谈军民融合,谈创新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注发展、心系民生,对人民的美好生活有过多次精彩论述。围绕两会议程和首次举行的国家领导人宪法宣誓仪式,结合五年来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国际舆论在赞赏中共治国理政成就的同时,积极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冷暖放在心上、以脚步践行对人民承诺的深厚领袖情怀。《执行情报评论》华盛顿分社负责人威廉·琼斯说,终结贫困一直被视为人类的一项重大任务,直到不久前还被视为一种“乌托邦式的梦想”,但现在中国领导人的努力和成就让我们看到这一梦想正在变成现实。[1] 《日本经济新闻》则认为,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努力让百姓更加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从而享受“获得感”。[2]

三、新型政党制度啟迪世界

一段时间以来,对于中国这一情况复杂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能够长时间保持稳定、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成为全球治理的担当者,世界一直充满好奇并希望找到中国成功的“密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新型政党制度不仅回答了世界的问题,而且引发国际社会对这一重要新提法的热议和解读。从党的十九大到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美国石英财经网认为,中国实际上已经开启政治制度国际化的进程,并准备将带头作用延伸到各国政党。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过去五年中国不断强调文化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这与西方传统的民主自由价值系统形成鲜明对比。中欧数字协会主席路易吉·甘巴尔代拉认为,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优势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其他政党,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出务实而长远的发展规划,并且一道为实现远大目标而奋斗。

宪法修改:以全面依法治国

护航新时代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成为中国宪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此次宪法修改不仅是时隔14年中国再次启动修宪,同样也是时隔25年再度在换届之年进行宪法修改,更是宪法宣誓制度实行以来国家领导人首次向宪法庄严宣誓,备受国内外瞩目,被境外媒体形容为“1982年以来中国宪法最根本的政治变化”。

一、五个阶段呈现国际舆论关注点变化

2018年全国两会,修宪话题既是会议本身的议程焦点,也是国际舆论热议两会的重点内容。若以时间纵轴回顾梳理可以看出,国际舆论对修宪的关注并非只在两会期间,而是随着中国重要会议的召开和官方消息的发布而展开并表现为五个突出阶段:猜测、热议、升级、平稳、认同。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宪法将确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度的合法地位”“国家主席任期调整”等理论、实践和制度层面的修改完善,国际舆论中各种观点相互激荡,中方阐释得到广泛传播,积极肯定声音不断增多,认同“此次修宪与时俱进、应势而为”的声音进一步彰显。

二、三种观点折射修宪广受国际舆论认可

一是称赞此次修宪是时代所需,具有广泛共识。《印度快报》指出,修改宪法是由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发展目标所决定,既体现政策延续性,更适应形势发展新要求。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此次修宪体现出中共十八大以来前所未有的执政理念、举措和实绩已经赢得更多人信赖,并在中共内部获得更广泛认可和支持。《今日美国报》引用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所长乔纳森·沙利文的观点表示,此次宪法修改的背景是中国认为自身发挥全球领导者作用的时机已经成熟。二是强调此次修宪意义重大,标志国家治理重大转折。古巴拉美社表示,宪法修正案引起中国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这是中国国家治理的一次重大转折,旨在推动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援引专家观点认为,此次宪法修改明确中国发展路线——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夯实全球政治影响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大法令中国能够继续践行积极的外交路线。三是看好此次修宪助力改革,利在长远。曾经参与20世纪70年代末中美建交、见证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美国前驻华大使洛德认为,中国最新修宪举措这一重大变化在经济上带有积极因素,比如推动经济改革和持续经济增长。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分析此次修宪体现“三个有助于”,即有助于中国政治更趋稳定,有助于减轻中国经济波动,有助于中国推进长期经济改革。

监察体制改革:以全面从严

治党开创新局面

从早期京晋浙三地试点到目前全国省市县三级监察委员会全部组建,国际舆论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重大阶段性成果的关注已经转为对2018年两会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三大热切期待: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如何赋予监察委员会的国家机构法律地位?作为反腐败国家立法的国家监察法以何种版本出台?作为中国特色国家反腐败新机构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如何开局?

一、健全监督制度彰显改革和反腐败决心

“制度反腐”是近年来中国反腐败工作推进过程中国际舆论反复“提醒”的重要内容,而2018年两会对外界三大期待给出的有力回答,不仅实现反腐败国家立法,而且全面回应国际关切,可谓意义重大。国际舆论认为,宪法专门增写监察委员会一节不仅为中国推进其他改革提供窗口,同时表明中共的反腐败工作将继续进行下去,凸显中共希望通过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更有效地解决对各级官员的监察力度问题。共同社表示,中国领导人已经承诺加大反腐败力度,而国家监察委员会这一新机构将整合各级各类反腐败职能,建立中共领导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

二、推动反腐败工作法治化影响深远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强化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监察道路的创制之举。在国际舆论看来,制定国家监察法正是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实现了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工作的法治化;对于腐败这一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之一,中国反腐败工作的新成效不仅会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的信心,也将为其他国家治理腐败提供重要借鉴。泰国《曼谷邮报》指出,中国领导人对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一直是严肃认真的,因为这关系到一个政党的执政合法性。今日哈萨克斯坦通讯社社长兼总编辑铁木尔·库瓦托夫说,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健全反腐败制度,赋予国家监察委员会宪法地位必将对贪腐分子产生新的震慑并减少官员贪腐现象,中国反腐败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学习。阿根廷国家电台对外台台长阿德里昂·克罗尔表示,這部国家监察法将被作为如何面对、打击和战胜腐败问题的样本,这无疑将产生重要影响。

机构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

激发新动能

中国自1982年起进行多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新一届政府的成立也几乎成为新一轮行政机构改革启动的时间窗口。自2018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十九届三中全会将审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以来,国际舆论对这一话题的关注迅速提升,并且敏锐意识到机构改革将成为2018年两会的重要议程和焦点话题之一。此轮机构改革的范围、力度和决心如何,改革将释放何种重要信号和政策走向,中国如何通过改革解决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的既有障碍和弊端,如何优化职能配置并提高效率效能等等,均受到国际舆论的持续关注与解读。

一、改革开放40年背景下机构改革意义重大

此次机构改革是国家机构至少十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革,加之2018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多重意义叠加令大篇幅、深度解析的境外媒体评论频现。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此次改革方案“史无前例”,将对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深刻影响。日本时事社、俄塔社等认为,中国开启数年来最大规模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将令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灵活有效。美国《福布斯》认为,此次机构重组确实契合2018年中国人大会议加强法治的提法。在寻找实现21世纪经济繁荣法宝的过程中,中国正朝着法治的道路前进。美国《华盛顿邮报》指出,此次改组将中国国务院正部级机构数量减少八个,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精简政府机构。

二、机构改革将为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此轮机构改革中,涉及金融和外交领域的机构重组受到国际舆论高度关注。围绕金融监管机构合并重组,路透社、德新社等认为,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将告别分业监管的历史,精简政府机构、合并监管无疑将提升金融机构管理的有效性,从而增强防御金融风险能力。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政府对国内金融和商业监管机构进行全面改革,为打好防范银行体系和整体经济深层风险的攻坚战再添助力。[3] 围绕国家层面国际交往机构的组建与职能调整,特别是“一部一署一局”,德国海德堡大学中国对外援助研究人士称,新组建的机构不再仅仅出于经济利益,而是要更多参与到国际发展中去,反映出中国的大外交架构。英国《泰晤士报》提出,新组建的中国国家国际发展署将进一步整合当前职能,增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能力。[4] 日本广播协会认为,新组建的专门机构主要服务于中国外交整体布局及扩大对外影响力,从而增强中国国家崛起过程中政府应对各方面新挑战的能力。

猜你喜欢

修宪监察宪法
道县:学校宪法宣传教育全覆盖
普京:修宪不会导致寡头政治
《监察法》施行:没有不受监督的权力
三分钟带你看懂监察委;帮你了解监察委的新知识
2018年3月26日 《光明日报》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宪法实施
反腐新力量!监察委与纪委有何不同?
修宪公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四部宪法
宪法解释机制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