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亚“烈火”的5次燃烧

2018-04-18闻成

兵器知识 2018年4期
关键词:烈火弹头射程

闻成

印度“烈火”5导弹发射出筒点火瞬间

2018年1月18日,印度宣称当天在其东北部海岸惠勒岛的昌迪普尔综合发射场成功进行了其首型“烈火”5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试验,从而成为世界上第6个能研发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其在稍后的声明中甚至称,该导弹是“世界上同射程级别中最精准的战略弹道导弹。”这让外界在惊叹印度如此热衷于导弹武器的同时也对其吹嘘嗤之以鼻。那么,印度此次试射的“烈火”5是什么样的导弹?其性能又究竟如何?其远程导弹未来发展又是怎样的呢?

“烈火”5试验发射情况

崎岖发展的“烈火”导弹 “烈火”系列弹道导弹是印度制定的“一体化精确制导计划”的重要研发项目。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局(DRDO)最早从德国和法国引进航天技术发展了SLV-3运载火箭,在此基础上先以“烈火”TD来验证固体火箭发动机、惯性制导系统和战斗部的再入载具等技术。“烈火”-TD一级采用SLV-3的主体技术,第二级由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进度的缓慢,使用了部分“大地”导弹的技术,这样“烈火”-TD成为固液混合的弹道导弹。随着印度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成功,“烈火”-TD换装了固体第二级后,“烈火”2导弹定型,并在1999年4月首次试射成功。由于大部分技术都是拼接而成的,因此“烈火”2导弹的集成度不高,两级发动机间是开放式的杆系连接,大长径比的细长外形总体布局存在先天缺陷。为此,印度开始了全新布局设计的“烈火”3导弹发展,经过几次试验后,最终在2012年完成定型,此后印度加速了“烈火”5的研制工作。从外观看,“烈火”5与“烈火”3有着技术延续性,或者说前者就是在后者基礎上增加了第三级设计而成的,但由于总体设计和射程发生较大变化,而且采用了新型发射系统,“烈火”5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

屡射蹉跎的“烈火”5 “烈火”系列后续的“烈火”5作为印度射程最远的弹道导弹长期处于测试状态。总的来看,该型号导弹目前已进行了5次试射。

第一次:首次工程试验。2012年4月19日8:05,印度从惠勒岛的第4号发射台上使用铁路机动发射车发射了1枚“烈火”5,导弹飞行20分钟后,第3级将弹头送入100千米高度大气层内,弹头击中距离发射点大约5000千米外的印度洋靶点。印度官员称误差只有数米。

第二次:全系统工程验证。2013年9月15日8:50,印度再次从惠勒岛的第4号发射台上使用铁路机动发射车发射了1枚“烈火”5导弹,导弹飞行20多分钟后,击中印度洋上的预定瞄准点,误差只有数米。

第三次:新型发射系统测试。2015年1月31日,印度从惠勒岛上使用搭载在泰托拉重型卡车底盘上的密封发射筒发射了1枚“烈火”5。印方称“接收到的雷达和所有网络系统测试数据正常”。这是“烈火”5首次以陆基车载方式发射。

第四次:全系统实战化验证。2016年12月26日1 1:05,印度再次从惠勒岛的第4号发射台上使用铁路机动发射车发射了1枚“烈火”5导弹,这是第二次使用密封发射筒发射,印官方宣称这是按照战略部队司令部要求进行的全系统实战化验证。有权审核印度核武库生产的印度战略部队司令部监察委员会规定,在“烈火”5导弹进入批量化生产之前必须起码进行2次实用化试验。第四次试射后印方没有在第一时间公布视频,后来给出的消息仅称,依据收集的雷达信息判定试射获得成功。

第五次:全系统定型试验。2018年1月18日,印度在惠勒岛的昌迪普尔综合发射场成功进行第五次“烈火”5的试射。导弹于当天上午9时53分从奥迪沙沿海惠勒岛上的公路机动发射筒发射,导弹沿抛物线轨道迅速升至超过600千米的高度,不到19分钟后,导弹在约4 900千米外下降并坠入印度洋。按照印度此前宣布的试验计划,此次试验意味着导弹测试工作全面结束,已经完成了型号定型,具备交付部队使用的条件。

“烈火”5的系统构成

“烈火”5导弹与先前的“烈火”3系统构成接近,但是在导弹和发射系统方面有了较大改进。

导弹 “烈火”5沿用了“烈火”3的铅笔头型布局设计,采用三级固体火箭推进。该型导弹弹体重约50吨,长17.5米,弹径约2米。由于是在“烈火”3基础上增加第三级发展起来的,因此总长度从15.5米延长到了17.5米。在2012年的试验中,“烈火”5导弹总飞行时长1130秒,其中第一级发动机工作时间90秒,这比一般的同级别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要长。总的来看,“烈火”5通过集成设计缩短了弹体总长,使得其外观看起来与两级的“烈火”3差别不大,很容易混淆。

弹头 “烈火”5导弹采用锥角较小的圆锥形弹头设计,弹头锥部分长度达到了5.5米。一般认为,从“烈火”3发展到“烈火”5后,弹头锥部分有约1.5~2米长部分舱段为火箭第三级,这才使其外观变化不大。而尽可能保持外观不变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正在发展的标准发射筒或未未改进潜射方式有关。从弹头外形来看,再入壳体可能采用了新型碳基复合材料,尤其是头锥端头帽部分,标准的圆锥形弹头设计使其可以在再入过程中严格控制精度,也使得再入烧蚀情况更加严峻。

发射筒 “烈火”5导弹从2015年的发射试验开始就使用了车载发射筒发射,这种发射采用了冷弹射技术,即在发射筒底部设计有火药蓄压器,发射时点燃火药产生高压气体将导弹弹射出筒,然后在20~50米高度点火起飞。印度宣称,在发射50吨“烈火”5导弹的时候,发射筒内部需要承受300~400吨的压力,因此发射筒使用了马氏钢等特殊材料。从印度公布的有限发射筒照片来看,发射简直径约2.4米,长度约20米。与以前“裸弹”运载发射的“烈火”3相比,“烈火”5使用专门的密封发射筒,使导弹可以适应印度所处南亚次大陆从温湿的滨海环境到严寒干燥的高原气候。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局官员称:“由于该导弹在封装入发射筒之前已配备核弹头,这将大大减少实施报复性打击的响应时间或反应时间……输入经过授权的电子密码就能解锁并进行发射准备。”

发射车 印度透露“烈火”5导弹发射车为7轴拖车,30米长,总载重140吨,由3轴的沃尔沃卡车车头牵引。从外观看,该拖车实际与平板车类似,只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4轴,后半部分为3轴,每轴左右各两轮,但所有轴均为简单的负重轴,无驱动和自主转向能力。为保持发射起竖后的平衡,发射车设计有平衡千斤项,中部4台,尾部2台。发射起竖系统位于拖车中后部,起竖托架采用两对液压起竖支撑臂,这在同类起竖系统中不太多见。发射车牵引采用了3轴动力车,长约10米,第一轴为主动力轴,承载驾驶室和电站,后两轴平板上载起竖液压控制装置。总体看,该发射车技术较为初级,与一般的工业用转载车技术相当,与现在通常采用的整体底盘发射车不在一个技术水平。特别是拖车的行走部分只具备承重功能,不具備独立或部分驱动和转向功能,加之整体非转向部分达到20米长,转弯半径估计20米以上,大大限制了“烈火”5的公路机动能力,加之整车重量较大,没有平衡系统,因此也基本不具备越野能力。

“烈火”5第一次发射,可见没有使用发射筒

“烈火”5的性能特点

设计潜力较大,但总体效率不高 “烈火”5导弹采用三级发动机后仍能将长径比保持在8:1左右,与发达国家潜射导弹的总体设计水平接近。从“烈火”3开始,印度远程导弹跳出了“烈火”2细长的外形框架,而2米直径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有着更大的增程潜力。大直径固体火箭发动机得益于民用运载火箭固体燃料发动机技术起步较早,但与追求经济性的民用发动机相比,军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更复杂,效率要求更高,按照军用要求,“烈火”5的发动机性能就乏善可陈了。纵观美俄大型导弹发动机,大部分在同等投掷重量条件下,射程比“烈火”5均远了近1倍,重量却小了20%。例如,苏联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服役的SS-20公路机动导弹,弹长和直径分别为16.5米和1.8米,均小于“烈火”5的17.5米和2米,发射质量只有37吨,远小于“烈火”5的50吨,但其射程达到5000千米,也可携3个子弹头。此外,俄罗斯的“白杨”M洲际导弹重量为47吨,射程达到1万千米。可见,“烈火”5导弹虽然设计潜力较大,但总体效率并不高。

射程有所提高,但投送能力有限 此次“烈火”5试射方向为印度南部海区,为此印度通知了包括印尼、澳大利亚在内的多个周边国家,同时控制了靶区海域的海上通行,直到发射完毕后才恢复。按照定型试验计划,此次是全射程发射。与“烈火”3相比,“烈火”5增加了1级火箭发动机,从而达到了5000千米的射程。印度为何非要称其是洲际导弹呢?除了可能单独设立划分标准外,更可能是壮声势。“烈火”5以50吨的重量只达到5000千米射程,说明在壳体材料、推进剂、弹载设备小型化方面距离世界水平差距较大,这导致其动力设计水平远低于上世纪70年代的苏联。“烈火”5的起飞推比仅为1.5左右,说明其起飞推力仅为75吨左右。发动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除了燃烧室设计和制造技术不足外,很可能就是其采用的推进剂仍是较为落后的端羟基聚丁二烯,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印度弹道导弹的射程和运载能力。

印度公布的“烈火”5发射筒图片,其拖车承重系统较为简陋

具备公路机动能力,但越野发射水平不高 虽然“烈火”5已连续3次采用公路机动发射车搭载新型发射筒发射,但是其仍采用了结构严重失衡的拖挂式发射车设计,还停留在工业级水平,仅满足于初步的公路机动,而军用的运输一起竖一发射车的技术难度颇高,印度此前并没有积累。采用民用卡车底盘发射需要液压千斤顶支撑,而且对发射场坪的强度要求高,只能在混凝土平整地面上进行。而目前世界各国弹道导弹的发射装置能在非预定地点发射,甚至在行进中发射,可快速定位、定向和方位瞄准,发射准备时间短。“烈火”5与这种全地形越野底盘发射车相比差距极为明显。“烈火”5加上发射筒及配套设备后重达80~90吨,更何况印度糟糕的公路、铁路建设。这种情况下,“烈火”5无法体现固体燃料导弹的高度机动性和发射准备时间短的优势。

弹头载荷较大,但再入能力待检验 “烈火”5的弹头载荷达到1.5吨,头锥部分长5米左右,无论是空间还是载荷都满足部署3颗分导式子弹头的需要,但其弹头再入能力受到外界质疑。弹道导弹高速再入大气层时,由于绝热压缩空气的阻力,飞行器表面的温度非常高。例如,美国“阿波罗”飞船再入时表面的最高温度达2740℃。洲际导弹再入时的温度甚至要高于此。“烈火”5的尖锥形弹头设计通常用于射程1000千米以内再入烧蚀不严重且精确度要求较高的导弹弹头,对于射程5000千米级的远程导弹,弹头要么采用钝头多级锥形,要么采用钝球头抗烧蚀外形,利用特殊外形或损失自身材料散发烧蚀热量,保证载荷内处于不高的温度环境,而印度这种尖锐锥形弹头只能依靠先进的耐热材料硬抗烧蚀,这对材料要求较高,而且无法提供射程进一步提高后的抗烧蚀要求。此外,由于印度目前只有1998年几次原子弹试验的数据,而利用计算机发展核武器需要实爆检验,在高速再入环境和抗烧蚀技术并不完备的情况下,载荷内核装置是否可靠只有依靠遥测数据检验。但据称印度没有一次完成全射程的有效遥测,外界甚至怀疑印度没办法进行全射程的有效控制,可见“烈火”5的弹头再入能力仍需进一步检验。

“烈火”5首次试验前测试

“烈火”5发射筒在厂房内起竖测试

“烈火”5发射出筒瞬间

制导技术先进,但国产化水平低 在对“烈火”5的宣传中,印度突出了其打击精度,多次宣称命中精度只有数米,这对于全程惯性制导的导弹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美国最先进的“三叉戟”2D5导弹采用GPS制导试验时,美军也只敢说其命中精度小于100米。在高温高速再入大气层时,任何表面烧蚀剥落或大氣层不同高度气压差都可能引发落点偏差,如果没有末制导这些偏差几乎是不可克服的,因此偏差数米的说法无疑是吹嘘,加之如果使用杀伤半径较大的核弹头,那么这种吹嘘也毫无意义。不过,印度早期从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和霍尼韦尔等公司批量购买了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等产品,但性能等级低于国际导弹技术控制标准之列——比如漂移率每小时大于0.5度、比例误差高于0.25%。印度称采用了环形激光陀螺仪技术而具备同射程弹道导弹中的最高精度,但实际上激光陀螺仪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应用于战略导弹,如今已经发展到第三代陀螺仪,只能说印度追赶上了世界制导技术的主流,但距离先进还差很远。印度宣传的所谓国产化制导产品,必然是从引进的美式产品上仿制而未,性能比原版只会低不会高。仅陀螺仪的误差按照国际出口允许的0.5度/小时的最小值计算,在5000千米射程上就能放大到21千米。实际上考虑此前公开的“烈火”3导弹速度控制系统的精度为5000±0.1米/秒等因素进行估计,“烈火”5的命中精度远大于100米。鉴于印度的自主工业水平,外界猜测印度可能只能生产捷联式惯导系统,而无法自主生产更先进的平台式惯导产品,惯导系统整体国产化水平较低。

未来发展

增大射程 “烈火”5的5000千米射程可覆盖亚洲绝大部分地区,包括半个欧洲以及印度洋的一半区域。外界认为“烈火”5经改进射程最远可达6000~8000千米。实际上,印度正在研发射程更远、投送能力更大的后续型号“烈火”6。其采用三级火箭构型,但运载能力是原来的3倍多。其更换了第三级发动机,与一二级一样均为2米级直径。不过由于整个壳体均采用复合材料,因此印度称“烈火”6的重量控制在56吨,还用现有的沃尔沃卡车作为发射车。导弹射程覆盖整个欧洲和部分美洲地区。

开发多弹头 印度对分导式多弹头和“一箭多星”技术似乎有着执着的追求。早在“烈火”2发展中印度就公布了多弹头模型。2008年印度成功发射“一箭十星”,2009年印度实现“一箭七星”,2013年再次实现“一箭七星”,标志着印度卫星分离技术的突破。以后又在2017年和2018年眼花缭乱地发射了“一箭104星”和“一箭31星”。印度媒体宣称“一箭多星”技术实际就是多弹头分导技术的验证,但弹道导弹的分导技术要比“一箭多星”火箭技术困难得多,对导弹战斗部和弹头的姿态控制要求很高。印度目前正在加紧研发“多弹头分导再入飞行器”技术。未来该技术一旦在“烈火”5上试验成功,将可在远距离针对不同目标发射多个弹头。

提高精度 “烈火”5要提高命中精度,不但制导组件需要摆脱对进口零部件的依赖,而且需要进一步提高加工工艺水平,还需要在现有惯导技术基础上增加误差补偿措施。印度拟为“烈火”5加装GPS/GLONASS两套卫星导航系统以提高打击精度。

目前“烈火”5的突防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反探测、反跟踪、反识别和反拦截能力不强,仅能通过弹道调整、弹头主控等措施提高突防能力。“烈火”5未来可能会采用诱饵装置、电子对抗装置和再入机动技术。

改进发射系统 “烈火”5的机动发射装置只具备简单的公路机动发射能力,因此提高越野机动和随机发射能力将成为其重要发展方向。此外,通用化和模块化的设计是目前全球导弹武器发展的重要趋势,有利于大幅缩短故障诊断时间,提高可靠度与维护效率。这一点从“烈火”3到“烈火”5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初见端倪。

“烈火”5弹头与第三级分离模拟图

猜你喜欢

烈火弹头射程
烈火中的小英雄
那一夜
增大火炮射程的技术策略探究
朝鲜新火炮覆盖大半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