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2018-04-18仲颖
仲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谈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教师如何更好地承担教育的责任?减负——如何面对“小学阶段,学校做减法家长做加法;高中阶段,学校一切以升学率为要义的怪象”?
学校、家庭、社会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发挥教育的作用。如何解决这些妨碍教育良性发展的难题,给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上海市人大代表们有话要说。
学校:缺人才,需建立人才流动机制
对一个学生来说,除了父母,老师应该是他接触最多的人。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给学生不同的人生体验。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毓秀学校校长周秀芳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暑假,一些家长晚上到我家,要求换班主任,因为觉得这个班级缺少生命的活力、朝气,缺少班级文化。我一听对的。这位老师平时认认真真、踏踏实实,非常严谨的,但是没有文化学习和底蕴积累,就开展不了一些文化活动。孩子在这样一个班级当中,学校丰富的课程经历就觉得单薄。”由此,周秀芳代表提出高质量师爱的问题。
什么是高质量的师爱?周秀芳代表认为它来自于教育人的情怀,“要用生命去教,还要研究人,因为你面对的是人,是每个不同的人,是未来有无限可能的人。一个不合格的老师对孩子的干预可能是一种致命的扼杀。”
然而学校普遍缺少能给予高质量师爱的老师,“我觉得有一些问题是我们招聘老师的门槛偏低。小孩子源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大学教授能写多少论文,有多少科研成果,就是了不起的,但是不一定能够胜任小学义务教育。怎么去胜任小学义务教育,要有足够的师爱师能。”
上海市人大代表,市北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陈军也认为缺少优秀的教育人才是学校的“软肋”。他认为人才是否优秀不在于学历有多高端,而在于本科甚至高中阶段是否有扎实的训练基础。如何吸引这样的人才?他表示需要制定相关的人才引进、人才招聘政策。周秀芳代表则认为要把好教师职业的进门关,此外建议职业培训不能只局限在学科培训上。
学校一方面要吸引、培养高素养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老师也要有所作为。陈军代表认为学校需要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流动机制,“现在校长对不积极工作的老师无能为力,忍气吞声,没有一点人事建议权,更不要说否决权”。陈军代表介绍,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力度比较大,学校教师队伍是一个流动的机制,但是现在却是一个相对固化的机制。他认为固化机制对学校的绩效管理非常不利,为此他呼吁进行人事方面的改革,建立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至少在教育系统内部形成流动的机制。”
难减负:如何让孩子真正做自己
减负一直是教育方面的热门话题。近几年,在给小学生减负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的要求下,小学生的学业压力的确减轻了不少,然而“课内减负课外补”的现象却普遍存在。
去年,网上一项“每学期你为孩子报几个课外辅导班”的问卷调查显示:上海80%的孩子一学期参加1到3门课外培训;9%的孩子参加4到6门课外培训,更有1%的孩子参加7门以上课外培训,仅有10%的孩子没有参加课外培训。课外培训主要针对语数外学科补习。
周秀芳代表对此深有体会,“校内周一到周五蛮好的,是良性的发展,但是晚上,特别是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家长会疯狂地做加法。”互相攀比、升学压力等等方面的原因让孩子们被迫加入了课外补习大军。
周秀芳代表表示,学校做减法是为了搞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活动,是良性的发展,但是家长却站在了学校的对立面,这两者间的矛盾究竟该如何解决?“孩子累,家长累,各种补习轰轰烈烈。”政府怎样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家长之间盲目攀比的火候能够降一点,再降一点?
如果说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主要来自课外辅导,那么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的负担则主要来自于一轮又一轮的考试。据陈军代表介绍,新高考方案出台后,一个高中生三年下来要经历的大考有20次,也就是一年大约平均7次,从一学年来看就是一个月1次,其中包括市里的统一学业水平考试;区里的统测;与高考相关的等级考试;此外还有高考前的两次英语考试和最后的高考。陈军代表说考试增加的不单单是学生的负担,还有学校围绕考试而固化的课程安排,“课程安排基本都是用来应对考试的。选修类的,带有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有些高中几乎就没有了,这个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此外,学校围绕学生成长的教育性内容也在弱化。“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当中,情感发展这块很淡化,人际交往方面、师生对话方面很少,都是围绕考试,这是我最担心的事情。”为此陈军代表建议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考試项目,减轻高中生的负担。
如何让学生的负担真正减下来?实现教育让每个孩子能真正做自己的目标?周秀芳代表提到拥有世界上最好教育的芬兰,“他们是静待花开的教育生态。职业教育和高中学校的择校各50%,学生选择高考的方向是源于对自己的分析,他不觉得选择职业高中是低人一等的。”周秀芳代表同时表示要学习芬兰的经验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还需要在立足中国和芬兰不同国情的基础上,从源头开始调整,思考如何校正?如何跟义务教育挂钩?
家庭:家长更专业才能1+1大于2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周秀芳代表提到,如今,当孩子身上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家长并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问题最后被带到了学校,最终由老师帮助解决。“有一些问题是不应该发生的,这里面就牵扯到家庭教育的专业性问题。”家庭教育是否专业,这对孩子是否能够良性发展至关重要,“有一些家长每个双休日,每个假期孩子暴露的问题都可以及时地去应对,敏感地捕捉,有针对性的抱着好的情怀去干预,这样孩子就越来越好。可是还有一些家长就不明白需要自己去介入,或者是他的介入和干预是错误的,甚至是愚蠢的。”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人说做父母也需要一张“从业资格证”。如何让家长更加专业,能够胜任教育的职责?周秀芳代表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做一些科学、积极地引导。她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已经开始尝试,“我们学校进入六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开家长会,我们会发一本书《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让家长知道1+1怎样才大于2。学校是1,家长是更重要的1,孩子每天在学校,问题肯定暴露在学校,但是根源在无数的家庭,对此我们是鞭长莫及的。这里面政府怎么样做一些引导和建设,让更多的家庭做正面的事,而不做负面的事,让我们孩子的成长减少一些痛苦和纠结,让他们的灵魂享受到更多一点美好和愉悦。”
陈军代表也提出家庭跟学校之间如何密切协调,共同关注孩子成长的问题,“学校有学校的理念,有学校的做法,家长有家长的需求,家长的需求也是各种各样的,这个之间怎么样形成有效的对接和沟通。”
社会:社会力量办学教育性弱,对学校教育冲击大
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是指各种社会力量以捐赠、出资、投资、合作等方式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法律法规允许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和鼓励下,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为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们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会力量办学的发展,在教育方面一些新的问题正随之出现,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陈军代表认为社会力量办学正日益多元化,当前社会力量办学已经对公办学校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包括人才、教学方式、价值观等的冲击,他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对这个问题能够予以关注。“因为社会力量办学和我们政府主导下的公办教育的办学是不一样的,是有错位的。它的目标是非常单一的,就是输送进好的大学,输送到国外读书。它的办学机制也是非常直接的,是交換机制,就是教育收费和教育服务对等的机制,所以它的教育性比公办学校弱。但是它对人才的吸纳力量特别强大,好学校的优秀教师,特别是在考试升学方面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被他们挖去。”
上海市人大代表,嘉定区第一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许海峰则注意到社会力量办学中一个新的方向——网课。网课由于方便、舒适,可跨地区选择优秀老师等优势正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青睐。让许海峰代表担心的是,网课不能提供教育性的内容,但是却可能给学校教育带来冲击。“今年高三,有几个学生请长假,想听网课,一对一听课。如果是为了考试去的,我们作为学校应该是支持的,因为在学校里上课跟不上,如果一对一的话可能会考上大学。但是如果更多的学生这样做的话,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的观念在学校里面怎么实施呢?教育性的东西他们是不会有的。我们也观察到有一些电商巨头像阿里巴巴也正在购买大量的网课,如果未来他再采取人工智能的话,到那个时候对我们学校的教育不能说冲击,但肯定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