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做靓内陆开放高地
2018-04-18谭诗赏杨继朋
谭诗赏 杨继朋
翻开《昨夜西风——重庆开埠影像志》一书,重庆开埠的历史展现在我们眼前。
1891年3月1日,重庆海关成立,重庆正式开埠。
即便开埠时间较早,但这座深居内陆的城市离世界依然遥远。
比较直观的是,在地图上以重庆为圆心,向东画一道弧线,距离海岸线的实际半径距离约为2000公里。
以前,人们认为只有海洋才是开放之梦起航的地方。“得海洋者得天下”是全球贸易的主旋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借此优势迅速崛起,而内陆地区却因先天区位劣势而沦为对外开放的“末梢”。
这主要是因为,地处内陆腹地的城市虽然在劳动力、原材料等方面上占据成本优势,但对于远程贸易而言,高昂的物流費用会冲抵掉这些成本优势。细算下来,其综合成本远高于东部沿海地区。
所以,这2000公里的距离,犹如一道巨大的鸿沟,阻挡了重庆对外开放和发展的步伐。
志坚者,不以山海为远。内陆是中国开放的薄弱环节,但也是开放潜力最大的地区。
辗转百余年,历经艰辛磨难,重庆的开放发展迎来了梦想之光。这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两地”定位和“四个扎实”要求。
近年来,重庆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充分发挥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特殊区位优势,汇聚全球要素资源,融入全球开放大格局,从深居内陆腹地的开放“末梢”跃升为内陆开放高地:两江新区开放龙头辐射带动效应明显,重庆自贸试验区瞄准陆上贸易目标释放开放红利,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向纵深推进,中欧班列(重庆)、“渝黔桂新”铁海联运和国际航空枢纽等拓展全方位开放大通道,国家检验检疫综合改革试验区启动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实现全天候通关通检……
重庆对外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开放不是一种基于地理区位的概念和产物,而是一种基于理念创新的制度安排。
不久前,市委书记陈敏尔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两点”“两地”要求是总书记在全国的大局当中,特别是在西部内陆开发开放的大局、“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局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大局当中给我们的定位,给我们的目标,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个体系当中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就是要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一个就是要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如今,重庆已初步形成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大产业、大环境的开放体系,但与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还有较大差距,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仍需不断探索。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改革的最好方式,就是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不断在改革开放上有新作为,将改革进行到底,让创新遍地开花结果。如此,我们才不会辜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不会辜负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期待。为此,重庆党刊全媒体(CQDK)精心推出本组报道,以期全市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对“两点”“两地”定位的认识,大力实施“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努力开创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