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中高等院校对口贯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2018-04-18赵振铎李春勤孔祥新
赵振铎 李春勤 孔祥新
【摘要】通过调研山东省内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及其它专业分段衔接培养试点,分析山东省电气行业、企业的岗位任务和能力需求,结合电气行业以及企业相关国家标准,对比中职学校和应用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机制,结合相关理论研究,重新阐释电气工程技术型人才的能力结构,确定“3+4”分段式电气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厘定“3+4”中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与机制。
【关键词】对口贯通 人才共育 分段培养 校企共建 高素质技能
人才伴随市场竞争和社会、区域经济的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产业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培养与职业岗位对技术、能力和素质需求相适应的工程技术复合型人才不仅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中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成为影响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变革的关键要素,从而对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中职教育和以培养学术和工程型人才的应用本科教育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制定和优化旨在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实现优势互补的对口贯通、分段衔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自然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一個亟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此外,在教育信息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程度重要标志的背景下,在云平台、通讯网络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始应用并已展现巨大潜在价值的基础上,如何利用它们整合应用本科高校的工程优势、中高职院校的技术技能优势和企业的行业资源优势,构建校企一体化的系统、规范、行业化的教育资源生态体系,建立校企间无缝衔接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机制,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职业性、专家型终身学习理念,更成为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应用创新的热点议题。
一、当前“3+4”中职-本科分段式人才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的衔接。中职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十分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目的的教学计划,十分重视针对岗位的专业技能训练,理论知识学习相对薄弱,其中基础通识课学习弱化更为明显。本科教育则重视学习、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性技能培养不足,没能实现人才层次的提高,造成中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延续性。
2.课程结构的衔接。“3+4”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通过调研发现,中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学时占的比例很高。而本科类院校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课程结构衔接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理论课程部分重复,专业技能(实习)课程倒挂,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对应关系不紧密等。
3.课程内容的衔接。由于中职学校强调的是职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相对淡化,有的学校文化课程学时相对较少。中职学校的学生经过中考的分选,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如果在中职阶段不重视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进入本科阶段,首先会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产生困难。进而,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造成障碍,限制了对专业实践知识、技能的理解,形成“知道建构塌方”的典型现象。同时,由于缺乏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影响了专业新知识自学能力的提升,最终影响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
4.教学模式的衔接。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不同于本科教育的知识性、学术性的培养定式。如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计划、综合性实用性强的教材、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双师型”的师资标准、“双证书或多证书”的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实习教学的强化等,与本科教育模式的共性特点较少,模式的衔接很容易出现故障。
二、“3+4”中职-本科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针对当前试点中职-本科分段衔接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如何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建立一种系统、规范、有效的“3+4”中职-本科自适应人才衔接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未来十年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着力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支撑,成为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加强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类型多样化、全面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可以说,高等工程人才培养难在实践教学,特色在实践教学,成败在实践教学。当前,我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着许多共性的问题: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实践教学现状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不高;实践教学模式与工程实践脱节;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上以知识教育为主,能力培养为辅,不能适应与满足新工业革命和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建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为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是“3+4”中职-本科分段式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基于电气工程技术型人才能力结构的界定,创建了“学岗直通、校企一体、产学研结合、体系衔接”的电气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以产学研为平台,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弹性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与教材建设。在基于岗位能力构建课程集合的基础上,参照电气行业规范、职业资格技能标准、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和知识点,从而建立了动态自适应的中职-本科分段培养开放课程衔接体系,提高课程设置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三、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联合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种模式的实施也是对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在人力资源、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因此,高校必须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之路,邀请企业、科研院所深入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其由人才的使用方转变成人才的培养方,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和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学生可以提高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企业则是有目的地培养、选择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减少培养成本,同时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为高等工程教育进一步改革提供动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本文拟在综合应用调查研究、理论分析和实践验证等方法的基础上,确定“3+4”分段式培养规格和专业定位,重新阐释电气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厘定“3+4”中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与机制,探索构建一种系统、规范、可操作的“3+4”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种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的可扩展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立一体化的过程管理和协同创新机制,最终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学生零距离上岗、能够满足专家型学习和终身教育需求的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高纪文,陈梅.电气自动化中高贯通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的思考与实践——以上海电机学院、上海海大职校为例[J].商情,2017,(25).
[2]秦红.中高职贯通学生学习动机现状调查与分析.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