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文化软实力研究缺少图书馆人的影子
——以广州十三行的文化资源整理研究为例

2018-04-18汤罡辉中山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8年3期
关键词:广州大学广州博物馆

汤罡辉(中山大学图书馆)

1 前言

十三行研究是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研究方向。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评价十三行已关系到对岭南文化、中国近代史进程、中外文化商贸关系的梳理,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沿海重点布局了15个港口城市。作为具有深厚的通商口岸历史沉淀的广州港口,深入了解其过去的对外贸易历史,有利于树立区域文化自信,提升城市发展走向世界的软实力。早在2009年,在广东省和广州市的支持下,广州大学组建成立了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开展相关研究。但一直以来,关于十三行研究的地方文化资源研究中都缺乏图书馆人的影子。

2 举例说明缺乏图书馆人的影子

2.1 十三行文献整理研究缺乏图书馆人的影子

2013年9月,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州大学、中共广州荔湾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广州市地方志学会、广州市档案学会、广州市十三行文化促进会承办的《广州十三行文献研究暨博物馆建设》在广州国家档案馆举行。这次会议有80多位专家及代表出席,会议提交了50余篇论文。其中有一部分是十三行文献研究的论文。

从这次讨论会的文献研究作者背景来看,基本是来自档案馆、地方志办公室、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及大学历史学的学者,其中也有行商后代。唯独没有图书馆从业者的影子(见下表)。

2.2 十三行文化资源展示缺乏图书馆的影子

目前,广州的十三行研究中心已经与广州市荔湾区档案馆共同建立了广州十三行档案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以整合国内外广州十三行档案资料、书籍、图片和实物,以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虽然该中心的网站已经被广州大学图书馆罗列为二级网站,但是简介里却如此说明:广州十三行档案文献及研究中心是由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与广州市荔湾区国家档案馆合作建立的公益性文化推广组织,似乎跟图书馆无关。据访谈了解,才得知关于十三行的文献,广州大学图书馆及十三行研究基地都在同步收藏,馆藏地点设置在图书馆。而且从2011年起,广州大学图书馆就开始与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合作,共建资料中心,图书馆负责搜集和收藏相关文献资源。除了图书馆网站的导航,让人误以为广州十三行档案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完全跟图书馆无关外(易误解为单纯的链接导航),广州大学图书馆的网站也没有公开说明其关于十三行地方文献研究的馆藏发展规划,收集十三行研究文献是否为图书馆的一项特色收藏。

表 十三行文献研究的论文简介

3 缺乏图书馆人影子的原因

3.1 地方文化软实力研究属于综合性研究

以十三行为例,作为中西交往的商贸桥梁,若只是泛泛地讲述其贸易之繁荣、财富积累之可观,忽视其扮演的历史角色及发挥的作用,就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学术进步要求。鸦片战争前,十三行是中国融入国际贸易的一个端口,是连接东方与西方的历史文化纽带。因此,研究起来,就显得复杂,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领域,甚至广东英语、广东方言都需加以考虑。而且,当时的贸易是面向全世界的,多国家、多语种、跨学科的介入是必然的要求。

从图书馆学的专业刊物来看,图书馆学专业已逐渐远离史学方向的地方文献研究,地方文献的史料研究成果更多地出现在地方史志刊物及城市发展刊物上。

从具体研究来看,文化软实力发展其实就是为了树立一种可亲近的、可被理解、接纳的形象。如日本是二战的侵略国,但是,走遍全世界的动画片《哆啦A梦》,却让他人容易忘却日本的负面国际形象。而我国虽然具有漫长的发展历史,但是国外很多人对我们的印象还停留在旧时代里。[11]可见,十三行商人的正面形象挖掘、展示,需要综合的发现、挖掘,才能抛除偏见。而且,传承历史文化,倡导软实力开发,就该展示最有文明影响的那段历史。当我们力争塑造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时,应该带着责任感去实现多学科、多手段并进的综合发现及研究,才能充分展示文化软实力。

从未来发展的视角看,《马丘比丘宣章》指出:“保护、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址和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以保证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发挥其生命力”。“十三行”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也具有人文地理学特点。19世纪西方商人喜欢在广州购物,认为这里是购物天堂,一些旅游感受还进入了历史著作当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历史街区复兴意义有新的认识后,有关十三行的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或十三行历史街区的规划建设,会让十三行的研究具备更多的角度,如研究十三行旅游特性的美学特征、稀缺特征。诸如这些延绵不断的研究视角,可让地方文化软实力研究呈现百花争艳的姿态。

3.2 跨界的地方文献整理研究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

文献整理工作中,图书馆人与具体研究者的理解及努力方向是有差别的。专门研究者在资料搜集整理的范围会更大、更深入。如梁嘉彬在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任职期间,于1937年出版了《广东十三行考》的学术巨著(时年,梁先生才27岁),梁先生赴台湾后,又对《广东十三行考》补充了20万字,还继续撰写与十三行有关的稿件(尚未出版),这类非正式出版文献也是搜罗对象。为了加强文字资料与实地访谈的互相印证,专门研究者还会搜集口述资料,如从行商后代那里采访遗事;为了寻找遗迹,保护遗址,专门研究者还会与博物馆合作;为了查找查全有关十三行的档案资料,还会与档案馆合作,如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及广东省档案馆合作。这些细微的搜集工作,一般而言,超越了图书馆人现有的工作职责范围。

虽然,有人提到广州大学图书馆不仅承担着收集中文资料的责任,还要加大力度收集外文资料,如利用图书馆的优势,从香港大学图书馆、澳门图书馆、澳门博物馆和澳门档案馆等机构,收集外文资料还可以协助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基地做好文献的翻译工作。[12]但据目前的现状来看,图书馆人还是习惯于搜集已经出版的典籍文献。具有交叉性的收藏对象,如与十三行有关的族谱、文集、笔记、书画、契约、私人信件、诗歌等,如果图书馆没有将其列为专门收藏,就会有所缺失。

3.3 地方软文化研究所需的资源类型复杂

十三行的研究是一项具有历史文化遗产意义的研究,要依托各种文化资源来承托和深化其研究内容。研究过程中,需要争取广东省、广州市的宣传部门、社科联部门等政府机构来支持多层次、多样式的学术专著出版,并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还要召开国内及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会议来扩大影响力,提升研究水平。从文化资源的需求类型看,不仅需要正式出版的文献,还需要其他各种文化资源载体。因此,研究者会意识到不能局限于借助图书馆。

从城市软实力的研究来看,档案馆、博物馆也能给予很多支持空间。如,2014年5月,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和《城市观察》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博物馆与城市发展”学术圆桌会在广州举行,参会人员包括美国代表团的博物馆界学者、中美贸易后裔、清代广州十三行行商后人、广州市文博专家。博物馆的专家学者们讨论城市博物馆的建设与经营理念,讨论中美贸易交流的文物收藏,都可推动博物馆与城市发展方面的深入研讨。2016年9月30日,历经3年筹备,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在昔日十三行原址正式开馆。展出1,500多件欧美各国收藏的清代十三行时期的珍贵文物。收藏品见证了清代广州的繁荣和活力以及市井百姓的生活风貌,为深入研究十三行历史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依据。博物馆界的专家希望通过博物馆的阵地,促进中外知名博物馆间的学习和交流,为中外专家学者特别是对十三行粤商文化、海洋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喜爱关注的社会各界人士,搭建一个交流与研究的平台。专题博物馆的建设者们,也在系统地整理文物藏品资料,还拟定期组织召开十三行文化国际学术交流会,不断整理和完善十三行时期文献资料,促使广州十三行文化真正成为广州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13]

十三行行商制度运作期间,还保存有具有原始凭证的档案文献。明清两代的中央级国家档案有当时十三行从事商贸活动的大量原始记录。这些历史档案的挖掘开发,离不开当代档案工作者的发掘整理。对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英军掠夺的档案资料,还需要我国的档案工作者开展档案缩微胶卷的国际交换工作。十三行是中外贸易的中心,17-18世纪,英国、荷兰、法国、丹麦、奥地利、西班牙、瑞典7个国家都开办有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十三行设立有商馆,国家留存的档案文献,就有大量涉及十三行的原始记录文件。美国国会图书馆还收藏有19世纪美国商人在广州建立代理商的图书及手稿。这些档案资料都是十三行的历史见证品,既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也是后人了解、研究十三行的重要资料依据。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开展区域文化研究,研究者需要在多个文化收藏机构收集线索,图书馆是最可信赖的机构。

4 缺乏图书馆人影子的启示

4.1 图书馆应伸缩地理空间来搜集区域文献

地方特色文献收藏范围的界定存有争议。乔好勤教授曾发文指出地方人士的著述取舍问题一直存在分歧,他认为可遵循出生原则和户籍原则来界定“地方人士”。[14]在笔者看来,要深入研究一个区域的软文化,其地方文献来源不仅仅是地方人士的著述,指向的地理空间界定也需有伸缩性。例如,十三行,可以说是广州的十三行,也可以说是广东的十三行,甚至是中国的十三行。如站在全国范围来看,搜集的资料可能会触及到清政府中央机关所藏的历史档案资料,因为十三行是中国与西方交流的枢纽,能体现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后的现代化进程,可反映出中国从大陆走向海洋的发展节点,这又可变成是全国性的文化遗产了。

从我国的行政区域来看,实际上也是有变化的。但更为重要的问题是,社会发展也不是按行政区域来分割发展的。美国学者G.William Skinner(1925-2008)曾写过《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书中研究地方史时,就不局限于行政区域空间。而是按照自然经济区域进行研究。[15]如果一提到广州十三行,就认为是广州这个城市的地方问题,文献来源上是一些本地著述,那么就限制了其内涵及外延。如果伸缩性地理解“区域”,那么就可走出地域学派,进行全方位地文献搜集工作。图书馆收藏本地的十三行研究资料时,视野也要更加开阔。

4.2 文化服务机构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

由于我国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分属不同机构,即使都收藏有同一类型的地方历史文献,都带有文化遗产保护使命,但是整合在一起开展数字化融合服务的实践非常稀少。国外同行的一体化运作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如,2004年加拿大将原来各自独立的国家档案馆、国家图书馆合并,启动“加拿大虚拟图书馆与档案馆行动计划”,新机构整合了原有馆藏、功能以及服务,更加有效地保存了数字文化遗产、构建了国家记忆。2008年运行的欧洲数字图书馆(www.europeana.eu),集成了欧洲艺术馆、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中数以百万计的著作与手稿、照片与油画、影像、日记、地图以及音乐等数字记录,成为人们探寻欧洲文化的重要门户。同时,我们也要了解国外一体化运作不够成功的“失败”案例。如,世界数字图书馆项目,只有6个档案部门参与,档案机构只占6.3%;英国聚宝盆(Cornucopia)项目中,只有44个档案部门参与,档案机构只占1.9%。在充分借鉴成功与失败的过往案例经验基础上,“广州十三行档案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应该迈出更大的一步,让研究中心的网站演变为综合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三馆合一的新型网站。而且要走向国际,为各界学者提供更多的、可免费在线查阅的资料内容。

4.3 图书馆应继续深化地方文献的整理与开发

一位美国历史学者和一位香港艺术史家,结合各自专长,比对洋商进出十三行的记录,与商馆前国旗变化等细节,抽丝剥茧做出论断,认为外销画的制作具有时效性与真实性。如,到广州的番禺定制画作时,要求画如所见,中国画工们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认真地将当时的场景描绘下来。因为画工的努力,以外销画来解读十三行建筑与空间成为可能。[16]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侦查”线索案例。

图书馆人应为文献整理开发提供更多的资源,引出新的研究思路。另外,图书馆还需要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检索指导。十三行主要体现在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往来,而经济贸易活动总是跟政治、经济、文化有密切关联。在文献资源的搜集上,首先,要深入掌握当时的语言用语习惯,提高检索准确率。如,在贸易过程中,广东方言与葡萄牙语融合在一起,会形成中国通事与外商之间的特殊专用语“广东葡语”,广东方言与英语词汇融合在一起时,又构成了“广东英语”,外商称呼为Pidgin English。外商对中国贸易习惯使用Old China Trade或者是Canton Trade。有些广州的地名受外国商人的口音影响发生了演变。如黄埔港原名就是凤浦,结合凤浦的英式发音,考证出黄埔古港就是广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这些历史变迁的过程,需要图书馆人跟进研究的新成果,以把握更为恰当的检索关键词。其次,搜集时代重要人物的资料时,要中外兼顾。在广州十三行的运作期间,外国传教士来华开展文化交流。那些佼佼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及表述在研究中会更有说服力。另外,一些西方商人一边开创中西贸易,一边进行汉学研究,激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浪潮。他们的著述也具有重要的收藏价值。再次,国外收藏机构使用的关键词也要熟悉。如,西方商业集团16-19世纪在广东开展贸易活动时,会采用“Chinese Export Art”、“Chinese Export Design”,来专指中国商人运抵北美及欧洲的商品。在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及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Salem,Massachusetts) 等机构,选用这些特定的关键词,可获得丰富的资源。最后,图书馆人参与文献整理研究会议时,图书馆的领导层要给予支持、肯定。

5 结语

地方文献整理,弘扬地方文化,是图书馆的传统业务。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地开展文献整理研究工作。从《广州大典》的地方文献整理效果来看,有图书馆人的介入,效果会更好。[17]

[参考文献]

[1]我办业务骨干踊跃参与十三行专题研讨[EB/OL].[2014-11-04].http://www.gzsdfz.org.cn/sjwapdfzzc/sjwapszdt/201411/t20141104_10742.html.

[2]广州市荔湾区档案局馆长林伟森[EB/OL].[2015-11-13].http://gddazx.southcn.com/a/2015-11/13/content_136883478.htm.

[3]利用好中西文献夯实十三行研究基础[EB/OL].[2013-09-24].https://www.sinoss.net/2013/0924/47840.html.

[4]刘正刚.由全面考证到个案分析——广州学者研究十三行之回顾 [EB/OL].[2012-05-08].http://gzgfwh.gzhu.edu.cn/info/1065/1492.htm.

[5]粤海关:海丝路旧航标扬起新钟声 [EB/OL].[2014-06-05].http://news.163.com/14/0605/10/9TVII4B200014JB5.html.

[6]粤海关博物馆,“志愿”为您服务[EB/OL].[2017-03-04].http://sanwen.net/a/eeccdqo.html.

[7]伍凌立:伍家主流是做正事的[EB/OL].[2012-12-25].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12/25/20486816_0.shtml.

[8] 坚忍与守望 [EB/OL].[2017-04-29].http://item.jd.com/11497914.html

[9]清代前期广州十三行参与粤海关管理之演变[EB/OL].[2013-09-29].http://blog.ifeng.com/article/30571975.html.

[10]沿江路将建5公里博物馆带[EB/OL].[2013-09-24].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 13-09-24/content_10178778.html.

[11]刘季冬.一个外国人眼中的岭南商业文化精神——以美国人亨特记述的《广州番鬼录》与《旧中国杂记》为例[J].岭南文史,2014(1):56-61.

[12]孟齐霞.地方文献资源服务广州十三行研究基地建设分析研究——以广州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48):141-142.

[13]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正式开馆[EB/OL].[2016-09-30].http://news.ycwb.com/2016-09/30/content_23164275.htm

[14]乔好勤.“地方人士著述”是否地方文献[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6):98-102.

[15]曹树基.清代北方城市人口研究——兼与施坚雅商榷 [EB/OL].[2010-03-16].http://www.wangchao.net.cn/junshi/detail_129896.html.

[16] 陈煜.广州十三行 [EB/OL].[2017-05-06].http://www.zaobao.com/news/fukan/mini-columns/story20170506-756953.

[17]《广州大典》系列:程焕文[EB/OL].[2017-03-15].https://v.qq.com/x/page/a03214e1idb.html?ref_vid=c03034o52y2.

猜你喜欢

广州大学广州博物馆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潘卓彤作品
史云昊作品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博物馆
谢雪甜作品
露天博物馆
中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