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讲述真实版“红海行动”
2018-04-17
我们商务室一二层之间的窗户曾被子弹打穿,弹头穿过防护钢板的缝隙,打到了室内。这是最危险的一次。3月29日撤离前,我们在领事馆就捡了一堆子弹头、弹片。听到子弹、弹片打到附近建筑、防护钢板的砰砰声,是再正常不过了。
今年的贺岁档,《红海行动》以黑马逆袭的身份赚足了口碑和票房,其故事蓝本——2015年也门亚丁撤侨行动同样被聚焦。
一份亲历撤侨事件的中国领事回忆录被揭开。时任中国驻亚丁总领事馆代理党委书记的马冀忠,3年前曾负责组织在亚丁侨民的撤离,并随临沂舰最后一批撤出亚丁。
日前,媒体对马冀忠进行了专访,揭开了三年前不为人知的撤侨细节。
把床垫搬到卫生间睡觉
马冀忠回忆说,当时外交部的计划是3月30日两个港口同时撤,但是亚丁这边的情况已经不容再等了,我们在请示了外交部之后,临时决定提前一天撤。
我们商务室一二层之间的窗户曾被子弹打穿,弹头穿过防护钢板的缝隙,打到了室内。这是最危险的一次。还有一次,我正和国内通话,被一声很大的爆炸声吓到,手机甩出去,把国内的领导吓坏了,那边听到爆炸声但不知道啥情况。
29日撤离前,我们在领事馆就捡了一堆子弹头、弹片。听到子弹、弹片打到附近建筑、防护钢板的砰砰声,是再正常不过了。我的卧室是临街的并且有一扇窗户,我和夫人当时把床垫搬到了卫生间睡觉。
临沂舰两次停靠亚丁港,一次是3月29日,一次是4月2日。29号第一批撤完后并没决定要撤馆,当时安排是由我和商务部派驻的经商室胡领事留守。过了两天,情况越来越严重,没办法再留了,决定撤馆,我们两个人也要撤离。同时,我们也接到了一项任务,就是组织200多外国侨民撤离。
连夜销毁材料用坏三台碎纸机
因为要撤馆,我需要连夜销毁相关材料。我记得当时用坏了三台碎纸机,销毁速度还是不行,我就跑到院子里浇上汽油烧。虽然外面一直在打,不分白天黑夜,可我们作为组织者,不管如何,也不能再拖延时间了。
3月29日时候比较从容,当时局面相对稳定,我们和当地安全局沟通,有武装保护。到了4月2日,完全乱了套了,根本没人管我们,港口港务局都被打得乱七八糟。撤离车上只有3个人,我和经商室的胡领事,以及一位当地的司机。当时,我们准备往主路转弯,路口停着一辆坦克,炮口正对着我们的车,把我们吓坏了。
政府军、胡塞武装双方对中国态度都比较友好。当时我们在也门首都的使馆转移,所在地已经是胡塞武装实际控制了,如果没有胡塞武装的同意,我们肯定是无法转移的。
不过,即便有领事公约等规章保证外交人员不受战火威胁,但交战状态下,武装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外国人在当地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的威胁还是非常大的。就拿我们遇到的坦克来说,如果他认为我们的车造成威胁,可能会给我们一炮。领事馆的车是防弹车,但只是防子弹,不可能防炮弹的。
撤离上舰时曾有坦克向港口集结
3月29日的时候,当地政府已经没人办公,但还能联系到人,我们起草了两份照会:一个是入港,一个是撤侨,要求司机送到了官员家里。到4月2日,情况更加恶劣,我们已经找不到负责人,好在私交不错,联系到副省长,他派司机来我们这里把照会拿过去。
这份照会的批准,还有一个小插曲。最后批准的是当地省长,他主动给我打电话,说可以批准我们的军舰靠港撤侨,但要求带上他的一名女性亲属。后来经过请示,我们同意了他的要求。
按照惯例,撤侨是不允许带离当地本国人的,这也算是互相帮助吧。4月2日撤离的那一批,她是唯一一个也门人。
电影《红海行动》里,靠港撤侨的军舰是一级战备状态,所有火器都处于战斗状态。这里有一个很惊险的细节。当时他们舰上雷达是全开的,可以看到有威胁的目标,4月2日撤离时雷达显示有坦克向港口集结。
这件事发生在撤侨撤到一半的时候,当时,有榴弹打到离军舰只有几十米远的龙门吊车上,气氛十分紧张。军舰指挥长姜国平少将下令,拉起警报加快撤侨速度,尽快撤离。我们最后都像奔命一样地跑上军舰,上舰后立刻启动撤离,好在有惊无险。
蛟龙突击队是第一批冲下来的人员
两次撤侨都是临沂舰负责。我们看到军舰靠岸后,先放下旋梯,这些蛟龙突击队的小伙子是第一批冲下来的人员,哗哗哗冲下来,控制了一片区域、设置了一个安全区,封锁起来。当时确实非常震撼,等所有人员上舰后,他们也是最后一批才上舰。他们给我的感觉是很精干,很有安全感。
其实,当时我们照会里还提到,想直升机升空做巡航警戒,但是没得到同意,只能由陆战队在港口地面警戒。
上舰后,我们的指战员非常贴心、温暖,知道侨民和工作人员很疲惫,上舰后把自己的床位讓出来,供我们和外国侨民休息,官兵们是躺在过道里休息的。临沂舰标配搭载也就200多人,我们上去200多人,肯定吃住都不够,官兵们都让给我们了。吃喝和官兵日常吃喝是一样的,就在他们的食堂吃自助餐,吃得很好,都是现做的饭菜。
(《北京青年报》2018.3.8 李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