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智慧,架构新时代的沟通桥梁
2018-04-17朱传弟
朱传弟
摘 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况第一时间帮助学生成长,“心灵周记”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很多,通过定义“心灵周记”,探究“心灵周记”被运用的原因,概括“心灵周记”的优点,分析“心灵周记”在使用时必须注意的问题,思考“心灵周记”的未来,将思想教育的落脚点放在让学生学会成长上。
关键词:心灵周记;班级管理;思考
冯骥才说:“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给学生一个出口,让信赖创造价值。语文学科写作练笔内容的“日记”“周记”正在跟班级管理结合起来,在现代的教育中作为了解学生心灵状况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正在被运用到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中。周记就可以成为学生和班主任沟通的平台,让学生借周记倾吐青春的烦恼、化解生活的矛盾、调整波动的情绪、反馈学情和班情。[1]巧借周记可以开启师生、可以开通班级管理的绿色通道、可以开展班级论坛。[2]周记成为一个窗口,发现学生背后的故事,充分认识学生“情”和“思”的集合体。然而当我们相信“心灵周记”的意义,教师有权利这样侵犯学生的隐私吗?学生养成了说谎话的习惯,诱发了告密者的行窃,并培养出“狡猾的孩子”[3]而背离教育的初衷。这都要求教师谨慎使用“心灵周记”。
一、制定“心灵周记”写作的习惯性与保密性
运用写作对生活进行记录和反思是一种很重要的成长途径。“心灵周记”写作的习惯性就是学生写作的习惯性,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可以以时间写作,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对一段时间里面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性的写作,随便写,自由写,必须写。写是一种行为,养成写的习惯。在规定的时间段写作,上交集中保管,除了学生本人谁也没有权利看。
师生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青少年注重自己内心的私密,不许窥探。教师不能未经学生的许可翻看学生的“心灵周记”,久而久之,学生才会信赖“心灵周记”,将自己想思考的内容解剖出来。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己克服苦难的能力,当学生将习惯性的书写变成生活的反思,就会观察生活也会观察自己。这就是保密的必要。教师可以要求需要帮助的学生,上交“心灵周记”的时候进行暗示,这样教师才获得阅读的权利。
二、规划“心灵周记”写作的开放性与系统性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生命个体,来自于不同的成长环境,關注不同的东西,也有不同的困扰和天赋,“心灵周记”的写作从个体内容来说是具有开放性的,事无巨细,任其自由发挥。
青春期的心理具有的不平衡性、动荡性、闭锁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性、社会性等一系列的特征让青春期的学生更多地表现出难以把握和难以确定,这都给教师帮助学生成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果只让其发泄不作引导就会产生混乱,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青少年正是形成认识的关键时期,要确立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看法,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叶圣陶说:“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灵周记”,教师要给予学生经验和知识的参考,帮助其分析自己的日常发现。这就是“心灵周记”的系统性,也就是在开放思考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每一次探索内心的时候思考一些话题,比如“我的青春”“我的祖国”“我的父亲母亲”“我的友谊”“我的幸福”“我的痛苦”“我的梦想”“我的价值观”“我的自传”,同时将所有的话题反转变成“她的或他的”,在学生思考过以后,教师可以给出参考性的引导,让学生知道写作既是写出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也是表达我们如何看待生活和别人,将反思指导贯穿,是为了实现一切的帮助都是为了不帮。
三、处理“心灵周记”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做好旁观者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仍然扮演着参与者的角色,这个参与者不是绝对平等地出现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这就是处理“心灵周记”的主动性,执行这样的心灵疏导需要教师主动制定策略,主动落实执行力,动态地关注学生的情况,在系统性的同时更适应变化着的学生成长情况。
旁观者是每一个人的必然的姿态,每一个人的周围都是视听的范围,我们感受着一切。教师一定要处理自己的角色位置,学生不提出请求帮助指令的时候,教师要保证自己的被动性,做好生活的旁观者。当一个学生的请求涉及其他学生的时候,也要严格管控自己的被动性,做好旁观者。这都是为了给学生成长和认识留下足够的空间。
运用“心灵周记”,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改革的助力者,帮助学生学会生活,成为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吸取生活的养分、自在成长、能帮助自己成长的人,这样就能在思想进步上实现帮助的目标是为了不帮,最后我们的学生能独立地经受生活的风雨,长成大树,让学生真正成为以“会学”为手段的未知世界的探索者。这才是教育的爱与智慧,才能架构新时代的沟通桥梁。
参考文献:
[1]耿娟琴.周记:学生和班主任心灵沟通的平台[J].教学与管理,2013(9):1,28.
[2]左常德.周记:别样的班级博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6):12,84.
[3]高德胜.论批改日记的道德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2008(6):4.
?誗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