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结课
2018-04-17张其兰张玉玲
张其兰 张玉玲
摘 要:语文教学如同写作,要重视课文的导入,也要讲究课堂的结尾艺术。结课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要做到水到渠成、首尾呼应、言简意赅、令人回味、学以致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结课
语文教学如同写作,要重视课文的导入,也要讲究结尾的艺术,不能只停留在总结课文内容的层面上。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响亮,如爆竹炸开,使人为之一震;而结尾要有韵味,如巨钟撞响,使人觉得余音绕梁,回味无穷。因此认真思考如何结束一堂课是必要的。
一、归纳性
结课时教师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深化理解,进而巩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认识。比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中,三个自然段(总分结构)具体写了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且每段的语言结构都相似。结尾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课文的结构安排(先写杨梅果形状的可爱,再写杨梅果颜色的可爱,最后写杨梅果味道的可爱)和语言特点(注意通过亲身感受写出杨梅果的特点和自己对它的喜爱)加以总结,使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会主动去关注类似写法,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二、激励性
教师的结课语言充满激情,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情思之弦,激发他们的美好情感,收到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如诗歌《黄河颂》结课时,教师在雄浑激昂的《黄河大合唱》歌曲中,声情并茂地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养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我们要继承黄河伟大而坚强的精神,坚信不管是雪灾,还是地震,任何困难都压不垮伟大的中国人民。让我们携起手来,共筑中国梦!
三、趣味性
一堂课有时因内容较平淡或容量大、节奏快等原因,课将结束时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较低落。这时如果采用游戏、表演等轻松活泼的形式来结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老山羊请客》《小公鸡和小鸭子》《丑小鸭》等这类课文时,这一环节让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以表演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高涨了起来,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在愉悦的氛围中巩固了新知、培养了能力。
四、灵活性
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结尾时必须安排语言巩固练习,但用复述、练习等单调的方式来完成,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如教学《静夜思》这首古诗时,最后环节将需要识记的生字编入儿歌,体现了结课方式的灵活多样,“读写结合”更是扎实有效。
qīng chén,
校yuán里真měi。
yáng guāng( )zhào在草地上,
小草wàng( )着tài yáng妈妈,
mī着圆圆的yǎn jīng,
jǔ( )着小手chàng qǐ了gē。
yè( )wǎn,
校yuán里zhēn安jìng( )。
月guāng( )sǎ在草地上,
小草dī( )下头,
pī着shā shì de白shuāng( ),
在大地妈妈的大chuáng( )上睡着了。
五、开放性
结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出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表达能力,提升个性品质。例如教《丑小鸭》,结课时在幻灯片上打出:学习了这篇童话故事,你知道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再如:我懂得了……我學会了……使我吃惊的是……我发现……我认识到……我体会到……
六、延伸性
这种结课方式可使教学的主题内容得到进一步扩展,使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探寻未知,拓宽了知识面。如教学常识性课文《太阳》,结课时提出两个问题:①太阳的温度那么高,热量那么大,我们能否利用太阳能为我们做事?做什么事?②据科学家的推断,太阳的热能总有一天会用尽,到那时地球上会到处是一片黑暗和寒冷,我们应该怎么办?问题一出,学生感到很新鲜,都争先恐后发表意见,除用课内知识回答外,还把在课外读物中学到的知识有理有据地发表出来。
七、幽默性
记得有人说:“课堂上当你说再见时,要使学生的脸上带着笑容。”幽默的结课常常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如教《曼谷的小象》,结课时突然停电了,巧的是这时下课铃声响了起来,“看来,小象帮着拉车很累了,它也要休息了,下课。”恰到好处地一句,机智诙谐,充满情趣,一堂课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八、意境性
教学结尾引导学生回味、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这样的结课往往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对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难忘。如《孔乙己》一文结课时,指着课题问:“孔乙己有脚吗?”学生脱口大声说:“有啊!”“那他最后一次喝完酒是用脚走的吗?”学生顿了顿,小声答道:“用手爬走的。”“孔乙己用一双满是泥污的手走了,走了,走出了生活的舞台……”在低沉缓慢的语气中题目“孔乙己”三个字被擦了,留下的一片空白,包含着不尽的潜台词,它让学生在思考体味中去意会。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文、境、人、情等因素精心设计结课方式,使学生把课堂上得到的信息与已知的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留给学生回味和想象的余地,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关键在于一个“活”字[J].语文学习,1991(10).
[2]韩青.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语文教学通讯,2010(3).
[3]钱加清.语文教学论要[M].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
?誗编辑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