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有效生成,焕发课堂魅力

2018-04-17王铮

新课程·上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生成资源语文课堂课堂教学

王铮

摘 要:课堂的生成性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是灵动的个体,他们使课堂出现各种难以预设的生成性资源。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成更有效?通过一系列教学研讨与课例分析,总结出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有效生成”的几条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灵动个体;课堂教学;生成资源;课堂记录;有效生成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它不应只是按部就班地执行“预设程序”,更不是由教师事先编织好精美的“鸟笼”,它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生态”的生活情景。

而在我们以往的公开课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一幕:课堂上老师笑容可掬地授课,每一个环节设计得几乎是天衣无缝、完美无缺,而学生的回答更是一语惊人、滴水不漏,每一次回答都能顺利地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一片掌声中,师生完美地展现了课前预设的教学情景。这些几乎“完美”的课堂上,未免就有了“作秀”的嫌疑。当精彩课堂过后,我们不禁要反思:孩子们都有独特的个性,难道课堂上就没有出乎意料的问题吗?于是,我们开始了追求“课堂生成”的一系列探索。然而,物极必反,为了追求真实的“生成”,我们有时会被“途”中的一些错误资源,甚至一些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有的环节设计“为生成而生成”;有的教学过程看似生成,其实却是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甚至还有更多的课堂,“生成”被扼杀在教师的茫然之中。

新课程追求的是有效课堂,教师如何在课堂生成中及时地抛弃或转化一些教学意外的“事故”,怎样使语文课堂的生成更加有效?实现生成的无序和课堂教学有序的统一?

一、弹性选择,促进生成

优秀的教学设计不只是对课堂情况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要给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将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它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却完成于教学之后!

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我先用课件引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我让学生说说课文描写了颐和园里的哪些景点?与同学讨论下你最喜欢哪个景点?读一读,说说为什么。接下去,让孩子们表决,最喜欢哪个景点,就先来学习那个段落。这么一来,课堂上虽然有些混乱,孩子们学习的顺序未必是按照老师的预设,但是他们能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内容来学习,课堂上不再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是整个课堂都生机勃勃。

再如,教学《景阳冈》一文,当我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武松吗?为什么?”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喜欢!因为他勇敢!”“他很威猛!”“他很灵活!”“他武功高强!”“他很豪爽!”看到孩子们热情地回应,我又问:“你从哪里看出武松的这些特点呢?大家在文中找一找?”让学生寻找最精彩的片段进行学习,讲到哪,学到哪。孩子们顿时活跃了,你一言我一语,将武松的人物形象剖析得淋漓尽致。纵观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生成性学习为主,随机教学,不以老师的预设课程来束缚学生的思维,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角色体验,丰富生成

用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拓展、重组教材,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扮演人物角色,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充分感受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教学完课文之后,我让孩子们扮演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角色,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来编演课本剧,再现草船借箭的情景。这么一来,学生通过体验角色,把自己融入课文情景,设身处地站在诸葛亮、周瑜、曹操等人物角色中,通过自己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对话中道出草船借箭能成功的玄机。这样一来,学生亲身参与了体验课文的人物角色,实现了文本与学生的深层对话,突破了教材的束缚,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课堂中生成了许多出人意料的新体验、新想法。可见,教师开放了教材,不拘泥于课本,通过角色体验,丰富了课堂生成。

三、尊重学生,和谐生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能说真话,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而这样的“动态生成”需要有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基础上的民主对话。

记得一次课堂上的量词训练:“一( )蜜蜂、一( )金鱼”。孩子们高举小手,对答如流。当“一(只)蜜蜂、一(条)金鱼”正确答案即将锁定,突然一个“不和谐的音符”跳了出来,“一(个)蜜蜂、一(位)金鱼!”孩子们哄堂大笑!那个异想天开的小男孩立刻涨红了脸!这时我愣住了,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异的想法吗?于是轻抚着他的脸颊问:“好孩子,能说说理由吗?”小男孩却用稚嫩的声音反问道:“驴先生、狼外婆,动画片里不都是这样说的吗?”原来孩子是受了动画片的影响啊,于是我转问同学们:“孩子们,如果在童话故事里,这样的说法可以吗?”回答老师的是一片开心的笑声!那是会心的笑,充满默契的笑!这笑声不是教学设计中预设的,而是在平等对话的课堂上生成的。

是啊,案例中,当课堂上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教师的处理是民主的。老师自信聆听了孩子的想法,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让这位孩子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独特想法,孩子们发生了观念的碰撞,妙趣横生的答案在充满和谐和乐趣的氛围中逐渐生成!教师用温和机智的行动,构筑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具有更真实、更丰富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四、讨论辨析,精彩生成

许多教师在课堂中常常急于把正确的答案教给学生,从现代教学观念来看,其实这是语文教学的失败。我们在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中,应该预估答案的开放性與个性化,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允许个性化的答案,才能彰显精彩生成。

如,教学《将相和》一课,在教学临近尾声时,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说说自己的感受。于是孩子们热烈地讨论开了,有的孩子说:“我最喜欢蔺相如,因为他足智多谋。”有的孩子说:“蔺相如不但有胆有识,而且心胸宽广。”有的孩子说:“我喜欢廉颇将军,因为他做错了事,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时一位学生却说:“我认为蔺相如是个不诚实的人。”听了他的感受,我想,这个孩子的思维果然与众不同,我们何不听听他的个人见解?于是,我说:“这位同学真不错,你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一点值得学习。那我们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他的想法对不对?并说说你的理由。”

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一阵热烈的讨论后,孩子们各抒己见。刚才那位学生也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对秦王说璧上有毛病,其实并没有;秦王要送给赵国城池,他却说要举行典礼,夜里却叫人偷偷地把璧送回了赵国。这些都说明他是个不诚实的人。”另一组学生立刻反驳:“蔺相如虽然表面是欺骗秦王,但他是为了赵国的利益,这是随机应变,说明了他有聪明的才智,这怎么叫不诚实?”还有一组学生说道:“面对秦国这样的强敌,不能抢夺,就只能智取,蔺相如这一做法,恰好体现了他的足智多谋,不能说是不诚实。”看到孩子们热火朝天的辩论和这精彩纷呈的课堂,我不禁感到十分欣慰,孩子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人物的个性,蔺相如、秦王的人物形象仿佛跃然纸上。这样的课堂生成虽然看似有些“意外”,卻给了孩子们思维碰撞的机会。于是我总结道:“读文章不能光看表面的内容,还要联系下文,深入思考。蔺相如的‘骗是对秦王这种人采取的策略,这恰恰反映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足智多谋、善于斗争的品质。”一番话,同学们听得直点头。

这堂课的案例,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作为老师,应该允许学生追求个性化和多样性答案。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让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个性。

五、学科融合,强化生成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它更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涵盖着天文地理、历史、科学等知识。教学中,若能打破学科间的隔阂,相互渗透、整合,便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促使课堂的有效生成。

例如,教学《动手做做看》时,文中的小伊琳娜,对于朗志万科学家提出的观点“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的”感到疑惑,虽然文中的末尾揭开了谜底,朗志万科学家是故意说错的,可是课堂上孩子们同样对这个问题很好奇,于是我当场做了这个实验,也学朗志万科学家拿了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拿一条金鱼放进去,让学生亲眼见证这个实验,通过实验,帮助孩子们领悟,凡事都要动手做做看,才能获得真理。这就是语文与科学学科的融合,在课堂上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领悟课堂的内容,学生就能生成许多感悟,以期达到预设教学目标。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从精心准备开始。教学设计之初,开放教材,精心预设。在课堂中以生为本、机智引导、尊重学生,允许个性化的答案,适时将其他学科融入语文课堂中,才能把握有效的生成,焕发出课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07.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余文森,林高明,陈世滨.有效教学的案例与故事[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4]余文森.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J].中小学教育,2007(8).

[5]钟启泉.解读中国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沈大安.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J].福建教育,2004(6).

[7]林润生.着眼于生成,着力于设计[J].福建教育,2004(6).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生成资源语文课堂课堂教学
捕捉利用生成,形成创新阅读感悟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应用探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谈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