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 抒写情怀
2018-04-17付敢泽彭彩虹
付敢泽 彭彩虹
【技法阐释】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大抵都不会忘却这首《七步诗》,其作者曹植,乃三国时期的大名鼎鼎的才子兼诗人。诗中以同根而生的豆和萁来喻同父同母的兄弟,以燃萁煮豆来指同胞骨肉相残。它所负载的思想之沉重,情感之愤激,实在撼人心魄!于是,作者于七步之内赋出此诗,立即令其兄长曹丕“闻之,潸然泪下”,放弃了翦除作者之念。那么像《七步诗》这样,借助对花鸟鱼虫、山川草木、日月星辰等具体的客观事物的形象的描写,来表达作者抽象的主观思想情感的写作方法,谓之“托物言志”。这种技法本来源自《诗经》的“比兴”手法,之后在诗歌、散文中最为常见,主要用于通篇构思:或者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或者讽刺丑恶的现象,抨击世间流行的邪风陋俗。中学语文教材中,刘禹锡的《陋室铭》、周敦颐的《爱莲说》、茅盾的《白杨礼赞》、陆蠡的《囚绿记》以及贾平凹的《丑石》等文章,均堪称运用此法的典范之作,因而都能将作者抽象的主观思想情感客观化、具体化,从而以活龙活现的形象感染读者,产生含蓄隽永的美学价值;而且,在展开文脉的过程中,都能由表及里地发掘事物本身所含意蕴,间接地反映出其中寓偶然于必然的主题,从而打破章法的平板,增强文势的波澜,绽放出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托物言志”,直白地讲,就是把主观的抽象之“志”,寄托于某一客观的具体之“物”中来表达。这里的“志”,蕴含已经相当广泛,应当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希望”“要求”等諸方面理解;这里的“物”,由于寄托了“志”,也便具备某种象征意义,成为象征物了。二者必须有某些相通点或相似点,才能彼此契合,两相交融。显然,“托物”以“言志”,其特征有三。
第一,寄托性。“托物”是手段。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一定要依托于客观事物的某些特征上。例如《七步诗》中的兄弟同胞与豆萁同根,以此寓彼,毫不牵强,极其妥贴。
第二,联想性。联想是纽带。作者放飞联想才能将具有相通点或相似点的“物”与“志”勾连在一起。例如《七步诗》中,兄弟相残与豆萁相煎,不依靠联想,就断然难寓托。
第三,抒情性。“言志”是目的。通过对“物”的描绘来“言志”,为的是使“志”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例如《七步诗》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者对其兄长残酷倾轧的一腔愤慨,发泄得既委婉,更淋漓!
由此可见,写好这类文章除了需要娴熟地运用与之密切相关的象征、比拟、夸张等手法外,还必须掌控好如下三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首先,整体筹划,“物”“志”统一。“托物言志”类的文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寄托性”,所以,“物”与“志”是否和谐统一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如果所托的客观具体之“物”与所言的主观抽象之“志”之间没有相通点或相似点,不具备很强的内在联系,就会导致“物”与“志”的格格不入,所写文章必然沦为一盘散沙。“物”只有蕴含“志”,“志”方能依托“物”,“物”“志”凝聚成为一体,构思便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就写作的规律而言,往往是意在笔先,因而“志”也就常常在“物”前(那种以“物”命题或者睹“物”生情来写作的情况除外)。故取“物”之时,须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由形到神,潜心揣摩,深入探究,找到“物”与“志”的某些相通点或相似点,即客观事物的外貌形态与“我”所要反映的主旨的某些相关之处,然后着眼于“物”的主要内在特征与“我”所言之理、所抒之情的紧密程度进一步深沉考量,如果十分吻合,那么它就是笔下的发力之处。例如《白杨礼赞》一文,托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之“物”,言赞美广大抗日军民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精神之“志”。作者谋篇的程序,无疑是先胸中怀有其“志”,后眼里洞察其“物”,由是迸发出创作灵感。然则白杨树与广大抗日军民有何相通相似之处?从文中不难看出作者的思维:其形“普通”,“傲然挺立”;其神“不平凡”,“力争上游”;再经过精心提炼,“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也就成了二者的契合点。因此,白杨树的这一内在特征正是广大抗日军民的精神写照。古人说:“意犹帅也。”有了初步的宏观筹划,就有了大致的行文纲领。
其次,“物”为载体,浓墨渲染。“托物言志”,强调的是以实代虚。作者的“志”必须借助于对“物”的描述含蓄地表达出来,因为它在“物”的参照下才释放得更加深入浅出。此时的“物”已经成了“志”的载体,是文章内容的最基础,需要重点着墨的对象。如果笔下不能将“物”逼真再现,乃至形神兼备,那么“志”的表达也就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托物”的文字应当密不透风,从“物”的外形特点到它的内在精神,对它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具体操作时有两点不可忽略。一是选准角度,切忌面面俱到。只有紧紧扼住“物”能与“志”密切配合的重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详尽描摹,才能将它惟妙惟肖地复制于读者的眼前,为“志”的推出充分蓄势。二是融情于“物”,切忌无动于衷。只有把自己的情感倾向包括理性认知渗透于“物”,使之尽著“我”之色彩,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才能感人肺腑,激起共鸣,为“志”的抒发推波助澜。例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作为具体的“物”来说,其干枝叶皮等,可供用笔的角度很多,但是作者匠心独妙,只抓住白杨树的干枝“笔直”“一律向上”、叶子“宽大”“片片向上”、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等切合于“志”的重要特征,挥洒大量笔墨,浇铸满腔激情,勾勒出它质朴无华的外形,突现出它伟岸挺拔的气质,向读者赫然推出一尊“树中的伟丈夫”形象。其气宇之轩昂,风采之壮观,令人一览而为之肃然起敬!于是,作者的“志”还不待明“言”,读者就已经从白杨树栩栩如生的形象中感悟得甚为深切了。
第三,“志”为灵魂,自然生发。文章对“物”作了瓜熟蒂落的铺垫状写,然后才有“志”的自然而然的流露生发。“志”是事物内因合乎逻辑的必然发展的结果,既不能“揠苗助长”地随意拔高,也不可“草草收兵”地信手涂鸦。因此“言志”的文字,无论是赞美所托之“物”象征的人,还是颂扬所托之“物”喻指的精神,抑或是抒写由所托之“物”引起的感悟,都需要由此及彼地驰骋联想,由实而虚地进行升华,以议论抒情来适当点染,从而与前面“托物”的文字天衣无缝地严密对接。其途径常见有两种。一是“逐层剥笋”,即由“物”到人、再由人到人的精神(或生活哲理),步步深入地推演出“志”。例如《白杨礼赞》完成了对白杨树的形象塑造,随即由树及人,巧作类比:“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然后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二是“一锤定音”,即直截了当地用一句或者一段言简义丰、耐人寻味的话标示出“志”。例如《丑石》一文,先抑后扬地叙写了丑石“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委曲,便高屋建瓴地卒章显“志”:“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这两种方式,一曲径通幽,一直捣黄龙,但都须立主脑,树警策,以昭示人,感召人,激励人,鼓舞人。
要之,“托物言志”,其要诀在于:“物”以“志”统,形象感人;“志”因“物”见,情理警人。杜甫诗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倘能如此锁定要诀苦心锤炼,则有望成就绚烂佳篇而惊动读者。
【名家示范】
春天的落叶
刘 金
四月的小巷,清新的空氣,我迎着朝阳走去。
一片黄叶,无声地飘落,飘落在我的脚前。我仰面一看,一枝从院墙上欹斜地探身出来的樟树丫枝,已悄悄换上了春天的装束。满枝蓊郁的绿叶,淡绿而透亮,好像要在阳光中溶化。那些一个月前还郁郁苍苍的老叶,大半已经落去。小半则谦逊地退居于嫩叶的底层。它们很快也要离去的。
我拣起脚前的落叶,惊奇地发现,春天的落叶也是美丽的。它,浓绿并未退尽,却平添了成熟的金色——我,一个来自山野的庄稼佬的子孙,习惯于把秋天的金黄叫作“成熟的颜色”——啊,它还染着鲜红的胭脂呢!我想起来了,旧时人们爱将它栽植在坟墩旁的石楠,每当莺飞草长的暮春,新叶一经长成,它那厚实阔大的宿叶,就变得火焰般通红,比红似二月花的霜叶一点也不逊色。红够了,它就悄然飘落……
春天的落叶又是英雄的,坚韧的。
秋风起,霜露冷,梧桐早早地落尽了它的黄叶,丹枫和乌桕也已脱尽了它火红的装束。此时常绿树的儿女们,却越显得雄姿英发,苍翠葱茏,在寒风中翩翩起舞,哗哗歌唱。
严冬降临,寒凝大地,雪压青松,那些曾经繁花似锦的,婀娜多姿的,浓荫蔽日的,此时都剥落了它们的光彩,只剩些光秃的枝条,在寒风中摇动。惟有苍松、翠柏、冬青、石楠……的绿叶,依然蓊郁而青葱,更加充满着生气和活力,簇拥着枝干,孕育新的生命。
春天来了,风和日丽,你春天的落叶,给老树换上簇新的春装,娇艳而明丽,自己却悄然地飘落,飘落……
我不知道,古往今来,有谁赞美过春天的落叶,也许压根儿就没人注意过它。但是,如果没有在春天的新叶盛发之后悄然飘落的老叶,哪会有常绿的灌木和乔木?如果没有春天的落叶,哪会有常绿树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壮大?而如果没有四季长青的乔木和灌木,冬天的山野将会是多么单调和缺乏生气?整个冬天的世界又将是多么单调和缺乏生气?
因此,我赞美春华秋实,更三倍地赞美这春天的落叶!
(选自《美文观止》)
【点 评】
秋天的落叶,在历来的文人墨客们的笔下,都一直都是情和理的寄托物,其特征形形色色,异彩纷呈:或由绿变黄,那是衰老;或萧萧而下,那是悲凉;或飘零归根,那是乡思;或化作沃土,那是奉献……不一而足。然则春天的落叶又将怎样?检遍古今诗文,却很少见到有为之放歌一曲的。本来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美丽季节,它竟默默无声地悄然凋零,其内涵当更为丰富,启迪人们深深思考。于是作者别开生面,托物言志,着眼于颂扬老一辈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抓住春天的落叶“染着鲜红的胭脂”的外形特征进行描写,展示其“美丽”“英雄”“坚韧”而尤其是豁达的内在气质,从而礼赞他们在美好的和平岁月里,甘于退居二线,让新生一代走上一线锻炼成长的崇高风格。全篇架构井井有条,行文疏密有致。主体浓墨状“物”,颇具笔法。一是角度分明,情化自然。“春天来了,风和日丽,你春天的落叶,给老树换上簇新的春装,娇艳而明丽,自己却悄然地飘落,飘落……”乐于奉献而且从容淡定的形象简直呼之欲出。二是对比映照,深化主旨。秋冬之季,霜降雪压,寒凝大地,其它树木脱尽绿装,剥落光彩,“惟有苍松、翠柏、冬青、石楠……的绿叶,依然蓊郁而青葱,更加充满着生气和活力,簇拥着枝干,孕育新的生命”。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嶙峋傲骨被凸显得格外鲜明。卒章简笔显“志”,理直气壮。一连串的排比反问句语势凌厉,扣人心弦,将“三倍地赞美这春天的落叶”的热烈情怀抒发得淋漓酣畅。
温婉而不乏隽永,清新而更兼细腻,本文确实于读者心中珍藏了一片流光溢彩的“春天的落叶”!
【佳作展示】
瀑与泉
罗 梅
每当走进山间,观看飞瀑奔泻,流泉跳跃,聆听它们的隆隆长啸,淙淙轻吟,于是心荡神驰,浮想联翩,不禁深切地感悟到生命的芬芳。
那瀑从高高的山上滑下,溅落开来,清清白白,沿途经过岩削、草挡,依然不减它的锐势,高声呐喊,奋勇俯冲。宛如一条柔韧飘曳着的白练,它悬挂于千仞绝壁间,富于动感,不断织就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神奇地变幻着,勾起人的无限的遐思与幻想——
曾几何时,风挟着狂怒卷来,把瀑吹得左摇右摆,瀑却不折不挠,仍旧飞流直下,仿佛认定着一个伟大的目标。雨带着闪电扑来,劈亮了它的影子,瀑却大笑不止:“你是我珍贵的源泉,我需要的正是你的愤怒!”
瀑不知疲倦地奔跑着,欢呼着。它鼓动所有的树木为它高歌,但群山却因它的喧嚣而更显得安静;它呼唤松鼠白兔们来和它一同嬉戏,但小生灵们生怕失足于万丈深渊,纷纷逃逸;它召引小鸟来作它的客人,但小鸟却只留给它映在水中的一叶剪影的记忆;它把目光伸向白云,“来吧,下来,与我一起舞蹈”,白云却行色匆匆,远远遁去,仿佛在说,这儿不是它们的家。于是,瀑纵情嘲笑它们,声如雷鸣,激越高亢。
生命居然可以被演绎得如此轰轰烈烈!瀑全然不顾艰难险阻,一次次粉身碎骨,一次次重新聚合,积攒起力量,驰骋向远方。
然而,泉却别具一番风采,清澈透亮,安安静静。春天,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泉穿行于高山密林间,是树木初上新妆的镜子;夏天,骄阳似火,酷热蒸腾,泉携带着一股股清凉,成为鸟雀小憩的港湾;秋天,寒露似珠,枫叶如丹,泉闪烁着晶莹的光芒,照亮了月白风清的天空;冬天,寒凝大地,风虐雪饕,厚厚的坚冰下,泉却犹自叮叮咚咚地浅唱低吟,心平气静地前行。泉就象一个新生的婴儿,纯洁、宁馨,没有丝毫的矫饰与虚伪;又象一个神圣的天使,文静、美丽,似乎能够洗尽世间的一切不安与丑恶;更象一个豆蔻少女,充满着青春活力,举手投足都是那般曼妙,引人驻足痴情凝望。
泉永远那么安祥,那么沉静。它似乎为大地母亲所特意安排,步履轻盈地走进世间,饱经风霜,阅尽沧桑,孕育出了满身的灵秀之气,从此具备了哲人一般的情感和睿智。
多么耐人寻味的瀑与泉啊!瀑是人生旅程的引擎。在波涛汹涌的事业大海上,谁都可能会遭遇到樯傾楫摧。这时,心中的瀑会激励你:重振旗鼓,奋起进击,才能突破困境,到达成功的彼岸。泉是心灵深处的咏叹。在繁忙芜杂的日常生活中,谁都可能会感受到迷惘困惑。这时,心中的泉会提醒你: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才能获得新生,享受到幸福和安宁。
——让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间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瀑和泉吧!
【点 评】
这是一篇依据以“生活的启迪”为核心话题的材料作文题所写的散文佳作。作者独出机杼,以“托物言志”的技法谋篇,“物”“志”高度统一,配合十分和谐。其飞瀑,不惧粉身碎骨,飞流直下地奔泻;其流泉,一路浅唱低吟,心平气静地前行。二者虽然一英勇无畏、豪壮热烈,一纯洁无私、温婉从容,但都是人生中弥足珍贵的气质和品格的象征。全篇开合自如,疏密有度:状“物”则融情于物,绘声绘色,可谓“密不透风”,淋漓酣畅;言“志”则一锤定音,言简义丰,堪称“疏可走马”,余音绕梁。章法之严谨有序,真是无懈可击!语言清新而不乏文采。善于驰骋想象,情化自然物,更兼以比拟、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从而使形象尤为鲜明,主旨更加突出。总之,寓情于物,以实代虚,给文章蒙上了较为浓郁的文学色彩!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十九世纪初,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吃了败仗,落荒而逃,钻进一家农舍的草堆里避风躲雨,又痛苦,又懊喪。茫然中,他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次被吹断,但蜘蛛一次次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振旗鼓,终于在滑铁卢之役打垮了对手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取得胜利固然需要强大的实力,但是不能没有坚实的支点。
阿基米德曾斗胆言道:“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撬起来。”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拥有一个完美的支点,就足以把它撬起到成功的高度;反之,即使你的人生是黄金铸就的杠杆,也很难把自己撬出失败的泥潭。
要求: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生活的体验作文,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道材料作文题的材料部分虽然由一个故事和一句名言构成,但都是围绕“支点”这一话题展开的,故材料的指向十分明确,即须紧扣“支点”来谋篇立意。所谓“支点”,本指杠杆发生作用时起支撑作用固定不动的一点。从材料看,其意义则具有很强的隐喻性。威灵顿打了败仗,痛苦懊丧之际,看到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而受到启示:面对失败,毫不气馁,坚韧顽强,才能取得胜利。在此它是指一种主观的精神意志。而阿基米德的名言则把它的内涵引申到更广阔的境地,可以理解为一种客观的物质条件。构思时,应当从话题的这两个比喻意义出击,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广泛地搜集生活材料,寻找到最佳切入角度。例如:①人生难免遇到坎坷,给心灵以完美的支点,就能把它撬起到成功的高度。遭受宫刑而写成《史记》的司马迁就是这样。②支点是一个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给人才以坚实的支点,方能使之打造成功,铸成辉煌。身为重囚而拜官上卿的管仲就是这样。③胸怀宽广,精神崇高,给人以支点,自己也获得了人生的支点。捐弃前嫌而重任管仲的齐桓公就是这样。④人的成长需要支点,没有支点,也就没有灿烂前程。幼时聪颖而长大平庸的方仲永就是这样……还可以有许多思路。然后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刻意创新表现的形式,让笔底跳跃起生动的文字,流淌出真实的情感,那么文章有望脱颖而出。譬如,如果效仿《白杨礼赞》一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技法,将人生所不可或缺的坚定信念寓托于傲霜凌雪、永葆青葱的松树,刻画性格,展示形象,从而抒发给心灵以完美的信念支点,方能大节不夺、正气长存的情怀,如此谋篇也不难成就佳作。
[作者通联:湖北仙桃市胡场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