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十九大亮点新意解读(之三)

2018-04-17本刊编辑部

党史文汇 2018年3期
关键词:强国现代化体系

本刊编辑部

高瞻远瞩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战略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引人注目地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出这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的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走上高质量、可持续的新路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进入新时代后经济方面最重要的特征。

其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要性和重要性何在?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既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它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

其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丰富内涵与目标要求是什么?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表述。主要内涵包括:首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次,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再次,加快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在这一过程中,一个重点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这需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形成政策合力。

进一步说,它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一是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二是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四是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五是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六是要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七是要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以上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我们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其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哪些有效措施的推动?

需要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二是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三是要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同时协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四是要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五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具体来讲,一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及与之适应的经济政策框架,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从“高速”到“高质量”、从“增长”转向“发展”,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符合。增长是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其要义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制定战略,先看清出发点在哪里。从发展出发,以质取胜,有利于引导政策重心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

二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成为主攻方向。一面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大而不强;一面是性价比高的产品需求得不到满足,部分消费流向国外,在人民群众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过程中,供给面无法适应需求面升级的矛盾愈发凸显。譬如,钢铁产能过剩,但每年还要进口1000多万吨特种钢材……因此,必须通过加强技术改造、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品质量,把中国钢铁工业由大做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要做“减法”,发展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做“加法”,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做“乘法”,使供给和需求更好匹配。

三是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创新能力不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金融脱实向虚、人才结构失衡……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市场需求疲弱、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降背景下,出现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企业“弃实投虚”现象,不少实体企业感到融资难、融资贵,制约了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要引导资本及各类要素向振兴实体经济聚力、发力,筑牢国家发展根基。技术、资金、劳动力,是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关键的要素。通过优化制度环境,实现实体经济与三大要素协同发展,将推动实体经济沿着高质量轨道成长。

四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国家要强大,科技必须强大,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五是乡村振兴战略造就“三农”新面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为此,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十九大报告还明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让农民吃了“定心丸”。乡村振兴战略让大家方向更明。

六是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局面。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是在较长时间跨度中对中国经济发展空间进行布局。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将不断释放中国经济的潜力和活力,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动机。构建新的城镇格局系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其中农民工转移很关键。对农民工这个群体来说,“中国梦”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实现城市梦。因此,要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让这个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七是改革要啃硬骨头、开放形成新格局。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没有产权的有效保护,企业家就缺乏充分激励提供更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没有要素自然流动,降低了要素配置效率,也会影响人民以合理价格获得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改革行至中流,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剩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

总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关注以下问题:第一,要解决好对增长目标的认识和机制问题。在经济发展目标上,要更多关注就业创业、质量效益以及经济的稳定性、可持续性等。第二,要稳定社会、市场和企业家的预期。第三,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降低全社会的土地、能源、通讯、物流、融资成本等。第四,要加快促进国有资本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第五,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更加重视创新环境的建设。第六,要进一步提高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国将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一个全面开放的中国,将对全球市场和制造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全党一定要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科学把握其目标和重点;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推动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

从“国家”到“强国”一字之变,富含深意

十九大报告中一个“新提法”非常耐人寻味,富含内容: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此前,类似表述中的提法一直是“社會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国家”到“强国”,一字之变,内涵十分深刻而催人奋进。折射着更高目标、更强自信,也呼唤更昂扬的斗志。

什么是“强”?“强”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自20世纪50年代首提“现代化”以来,我们党对强国目标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经历了一个标准不断提高、内涵不断拓展的过程。以往一提“强国”,人们首先想到经济实力,而现在,综合国力的内涵大大扩展了。十九大报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前的定语中,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上增加了“美丽”,充分证明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假如污染很严重,那就很难说强起来了。

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到那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也是个了不起的指标。过去是“先富带后富”,后来是缩小收入差距;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就意味着不仅绝对贫困消失,相对贫困也将大大减弱。

与此同时,一个强国,必须能给人民提供好的健康保障。人民健康就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强国,就是在科研领域冲击世界巅峰,从追随者向领跑者转变;强国,就是要让全世界对中国的工业制造、建桥修路等都竖起大拇指。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上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放在历史维度与世界坐标上来看,由“国家”到“强国”的一字之变意义重大。自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不仅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且真正进入一个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将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很大程度得到实现。

为什么能“强”?党把发展目标从“国家”提升为“强国”,说明我们具备了向更高更强目标加速迈进的信心和能力。中国共产党自诞生97年来,不管什么时候,党都是时代进步和伟大斗争的领导者。

这一点,仅从近年来党中央下大力气狠抓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方面即可得到证实。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一部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脱贫为原型的电影《十八洞村》上映。十八洞村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在此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至2016年,湘西州全州实现脱贫35万人,进入减贫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党领导下的发展奇迹,让中国人民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充满信心。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已经有能力有把握提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国家发展取得辉煌成就,成为人们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大的信心之源。从震撼世界的脱贫速度到飞速延伸的高铁,从“超级稻”到“天眼”、航母下水、神舟飞天、北斗组网,以及领先世界的量子通信、人造“太阳”……一个个奇迹般的工程支撑着中国“强起来”的步伐。过去这5年得到发展的不仅是国民生产总值,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均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央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

党成立97年来干了三件大事:救国,完成了;兴国,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好基础;强国,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都更有能力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第三件大事还在做。十九大报告把原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的目标提前到2035年,叫“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往后15年的目标更高叫“强国”,且这个强国,是走在世界最前列。

为此,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掷地有声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这些话,引起大家深深的共鸣:为了实现强国梦,需要每个中国人付出努力。必须心存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知危图安。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我国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按人均算比很多国家都差很多。要缩此差距非超常规努力不能解决。我国超算在运算速度方面的成绩虽有目共睹,但从世界运算速度最快前500强整体实力及超算关键元器件的研发看还存在不少短板。这就需超算人不断学习突破,用新技术和创新来支撑超算。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告诫全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

大家都深有感触地表达出共同的心声: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字之差,却需要我们百倍的努力。

三大历史性贡献颇具划时代意义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治判断,阐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三大历史性贡献。新思想、新时代、新矛盾,三者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第一,新思想是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第二,新时代是统领。一定意义上说,十九大报告通篇体现新时代、洞察新时代、立足新时代、谋划新时代。5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为新时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两个15年”奋斗目标,为新时代描绘了宏伟蓝图;作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工作部署,为新时代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主动适应新时代、积极引领新时代、加快建设新时代。

第三,新矛盾是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我们今后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重要依据。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高度重视改善民生,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为妥善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总之,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九大报告亮点很多,最突出的可以概括为“7个新”:新成就、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使命、新目标、新要求。其中,新思想、新时代、新矛盾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历史性贡献。

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明了新征程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具有很强的创造力、思想力、辐射力、感召力;尤其是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些战略举措的贯彻实施必将给中国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与变革,必将给世界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为此,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中国人民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十九大精神落到实处,聚力凝心、励精图治,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按照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的要求,把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全文完)

猜你喜欢

强国现代化体系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强国有我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