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适宜性分析的遗产廊道保护研究
——以大同新荣区古长城为例

2018-04-17冯君明李运远

风景园林 2018年12期
关键词:廊道长城遗产

冯君明 李运远*

关键字:风景园林;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保护策略

文化遗产作为时代的印记,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无论对研读历史文明或是挖掘发展智慧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其保护与传承也一直都是研究与实践的要点。当前中国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涉及3个层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文物保护单位[1],典型案例如云南大理古城、上海外滩街区等,然而这些主要针对遗产单体或局部片区,很少涉及如运河、驿道等跨区域型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与构建[2]。随着新时代发展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突出重视,中国相关保护工作正经历从单一要素的修复与保护,向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区域型“文化景观”方向转变[3]。遗产廊道作为一种线性的文化遗产区域,是基于线型遗产或遗产点群而成的大尺度文化景观空间[4],自古以来,它通过整合环境资源,增强周边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从而激活沿线区域发展,由此可见,遗产廊道在历史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定位与属性,但也极易受环境影响而失去其整体功能,因此如何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有效地保护遗产廊道资源将是未来相关工作的重点。本文作者基于遗产廊道的保护与传承需求,结合相关研究分析其理论框架与途径,总结出适宜于遗产廊道的分析方法与模式,并形成具体的保护策略。

1 相关研究与分析方法

1.1 遗产廊道的定义与分类

美国是最早提出遗产廊道概念的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Little从绿道分类的角度提出以历史文化脉络为主的绿色通道,这是对遗产廊道最早的陈述[5],此后其他国家或学者针对遗产廊道的由来、判别标准等进行深化研究[6]。根据相关研究对遗产廊道进行阐述,笔者将其理解为依特定目的而成,由绿道与文化遗产区域结合的集遗产保护、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与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综合体,不仅包含法定的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包含一切具有文化价值的载体[7]。

遗产廊道有多种分类方式,其中以按资源主题和区域尺度2种分类方式较为典型,按资源主题分类主要包括自然景观、民俗文化、交通线路、军事战略、河流水利和历史事件等[8];按区域尺度分类主要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等[9]。

1.2 遗产廊道的研究与实践

在遗产廊道研究中欧美国家有着较为成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例如美国议会于1984年指定了第一条遗产廊道: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国家遗产廊道(The Illinois and Michigan Canal),2000年通过《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法案》,形成总体遗产廊道保护与管理体系,然后于2006年在国家公园署(NPS)的支持下完成《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保护与管理规划》,从而形成整体规划目标与结构[10]。在美国的影响下,其他国家或地区也逐渐展开针对遗产廊道的研究,并形成英国哈德良长城绿道、日本小樽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等典型案例。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国外相关研究主要结合本国立法、地域环境等特征,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可实施性角度出发来制定整体保护与构建策略。相比之下,中国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多彩纷呈,但过去相关工作主要集中在散点式保护上,理论研究滞后,难以形成有效的指引。21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引入了美国遗产廊道与欧洲文化线路理念,结合中国文化遗产的特色与属性进行探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王志芳、孙鹏提出的遗产廊道构成要素:绿色廊道、游步道、遗产、解说系统[11],此外在实践层面也有了新的突破,例如北京三山五园绿道、京杭大运河[12]等。

1.3 遗产廊道的适宜性分析方法

根据上述研究可以看出,遗产保护与廊道体系架构是构建遗产廊道的核心内容。为实现遗产廊道的文化保护、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等多重目标,笔者引入适宜性分析方法,并为遗产廊道保护工作提供思路。适宜性分析是一种评价方法,是综合考虑各参评因子并按其对土地适宜性的贡献或限制来表示土地适宜性高低的分析过程[13],对区域性资源分析与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方法最早用于生态规划领域,随着Ian Lennox McHarg提出的分层制图(千层饼)模式开始受到广泛关注[14]。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Philip H Lewis将多种地表资源数据输入GIS数据库,经叠加分析划分出线性保护区[15],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廊道的适宜性分析理念与方式,20世纪末俞孔坚等通过引入Knappen等提出的最小阻力模型方法(MCR),对遗产廊道的适宜性展开了多种分析[16],逐步实现了适宜性分析与遗产廊道保护工作的结合,此后多位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与创新,进一步提升了该方法在遗产廊道相关工作中的可行性。

1.4 小结

综上所述,遗产廊道跨域广、资源多样且结构复杂,因此在其保护工作中具有极高的难度。适宜性分析作为宏观尺度下的分析方法,可以综合遗产资源与其他资源要素进行量化模拟,本文作者以此为研究思路,并希望在分析过程中对场地周边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进行深化研究,从而提升廊道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契合度,对遗产、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与协调。接下来以大同市新荣区长城为例,试论该方法在遗产廊道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2 遗产廊道的适宜性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新荣区长城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北部(图1),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现存总长约52km,沿线遍布城堡、敌台、烽火台等防御设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随着历史发展,该区段长城的功能有所转变,逐渐由单纯的军事防御演变为军屯建制复合功能,形成许多繁荣的村镇[17],然而在经历近代战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早期的破坏后,长城遗产错过了最佳保护时期反而迅速泯灭,现存文化资源弥足珍贵。

2.2 基础数据来源

本研究相关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基于地理空间数据云与Bigemap影像平台下载的2018年DEM及遥感影像数据、大同市林业局提供的部分遗产源数据以及项目团队实地测算数据等。

2.3 研究区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

适宜性分析主要基于MCR模型展开,其总体思路为:应用遗产廊道保护理论,首先将廊道体验视作一种空间动态过程,基于遗产周边环境的阻力分布,以遗产源为起点模拟该过程的空间扩张肌理,通过分析该过程中所需克服的阻力,判别不同环境要素影响下廊道体验的适宜程度,最后得出适宜性结果,MCR的计算公式如下:

1 大同新荣区长城遗产周边环境分布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the Great Wall Heritage in Xinrong District, Datong

(其中∫表示累计阻力与运动过程的正相关系,Dij为某遗产点j到某景观元素i的距离,Ri为i所在位置对于游憩的阻力。)

在具体分析过程中,笔者首先确定遗产源的类型与分布特征,根据遗产周边的景观基面特性选取地形坡度与土地利用类型作为阻力因子形成综合阻力面,并结合遗产源——阻力面间扩散与交错的关系来分析其适宜性(图2)。

2.3.1 遗产源的确定与趋势分析

遗产源即研究对象中所需保护的遗产资源,根据《山西文图地图集》《明长城考实》等典籍关于文化资源的描述,结合实地考察本研究确定遗址城墙约52km、沿线古堡敌台、烽火台等遗产点共350个,古城遗址、古塔和古寺、古墓葬等其他类型遗产点共36个,由于研究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长城关联较少且多依附于古城、古村落,因此最终将遗产资源分为长城本体与其他遗产两大类,其中长城本体包括城墙、敌台、城堡等;其他遗产点指周边古城、古寺等(图3、4)。

通过GIS对各遗产源到长城的直线距离趋势分析,可以看出单侧1 200m左右有个明显的转折点,该距离内包含了占总数大约83.6%的文化资源(图5),考虑到资源保护的高效性,该分析可为廊道宽度的划定提供重要参考。

2.3.2 成本栅格构建

在阻力成本的构建过程中,由于新荣区长城自身特性和周边环境的差异,不同区段会受多种环境影响,相应的阻力成本也会有所不同。对此,笔者选取地势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等作为主要的成本参数,并结合ArcGIS 10.2的Reclassify和Slope功能分别对区域坡度与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成本分析(图6、7),相关阻力系数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通过专家打分进行汇总赋值[18](表1),在此基础上结合Weighted Sum功能叠加形成综合阻力成本(图8)。

2.3.3 景观阻力面模拟

在上述基础上,引入MCR模型分别模拟体验主体到不同遗产源所要克服的阻力情况,得到区域景观综合阻力面(图9)。

2.3.4 遗产廊道的适宜性分区

2 适宜性分析框架图The framework diagram of suitability analysis

3 新荣区长城本体资源分布图The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The Great Wall in Xinrong District, Datong

6 新荣区地形阻力分布图The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terrain resistance in Xinrong District

4 新荣区其他遗产资源分布图The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the other cultural resources in Xinrong District, Datong

7 新荣区用地性质阻力分布图The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land resistance in Xinrong District

5 遗产点与长城沿线距离分布趋势图The diagram of distance distribution trend between the heritage resources and the Great Wall

8 新荣区综合阻力分布图The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comprehensive resistance in Xinrong District

9 新荣区遗产廊道综合阻力面分布图The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comprehensive resistance about Heritage Corridor in Xinrong District

10 新荣区长城遗产廊道网络与适宜性分区图The partition diagram of suitability about the Great Wall Cultural Heritage Corridor in Xinrong District

11 新荣区遗产廊道总体结构图General structure of the Great Wall Cultural Heritage Corridor in Xinrong District

表1 地形坡度与土地利用阻力系数表Tab. 1 Coefficient table of terrain slope and land use resistance

表2 新荣区长城遗产基址修复模式表Tab. 2 Model table of the environment repairing about the Great Wall Cultural Heritage Corridor in Xinrong District

表3 新荣区长城绿色廊道分区Tab. 3 Model table of the partitioning and building about the Great Wall Cultural Heritage Greenway in Xinrong District

基于ArcGIS 10.2统计直方图信息,对研究区环境进行适宜性分区,并结合Cost connectivity命令生成潜在遗产廊道网络(图10),可以看出研究区内中高适宜区呈明显的线性布局,并且也是潜在遗产廊道网络的主体,部分集聚的遗产点相互作用形成高适宜区如宏赐堡——方山区等,可借此整合遗产资源形成重点文化保护区。作为宏观尺度上的研究方法,适宜性分析通过整体阅读遗产与周边资源环境的联系,结合相应赋值与运算可获得区域适宜性结论。虽然在具体实践中仍需深入探究,但基于整体保护目标的空间布局已较为明显,因此笔者依据适宜性结论,结合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深化探索,以期为未来相关遗产工作提供参考或借鉴。

3 基于适宜性分析的遗产廊道保护策略

为指导形成研究区遗产廊道的具体保护策略,笔者根据文化遗产区域化、网络化保护的趋势与需求[19],依据廊道的连通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原则对适宜性结论进行深化与调整,形成新荣区遗产廊道保护的总体布局(图11),然后分别从遗产修复、廊道保护、区域协调3个层次提出长城遗产廊道的保护构想。

3.1 遗产点源的保护与修复

新荣区长城沿线遗址资源丰富,但在实地调查中发现,许多资源并未纳入遗产保护清单中并且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加上农业垦荒等活动,不少资源已毁坏严重,因此需要在区域视角下对遗产点进行保护,主要包括遗产实体与基址环境2方面。

1)遗产实体保护。

针对遗产实体的保护需要在统筹引导——严格管控——科学修复的体系或序列下来进行:(1)在统筹引导上首先需整合资源信息,实现对遗产资源的总体认知。其次为价值评估,结合中国主流的综合评价法对遗址资源进行评级。评价内容包括资源评级与现状评级2部分,具体参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1999年)与《长城关堡保存程度评价标准》(2009年)等,以此作为高效开展遗产实体保护工作的依据。最后建立文物保护机制与责任体系,以《文物保护法》(1982年)之“四有”工作要求(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负责)为标准确立具体的资源保护导向。(2)在管控方面促进社会各层级的协调与配合,增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保证相关政策的施行;(3)在科学修复方面主要指依照建造信息进行相关工作,灵活控制修复力度,切忌全盘修复,此外由于新荣区长城多为夯土构建,并且夯层厚度、构造与其军工地位和环境有明显的关联[20],所以在修复过程中不仅保护文物本身,还要尊重传统营造技术。

12 新荣区遗产基址修复模式图Model of heritage site restoration in Xinrong District12-1 水源涵养模式图Model of water conservation12-2 水土保持模式图Mode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2-3 土壤改良模式图Model of soil improvement12-4 防风固沙模式图Model of wind prevention and sand fixation

13 新荣区长城绿色廊道分区与构建模式图Model of partitio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Wall green corridor in Xinrong District

14 新荣区长城遗产区域景观协调模式图Model of landscape coordination in the Great Wall Cultural Heritage area in Xinrong District14-1 遗产廊道与人文景观协调模式图Model of coordination of the Heritage Corridor and culturl landscape14-2 遗产廊道与公园绿地协调模式图Model of coordination of the Heritage Corridor and park green space14-3 遗产廊道与村庄或城市居住区协调模式图Model of coordination of the Heritage Corridor and village,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表4 新荣区长城遗产区域景观协调模式表Tab. 4 Model table of the landscap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Great Wall Cultural Heritage Corridor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n Xinrong District

2)遗产基址保护。

环境基址作为文化资源生存的自然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荣长城在历史演变中受人类活动影响其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例如明代为供给军需实行的“九边屯垦”制度(屯田种粮与屯田种草),导致长城沿线区域丰富的草场与森林资源遭到大规模破坏。研究发现,高适宜区如古堡、古村落等一般地势平坦、可达性高,在拥有更多文化资源的同时极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中适宜性区域虽无区位优势,但极度恶化的生态环境难以形成针对文物保护的天然屏障功能,多数遗址仍然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

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保护范围,划定文物保护区与建设控制地带,必要情况下可以划出环境协调区;其次对水土流失、土质恶化区域进行生态化修复,坚决施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从而恢复植被、保护生态[21](表2,图12);最后协调好人类活动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做好相关维护、展示与解说工作,把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结合起来,促进长城文物保护的良性循环。

3.2 遗产廊道的分区与架构

串接与整合是遗产廊道线性空间上的特点,通过适宜性结论可以看出,长城遗产廊道作为骨架起到总体支撑与区域串接的作用,在遗产保护中将以此为主体,结合实体保护、景观修复及游憩体系介入来实现古代线性通廊的生态化、体系化修复与表达,即绿色廊道的构建。

绿色廊道是保护线性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可以将长城防御体系的各要素在空间上整合从而纳入遗产保护网络之中。主要工作包括范围划定、分区与构建等。首先在廊道宽度的划定上,由于山西省尚未出台相关长城保护管理办法,根据《长城北京段保护管理办法》中单侧500m的保护规定[23],结合适宜种群生长的200~600m绿地宽度范围[24],可将新荣区长城两侧500m确定为绿色廊道的下限,上限根据适宜性结论以及遗产分布规律进行考量,在遗产分布研究中得出廊道两侧1 200m左右含占总数83.6%的遗产点,从遗产资源的整体保护与实践性角度看,这是较为高效且合理的宽度,此外部分区段可结合资源环境对其廊道宽度进行调整,例如得胜堡寨距边墙约1 600m,但是在古时却是区域总指挥所在地,所以可适当扩宽廊道范围,最后根据功能定位将绿色廊道进行分区构建,主要包括核心保护区、服务区、控制区等(表3,图13)。

3.3 遗产区域的外延与协调

遗产廊道的形成发展离不开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保护过程中需要协调廊道空间与外缘环境,这样可以使遗产廊道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与周边环境融合,从而进一步丰富与拓展长城文化的内涵。通过调查与分析,将研究区遗产廊道所需协调的环境类型分为人文景观、公园绿地、村庄或城市居住区3种(表4,图14),借此整合遗产廊道空间与外围的景观格局。

4 结语

笔者通过分析遗产廊道的研究与建设现状总结其发展特点与需求,以新荣区长城遗产廊道为例,结合适宜性分析试论该方法于遗产廊道保护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证实,适宜性分析从区域视角出发,可以为遗产廊道相关保护工作提供指引与导向,并形成点源——廊道——区域一体的空间保护策略,从而整合长城沿线零散孤立的历史文化资源,建立集自然与生态保护、休闲与游憩、文化与教育、旅游与发展多功能于一体的开放空间系统,对于长城遗产保护与区域人居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 图1~14,由作者绘制。

② 表1~2引自参考文献6,表3引自参考文献20,表4~6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廊道长城遗产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遗产怎么分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守护长城
千万遗产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