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浅山区振兴策略调查研究
——以越后妻有艺术节为例

2018-04-17任亚鹏崔仕锦王江萍

风景园林 2018年12期
关键词:艺术节日本区域

任亚鹏 崔仕锦 王江萍*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浅山区域的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风景园林学等多学科的热点课题,一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其突出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城乡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随着近年来乡村旅游的日渐兴起以及艺术振兴等思路的展开,中国诸多相对于深山地区可达性较强的浅山区域多出现以艺术设计为手段利用当地资源激发乡村新活力的案例,如凤凰艺术年展、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季、许村国际艺术节、松阳当代国际艺术展等。虽然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产业经济,但也由于一些相关策略及可持续性较弱,故在这些活动的当地性、环保型以及社会性等方面,仍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观察早于中国经历城乡经济协同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可从他们的成功案例中发现诸多的途径、方法供我们借鉴。如本文作者所论及的浅山区域振兴的相关案例,日本“大地艺术节——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就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

对于“越后妻有艺术节”的研究,管怀宾[1]等认为其具有的公共性艺术价值与活动精确定位值得借鉴;刘小蓓[2]等认为其中公众参与具有启示性;李晓峰[3]等在介绍第5届艺术节的主要参展作品的同时强调了其废弃资源再利用;耿欣[4]等综述了该艺术节的7个特征等。故本文作者旨在通过整理其历届报告书的数据,并结合文献分析、实际调查的创作案例,理清该艺术节的前因后果、区域振兴模式及其艺术介入浅山乡村的当地性等,探讨其策略架构及基于浅山区域特征所产生的经济波及效果等问题。

2 越后妻有艺术节的过往

越后妻有艺术节,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且成功的艺术节之一,同时也是出色的“以艺术带动乡村振兴”案例。它以地景艺术为媒介,通过创作者与当地民众的沟通协力,活用地区性资源进行创作的一种广义上的地方景观与经济联动之创生形式。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一直以思考城乡问题、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为目标的乡村振兴项目于2018年5月首次在北京举行发布会,此次艺术节中,有以马岩松为代表的数十位中国建筑师、艺术家受邀加入,从侧面也反映出该课题在中国的业界已逐步成为了集体认知,并取得了显著进步[5]。

2.1 越后妻有的浅山问题

2.1.1 日本的浅山概念

笔者言及的“浅山”概念,与日本学界被称为“里山”的概念大致相仿,涉及范围主要为位于高山和平原之间的聚落、林地和农牧等复合式农林生态系统。“里山”一词,最早出现于日本的江户时代,“里”字为“田”和“土”的象形叠加造字,即有“故乡”之意[6]。继而,于2010年10月的联合国第10届《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上,相关学者提出了“维护里山即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并由日本环境省与联合国大学高等研究所共同推动该“里山倡议”[7]。

于该倡议中提出了针对里山保护与发展的概念框架(图1),以求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其中包括3重法则:1)集中所有能确保生态服务与价值的智慧;2)整合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3)开创新的公共财产、新型态的共同管理机制。5个关键点:1)在环境承载量与环境恢复能力限度内使用资源;2)循环使用自然资源;3)认同当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重要性;4)透过多方参与及合作管理自然资源;5)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做出贡献。

2.1.2 越后妻有的里创计划

越后妻有地区位于日本本州岛的新泻县,因古时隶属藩国越国,且作为该国离京都、江户等古代文化中心较远的区域,故称之为越后。2005年“市町村合并”①前,它由十日町市、津南町等1市、4町、1村组成,下辖200多个传统聚落,其中贯穿着日本第一大河流信浓川,属盆地内的丘陵河阶地带,位于越后山脉西麓,靠近日本海一侧的越后妻有地区,海拔区间为81.6~2 010.0m(艺术节主要作品集中于海拔300m以下区间),这里既是世界最大的降雪区之一(年平均积雪在2m以上,最大积雪可达4m以上),也是活火山密集的地方,其植被主要以山毛榉和楢木等落叶阔叶林为主,艺术节的展场分布于如上环境中的六大区块内(图2)。越后妻有作为日本的重要粮仓,长久以来保留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8],但因交通较为闭塞,并且冬季的雪期较长,故而随着近几十年来日本的城市化进程加剧和经济衰退,当地人为寻得更多更好的生存机遇,大量转向了如东京等现代产业发达的大城市②。仅十日町市,从人口最高峰值的1947年(103 534人)至2015年(54 917人),就减少了近一半的居民[9]。由于青壮年人群的离乡,当地人口比例失衡的问题凸显,这不仅使该地区丧失了发展的动力与往日的生机,也导致了众多空置设施被废弃,原本怡人的山村风景转而成为了衰败的象征[10]。

从1992年开始新泻县倡导“新里创计划”,针对发展滞后的“里日本”③着重推行:1)创造独特的地区价值;2)城乡的广域协作;3)居民作为参与主体;4)重视软实力和过程;5)市町村与县府的合伙制[11]。同时追加县府对于提升软实力的补助金,计划投入的总额为100亿日元广告宣传费用,这在当时的日本属于是全国罕见的地域振兴活动[12]。1994年越后妻有作为前述计划的第1号地区指定以来,其下辖的市町村与新泻县府共同组成工作小组,进行该地振兴的具体作业。1997年,北川富朗④正式加入该项工作,并成为召集人,作用是统筹协调所辖地区从计划到实施的整体企划及议程。此后几年的工作成果终以“越后妻有艺术链整备构想”的形式总结展现了出来,并于2000年推出了第1届越后妻有艺术节。

2.2 组织者与设计战略

新泻县本地出身的北川富朗,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策展人之一,一直关注艺术全民化运动。他深刻地意识到日本山村文化日渐流逝的严重性,故而坚定了通过艺术的力量进行乡土改造的决心,但越后妻有艺术节的成功之道更与其战略性的对策紧密相关。

1“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The Goal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2 越后妻有6块场地的周边地形及其区位The surrounding terrains of six sites and their locations in Echigo-Tsumari

3 《内心之旅》安琪·格梅尔斯(德·日)Inner Journey, Antje Gummels (GER·JPN)

事实上,设计战略学作为一门针对高阶设计人员的理论素养课题,在日本已有多年的历史,并贯穿于设计行业的各个门类之中。其主要内容即设计策划者在重视设计专业本身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建立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设计战略运用,并通过“设计商务”“战略架构”“策略科学”等一系列的考量来促使设计内容的顺利诞生、实施与推广[13]。这使得该国大规模艺术振兴的活动在具有高度的设计力、发想力、应对力等前提下,还具备了促进设计生产、支援流通销售、应对知识产权等实践的能力,并且极大地加强了政府、企业、社团以及大学等多重机构的合作。该模式不仅为策划者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源、人才信息,也有效地推动了设计成果与项目的落地实施。故在整个艺术节的运营过程中该种极具系统性的设计战略架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越后妻有艺术节于浅山区域的当地性

如前所述,中国目前也有着诸多于浅山区域开展的艺术节等活动,但客观上存在各自的问题,如被指责重表面而实际效果不理想,或被认为脱离当地主体等。因此这些艺术节的预期效果未得到有效释放,当地资源也存在激活程度不高的现象。但观越后妻有艺术节则经历一系列详实周密的调查、策划、实施过程。其中,“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其一贯理念,策划者希望达成“展示人类与自然如何建立关联的示范区”的目标,从而推动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14]。其中整个活动的当地性主要通过于环境层面重新审视地域特征、于民众层面建立自信和留恋这2个方面体现。

3.1 环境层面的当地性

越后妻有地区的人们早年通过开垦梯田和更改河道开辟水田等方式,建立了以农桑为主的生产体系,成为当年的骄傲。

因此,组织者在选择浅山乡村作为艺术作品展现舞台之初就考虑了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进行创作的重要性[15]。一方面是富有自然变换的浅山区域为创作者们提供了丰富的原生态素材和广域的空间,另一方面则是要求创作者的作品与当地环境紧密关联,融入乡间和自然。这种全然不同于城市结构的乡村社会,所激发出的创作灵感也是崭新的。如作品《内心之旅》选择了在当地自远古以来就受到崇敬的山毛榉林作为创作对象(图3),于观览者而言,也成为了一种有别于在专业的展场中参观艺术品的新体验。通过身处自然的五感全方位体验,以艺术形式将该浅山区域中所产生的信仰、文化、美学等要素直接深入地传递给观者。

3.2 民众层面的当地性

越后妻有作为日本海沿岸的农产区,相对布局于太平洋沿岸的诸多日本大城市而言工业基础薄弱,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居民大量外迁。在过疏化、老龄化、少子化的现代日本社会背景下,当地居民对于区域差异的失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该艺术节的另一目标则是要在处于浅山区域的乡村建立起新的地域自信心和认同感。

组织者认为艺术本身是一种能够反映人和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因此该艺术节虽然每届的主题不同,但都以浅山区域的农业生产为背景,鼓励创作者走入乡村,通过深层次的交流与当地居民建立合作,并共同创作[16]。该特点以“空屋项目”最为突出,针对老屋、空房的改造,在为观者创造美的同时,也为居民带来丰厚的收入。如坐落在只有5户居民的山村里的项目“土产之家”,原本已是荒废,但与其他空屋项目一样,经过极具制度性的“寻找空屋”“建筑调查”“协商合同”“艺术家考察”“村落说明会”“方案设计”“空间整理”“改装制作”操盘过程后[17],成为了一个具有展示作用的聚会场所(图4)。也正于此,最大程度地解决了所属权、运营模式、设计风格、文化融入等关键问题。改造后的小屋仅在第3届艺术展的50天里,就吸引了2.2万多人的到访,产生了高达1 200万日元的营业额[8]。从而使当地居民逐渐恢复了对于生活的憧憬,减小了人口流失的可能。

4 越后妻有地区浅山激活的实施举措

4 《土产之家》,入泽美时、安藤邦广、福武公益财团(日)Ubusuna House, Irisawa Yoshitoki, Kunihiro Ando,Fukutake Corporation (JPN)4-1 《土产之家》外Outside of Ubusuna House

作为在世界各地积极开展的艺术项目的成功代表,越后妻有艺术节形成了以浅山生态系统作为基础,针对2.1.1中所述“里山倡议”的3重法则及5个关键点进行了充分考量。其结果形成了具有资源活化、民众参与、价值提升、持续发展、经济促进等特点的艺术链。此种方式不仅活化了当地的浅山资源,也为该地区乃至整个日本累积下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为解决中国当下类似活动中官方资本不灵活、易流失,民间资本商业目的性过强,公益项目参与面不宽,区域特征不明,环境资源浪费等问题提供了参考办法。

4.1 整体资源连贯性的“可视化”与“融入化”

越后妻有艺术节所带来的不只是乡村的振兴,同时也是现代艺术的振兴。其作品形态基本涵盖了当代艺术最为完善的样式[1],当中的每一个作品都是基于不同的自然场景,而这些场景虽然只是当地日常的一部分,但也正是其资源的所在。如何连贯地使观者在潜移默化中融入这里,即是创作者们将要在作品中实现的价值。

以其中代表性作品《梯田》《农舞台》《反射》为例,不同的创作者在基于融入自然的考量后产生默契,相隔不远、不同空间的3件作品延展呼应,通过近观、远观、细品这一系列的关联效果,以现代艺术为媒介的风景超越了单个地域资源的个体价值,成功地通过观赏者的动静,以串联感知将其带入到全方位的浅山场景。并通过饮食、购物、交流等互动的体验方式学习了解当地的农耕文化(图5)。

4-2 《土产之家》内Inside of Ubusuna House

5 整体资源的连贯性Coherence of Overall Resources5-1 《梯田》,伊利亚&艾米利亚·卡巴科夫(俄)The Rice Field, Ilya & Emilia Kabakov (RUS)

4.2 广域民众参与的促进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源于欧美的民众参与型社区建设在日本兴起,并逐渐成为了该国主流的更新建设方式,且以自下而上的参与模式,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8]。但如何在非城镇的浅山乡村顺利开展,也是越后妻有艺术节先于他处探索的方向。

据资料显示,在艺术节举办之初,主要是外来创作者进行各自的创作。但由于作品多以承载着当地居民过往日常的场景作为创作基础,故而其也随之产生了共鸣。这种将艺术融入生活常态的更新方式对于当地人来说,使他们获得了崭新的体验与认知。随着诸多艺术品的落地实施,已被调动了积极性的当地居民就起到了协助创作者及传授传统材料工艺等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于乡间各处艺术品的安置、看护等工作,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参与的机会。除此之外,艺术节还会从东京及周边招募青少年,组成称之为“小蛇队”的志愿者团队,协同完成制作、管理和导览的事宜。通过艺术创作的衔接,三者之间产生连带感与集体自豪感,从而为此浅山区域注入新的活力。

5-2 《农舞台》内外,MVRDV(荷)Inside and outside of NOHBUTAI Snow-Land Agrarian Culture Center, Matsudai, MVRDV Architectural Design Firm (NED)

5-3 《反射》,让·卢克·维尔茅斯(法)Café Reflet, Jean-Luc Vilmourth (FRA)

4.3 当地居民自我认同的激发

在2012年第4届艺术节开展之前,相关学者对当地居民进行了民意调查[19]。每百人的具体数据如下:1)对于该艺术节的印象,认为良好的占53.5%;2)对于是否希望该艺术节继续开展的意愿,认为希望的占55.4%;3)对于是否愿意协助艺术节开展的态度,愿意的占41.6%;4)对于艺术节是否有助于衍生新的地域魅力的看法,认为有的占52.5%;5)对于艺术节后当地改变状况的思考,认为变好的占27.7%,认为暂无变化的占62.4%。

由此可见,于艺术节展开之初,依赖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基础建设,使得越后妻有地区的环境设施和生活条件得以整备改善;随着社会资本及外来文化的注入,当地整体的社会文化水平逐渐提升;在历经数届的艺术节后,越后妻有的地区形象得以树立,成为了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在这一过程中当地居民除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外,其自我认同的意识也有了显著提升,更多的居民在自豪的同时希望能够为当地的振兴助力[20]。

表1 历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开展规模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scales of all previous Echigo-Tsumari Art Triennial

6 越后妻有艺术节的影响与环节Influence and link of Echigo-Tsumari Art Festival

4.4 可持续客源的育成

当前以现代艺术为中心的艺术消费市场日益扩大,由越后妻有艺术节的历届数据可知,到场参观者从第1届至第6届增长了约34.8万人。以2012年为时51天的第5届越后越后妻有艺术节为例,该次活动到场人数为48.8万人,其中67.7%是新泻县外的游客,而这一人数占到了当年从县外到新泻观光游客中的近4成[21]。其中包括部分忠实的艺术爱好者,但更大一部分则是通过此前到访者传播所吸引来的游玩者,甚至包括前述小蛇队在内,逐渐有外部人口移居于此。这与当前日本国内观光市场逐渐萎缩的状况形成了反差。这正是通过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节,以循环创新为资源,迅速激活市场并培育可持续客源的效果。

4.5 一核多点的经济增长

旅游观光产业不仅本身具有直接经济效果,且具有极大的经济波及效果,即由区域内的供给额所产生的需要再反射回该区域内,而派生出更为广泛的新需求。将1~6届艺术节的规模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越后期有以浅山乡村振兴为目标的艺术展览事业作为核心内容,其收入基本平稳。其中,由于活动本身影响力的增强,故在该区域内由建设投资带来的经济效果趋减,而消费支出的经济效果递增;由地方政府承担的部分占比逐年递减,而票务收入、获得捐款、社会投资的比例则呈增长状态(表1)。说明该艺术节作为长期实施的艺术产业链具备自体的稳定性和效益多样性。

通过对参与到第5届艺术节中的餐饮、住宿、销售等服务性行业进行的问卷调查可知,86.4%的相关经营者表示大地艺术节期间销售额有所提升,95.7%的经营者希望继续举办大地艺术节,这2项数据均比前届有所增加[21]。因此,可以认为当地的社会形态经由艺术链贯穿,已从传统的浅山农业模式转化为基于农业生产全面稳步展开观光产业的模板(图6)。

5 对于中国浅山区域开展艺术文化活动的启示

综上所述,越后妻有艺术节作为以传统农耕为基础、艺术展演为平台、产业观光为支撑的一种区域振兴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浅山区域的社会发展,同时也保存、保护了其地域特性和文化特征,成功地践行了“里山宣言”中的法则与关键点。

相对日本而言,中国有着更为广阔的浅山区域,特别是住建部颁布《关于开展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工作的通知》后,在政策引导下,将会有更多的专业团队聚焦于此类项目。故而,在高昂的热情下,将艺术设计介入浅山环境的过程中,更需从重视浅山区域生态涵养保护,采用合理方法,控制介入强度3方面出发。即本文作者所探讨的:1)实施前针对浅山区域的特征理清思路,制定战略框架构建,做到长远的系统性考量;2)实施中充分反映当地环境、居民的诉求,强调当地性、重视民众参与、整体资源统合利用;3)实施后跟踪性的进行详细统计、培养可持续性,以发展的眼光推动地域文化的创新延伸。以此确保浅山区域环境资源之保存、保护、发展的一致性。

注释:

① 市町村合并:日本于1889年(明治22年)开始,为应对现代化、资源管理、权力转移等经年推行的区划政策。

② 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第8次人口移动调查》数据可知,日本人口流动趋向较强的5个地区为:东京都、神奈川县、大阪府、北海道、埼玉县。

③ 里日本:因国家资本分配不均,日本海一侧农产区包括新泻县在内,居民对于当地远落后于日本发达地区的消极称谓。

④ 北川富朗:1946年10月5日——今,日本“艺术振兴乡村之父”,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大地艺术祭-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和“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为其主要作品,获得有日本大奖最高奖“总理内阁大臣奖”、故乡活动大奖“总务大臣奖”“海洋立国推进功劳者表彰奖”等诸多日本国内及世界的褒赏。名古屋艺术大学、神户艺术工科大学等高校的客座教授。

⑤ 图1源自网站:http://www.kskk.org.tw/satoyama/?attachment_id=317;图2、6为作者自绘;图3引自参考文献[8];图4、5为作者自摄。

⑥ 表1为作者基于越后妻有艺术节历届报告书整理自绘。

猜你喜欢

艺术节日本区域
遇见艺术节
日本元旦是新年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探寻日本
分割区域
《黄金时代》日本版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
2017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