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下与常规开胸肺癌根治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对比
2018-04-17樊望驹杨柳山通讯作者
樊望驹 杨柳山(通讯作者)
530011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南宁
非小细胞肺癌是心胸外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习惯及社会环境的改变,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发病率在我国正逐渐升高[1]。肺叶切除术是临床上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2-3],以往主要采取开胸肺癌根治术,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创技术及胸腔镜的飞速发展,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治疗过程中,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及如何选择一直是心胸外科医生争论的焦点[4-5]。本文选取2014年6月-2016年5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5例,对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6月-2016年5月收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5例,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采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胸肺癌根治术治疗。治疗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41~82岁,平均(56.9±4.7)岁。对照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42~79岁,平均(59.2±3.1)岁。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操作,使患者处于患侧卧位。①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取腋中线第6~7肋间做一长约1 cm切口,倾角约30°,将胸腔镜摄像系统置入患者胸腔进行探查,了解肿瘤的具体位置及大小,然后沿第4~5肋间隙做一长约5 cm的手术切口,以便于进行手术切除,取出标本和残端闭合器的置入,同时在腋后线第7~8肋间隙做一长约1.5 cm的操作孔配合手术治疗,手术中清扫淋巴完毕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胸腔,确认胸腔内止血彻底后,使用胸腔闭式引流,清点器械及敷料无误后缝合伤口。②常规开胸肺癌根治术治疗:沿患者第5~6肋间隙做一长约20 cm的手术切口,逐层切开皮肤、肌肉及胸膜,直视下切除病变组织并清扫周围淋巴,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胸腔,确认胸腔内止血彻底后,使用胸腔闭式引流,清点器械及敷料无误后缝合伤口。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伤口大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 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口大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结果显示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口大小、住院时间均少于常规开胸肺癌根治术治疗,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组中出现肺不张1例,气胸1例,术后伤口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13.04%;对照组出现肺不张2例,气胸2例,胸腔积液1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伤口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31.82%。两种治疗方式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较传统开胸手术具有更为清晰的手术视野,而且操作更加精细准确,能够降低手术过程中误伤,减少手术创伤导致的出血。本研究结果显示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口大小、住院时间均优于常规开胸肺癌根治术治疗,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并发症发生率13.04%,远低于常规开胸手术,说明采用胸腔镜手术创伤较小,提高了手术安全率。
胸腔镜手术方式的适应证较局限,而且由于技术及设备的限制,目前对于复杂的手术尚不能很好地开展,手术过程中对于手术操作者掌握胸腔镜的操作技术要求很高,术中如果出现大出血则需及时开胸。笔者认为通过胸腔镜技术降低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加快患者术后康复,手术者不仅需要丰富的手术经验,还需要具备很熟练的内镜技术。总之,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过程中,笔者认为应积极推广胸腔镜技术,但是也应掌握好适应证以及手术中的突发情况应对措施。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口大小、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口大小、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引流量(mL) 伤口大小(cm) 住院时间(w)治疗组 23 148.61±18.34 125.17±11.04 1 167.26±152.91 8.82±1.06 7.81±2.16对照组 22 251.82±17.65 323.39±16.47 1 784.01±243.35 23.41±1.62 12.56±3.91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