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气象新
2018-04-16
移风易俗,成语,改变旧的风俗习惯。语出《荀子·乐论》。“风俗”一词,《辞海》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习惯上,人们将由自然条件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不同,称之为“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俗因时因地而异。风俗作为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有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即所谓“移风易俗”。移风易俗,其现代意义通常指在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下,由政府干预或社会组织协助参与,具有明确目的性地破除陋习,培养社会文明新风尚的行动,是积极的文化变革。
《荀子》云:“无国而不有美俗,无国而不有恶俗”,一定时期的风俗本身可以混杂善恶美丑。风俗随时代发展要革故鼎新,若没有移风易俗,便很难代之以进步的社会生活方式,形成文明新风尚。移风易俗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基本主张。毛泽东曾经先后提出“两个务必”和“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等主张,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要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总之,移风易俗是弘扬时代文明新风的题中应有之义,对社会文化建设、对弘扬社会主旋律至关重要。
移风易俗的目的是通过风俗改造,优化社会环境和政治生态,提升干部群众人文素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至于如何移风易俗,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和方法。要教化美化,思想感化。“广教化,美风俗”。我們要加强对民众的风俗引导,要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大造声势,大声疾呼,大力营造移风易俗的舆论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使风俗改良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要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承地方风俗中的人文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倡导现代社会的文明礼仪,革除陋习,激浊扬清,移风易俗,形成社会文明新气象。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倘若不深入民众的大层中,把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分别好坏,立存废标准,而于存于废,都慎选施行的方法,则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移风易俗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需要水滴石穿的功夫,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实现常态化、长效化。
移风易俗,任重道远。风俗之变,关系盛衰。倡导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既是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需要,也是每一个公民责无旁贷的义务。要切实弘扬社会正气,净化社会风气,抓党风政风促社风民风,打赢反对“四风”的持久战,推动这场深刻的风气变革,为反腐倡廉建设凝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