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县冬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2018-04-16熊逵
熊逵
摘 要:本文阐述了冬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分析了景东县冬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对策。
关键词:冬马铃薯晚疫病;症状;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冬马铃薯产业是我县在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作为高原特色农业建设内容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产业。从2009年起,连续五年被列为省部级冬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县,冬马铃薯产业发展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台阶,成为我县冬农开发的一个新亮点。到2017年冬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已达到4.8万亩,最高亩产3754.9kg,平均亩产1970kg,总产量9456万kg,总产值1.94亿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明显。但在冬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马铃薯晚疫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制约着我县冬马铃薯产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加强晚疫病的防治已成为我县做强做大冬马铃薯产业的工作重点。
一、冬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
冬马铃薯晚疫病可危害马铃薯叶片、葉柄、茎秆和薯块。感病植株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斑点,斑点先是淡绿色,以后变成褐色且有黄绿色边缘,在暗褐色病斑边缘长出一圈白色霉层,叶片背面最为明显。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达整个叶片,并可沿叶脉侵入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病斑,病斑边缘界限不明显。发病严重时整片田块的所有植株都感染发生病害,重者整株枯死,这时候染病的植株叶片萎蔫下垂,整株变黑呈湿腐状。天气转晴后,病斑干枯呈褐色。薯块受害:发病初期在薯块上形成小的褐色或稍带紫色的病斑,以后病斑稍凹陷。切开病部可见皮下薯肉呈褐色,渐向四周及内部发展。
二、冬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为马铃薯瘟病,是一种流行性强、扩展蔓延速度极快的传染性病害。经过多年观察、记录得出晚疫病的发生具有以下的发病规律:植株旺长期遭遇连阴雨的年份比降雨少的年份发病重;土壤湿度过大的田块比土壤湿度适中的田块发病重;连作的田块比合理轮作的田块发病重;抗性弱的品种比抗性强的品种发病重;植株长势过旺的田块比生长适中的田块发病重;偏施氮肥的田块比配方施肥的田块发病重;种植密度过大的田块比合理种植的田块发病重;高秆植株比矮秆植株发病重。
三、冬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
1.种薯带菌
由于我县没有种薯繁殖基地,每年的种薯都从外地调入,调入的种薯质量参差不齐,带病的种薯被播种到田里,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气候适宜的条件下,菌源迅速传染并发生蔓延。
2.土壤带菌
我县每年种植冬马铃薯的区域都相对固定,形成连作,特别是部分田块前作是烤烟、辣椒等茄科作物 ,土壤带菌情况比较普遍,一旦发病条件适宜,晚疫病将发生流行。
3.种植地块选择不当
部分种植冬马铃薯的田块土壤板结,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导致积水,容易发生病害。
4.种植品种的抗病性存在差异
我县冬马铃薯种植品种主要是丽薯6号、合作88号和会—2号三个品种,而合作88号在我县从引进种植到现在已长达十八年之久,其品种特性是:植株长势较高、分枝较多、叶片比较大而薄,而丽薯6号和会—2号则分枝较少,叶片比较小而厚,植株长势较壮实,因此在同一种种植规格下,种植合作88号的田块植株密度较大,通风透光性较差,加之种植时间较长、品种退化,因此抗晚疫病能力较弱。
5.温、湿度高
我县冬马铃薯生长期是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份,而每年2—3月份昼夜温差大,夜间温度在10℃左右,白天温度较高,在23℃左右,这样的气温条件下,如果遭遇持续48小时以上的连绵阴雨天气,空气湿度超过85%时,则冬马铃薯晚疫病将发生并迅速蔓延,从开始发病到田间所有植株染病枯死,一般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每年这个阶段是我县冬马铃薯晚疫病侵染发生与流行的高峰期。
6.肥水管理不当
(1)分薯农无农家肥可施,而且偏施氮肥,磷、钾肥施用量不足,造成植株徒长。
(2)灌水过深。少数农户由于种植时垄沟深度不够,灌水过高,造成土壤湿度过大,土壤通透性差,植株易感病。
7.种植密度过大
部分农户误以为种植密度大能够增加产量,因而采用“小墒四行”的种植方式,导致种植密度过大,植株通风透光性差,给植株感病创造了条件。
四、综合防治对策
冬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应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药剂防治为辅的防治措施。选择适宜地块种植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1.农业防治措施
(1)种薯处理。选择无病种薯并对种薯进行消毒处理,切种时清除病薯,选用无病种薯。切好的种薯薯块用银法利1000倍液或多菌灵700倍液浸种15分钟,进行种薯消毒杀菌。以达到避免病薯下地,减少初侵染源。
(2)合理轮作,减少土壤病源。种植冬马铃薯的田块,应进行水旱轮作,选择前作是水稻或大豆的田块种植,切忌与烤烟、辣椒等茄科作物连作或套种,以减少土壤晚疫病菌源,从而降低发病概率。
(3)选择抗病品种。不同的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选择抗病性较强的脱毒品种丽薯6号、会—2号种植,能有效地减轻和预防晚疫病的危害。
(4)适时播种。使植株旺长期与多雨季节错开,有的年份我县冬马铃薯生长期内会在2月底至3月初遇到阴雨天气。如果选择11月中旬以前播种,能错开植株的旺长期与阴雨天气相遇,可有效地减轻植株染病受害程度。
(5)合理密植。采用高垄双行的种植模式,大行距60cm,小行距50cm,株距24cm左右,保证每亩播种量在5000株左右,出苗成株率在95%以上,亩有效株数不少于4700株,合理密植能保证植株通风透光性。
(6)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施肥以農家肥为主,化肥为辅,亩施用腐熟、疏松农家肥1500kg、硫酸钾50kg、钙镁磷30kg、尿素30kg,硫酸锌0.8kg、硼砂1kg。合理的施肥措施,能保证植株生长直立、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7)适时灌水。在冬马铃薯生长中后期根据土壤干湿度情况适时进行灌水,灌水深度绝对不超过垄沟深度的一半,使土壤缓慢吸湿返潮,不能大水漫灌,使土壤湿度过大。
(8)降低田间湿度。在雨后及时清沟排涝、降低田间湿度,以达到破坏冬马铃薯晚疫病病菌孢子繁殖和传播的适宜湿度。避免其发生和流行。
(9)做好冬马铃薯生长期的预防工作。根据我县的气候预报,做好病情测报。在冬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晚疫病的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具体做法是经常进行田间检查,特别是在马铃薯始花至盛花期间,如果48小时之内最低气温不低于10℃,空气相对湿度平均在85%以上时,就要加大田间检查力度。在进行田间检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中心病株,就要立即将其拔掉并深埋,并对发病中心撒施石灰消毒和喷药封锁。以达到隔离病源,消除病菌传染源的目的。
2.化学防治措施
(1)化学防治时期。第一次用药在薯苗出齐后喷施一次;第二次用药在进入现蕾期后开展大田普查发现中心病株时连喷2—3次。喷药时间应选择晴天上午10:30点以前或下午4:00点以后,若喷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重新进行喷药。
(2)化学药剂选择。在用药过程中应交替使用农药,以避免植株对农药产生抗性。农药可交替使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68%精甲霜.猛锌水分散粒剂800倍液,加23.4%双炔酰菌胺400倍液;或68.75%银法利800倍液加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也可用500克硫酸铜加500克生石灰加50kg水兑成等量波尔多液喷雾。
(3)化学药剂施用方法。因晚疫病病菌孢子囊产生于马铃薯叶背,因此在晚疫病已发生的田块,喷施药剂时在喷叶面的同时,对叶背及地面也要进行全面喷施,确保药液均匀覆盖作物全株以达到全面防治和控制大面积流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建军.浅析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农业信息,2015,(8).
[2]王俊峰.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与检疫[J].科技资讯,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