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物理滑块木板问题对比分析

2018-04-16周伟波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高考物理

周伟波

[摘 要]滑块木板模型综合了运动学、牛顿定律以及功能关系等多个考点,在高考中一般作为压轴题出现,学生对相关考题感觉困难,不易解答,导致失分严重。文章选取2013年和2015年的相关高考题进行对比分析,剖析滑块木板模型的本质,总结解题规律。

[关键词]高考;物理;滑块木板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2004802

滑块木板问题涉及的考点多(运动学公式、牛顿定律、功能关系等)、情景丰富、设问灵活、解法多样、思维含量高,是一种选拔功能极强的试题。此类试题一般涉及两个研究对象和多个物理过程,需要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往往会使考生“手忙脚乱”“顾此失彼”,是学生感到“头疼”的一类题目。因此探究并掌握此类试题的分析和解题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考原题展示

1.(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第25题)一长木板在水平地面上运动,在t=0时刻将一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块轻放到木板上,以后木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1所示。已知物块与木板的质量相等,物块与木板间及木板与地面间均有摩擦。物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且物块始终在木板上。取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为10m/s2,求:

(1)物块与木板间、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从t=0时刻到物块与木板均停止运动时,

物块相对于木板的位移大小。

参考答案:(1)由v-t图和牛顿运动定律得到:μ1=0.2,μ2=0.3。

(2)物块相对于木板的位移大小Δs=Δs1-(s3-s4)=1.125(m)。

2.(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第25题)一长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块,在木板右方有一墙壁,木板右端与墙壁的距离为4.5m,如图2所示。t=0时刻开始,小物块与木板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运动,直至t=1s时木板与墙壁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运动过程中小物块始终未离开木板。已知碰撞后1s时间内小物块的v-t图线如图3所示。木板的质量是小物块质量的15倍,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10m/s2。求:

(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及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2)木板的最小长度;

(3)木板右端离墙壁的最远距离。

参考答案:(1)由图3和牛顿运动定律可求得,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0.1,μ2=0.4。

(2)木板最小长度L=6m。

(3)木板的右端距离墙壁的最远距离为x=6.5m。

二、解题过程对比分析

1.受力分析对比

在考题1中,物块和木板共速前,分别对物块和木板进行受力分析,如图4所示。

取物块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有f1=μ1mg=ma1,解得a1=μ1g。

取木板为研究对象,有f′1+f2=μ1mg+μ2(m+m)g=ma2,

解得a2=μ1g+2μ2g。

在考题2中,碰墙前,小物块和长木板两者相对静止,且一起向右运动,两者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所以应该取物块和长木板这个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5所示。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有f1=μ1(m+15m)g=(m+15m)a1,解得a1=μ1g。

碰墙后,分别对小物块和长木板进行受力分析,如图6所示。

取小物块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有f′2=μ2mg=ma2,

解得a2=μ2g。

取长木板为研究对象,有f′2+f3=μ2mg+μ1(m+15m)g=15ma3,

解得a3=μ2g+16μ1g15。

整体分析,学生一般不会出错,而对物块和木板进行隔离分析时,容易出错。例如上述题2中,

f′2+f3=μ2mg+μ1(m+15m)g=15ma3,部分学生会把f3错误写成f3=μ115mg;题1中,部分学生也会把f2写错。原因是:1.有学生认为既然隔离了木板,那么小物块的重力自然就不影响木板了,也就是木板对地面的压力就是自身的重力;2.对牛顿第二定律中的“质量”,有时也会弄错。例如在题1中会把ma2写成2ma2;在题2中会把15ma3写成(m+15m)a3,出现这些错误的学生,可能认为:既然地面的摩擦力f3与物块和木板都有关系,那么应该加上物块的质量。

2.运动分析对比

两物体的运动过程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1.同向运动,通常是一物体加速,另一物体减速,某时刻两者速度相等,题1就是这种情况。2.反向运动,通常是一物体先正向减速到零,然后反向加速,另一物体则一直反向减速,某时刻两者共速,题2就是这种情况。由于同向运动比较简单,平常训练也多,所以学生做起来比较顺手,这里就不展开了。下面以题2为例,重点讲一下反向运动。

(1)木板碰墙后,小物块和长木板谁先减到零的情况分析

分析:碰墙后,根据前述题2(1)问的分析,以及相关公式和原题的条件可求出小物块的加速度大小a2=4m/s2,

长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a3=43m/s2。碰后两者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都为4m/s,但由于|a2|>|a3|,所以小物块速度先减到零。

(2)两者对地的位移和相对位移分析

分析:要理顺关系,首先要明确以下两种位移关系的草图。

①当两物体同向运动时,位移草图如图7。

②当两物体反向运动时,位移草图如图8。

在题2中,木板碰墙后,物块从4m/s开始向右匀减速到零的过程中,木板则向左做匀减速运动,两者属于反向运动的情况,即可以根据上述分析②求出相对位移s相对1=

(x1和x2的求解公式和过程见原题的参考答案)。

物块接着从零开始向左匀加速运动,直到共速,此過程中,木板则继续向左匀减速运动,两者属于同向运动的情况,即可以根据上述分析①求出相对位移

(x3和x4的求解公式和过程见原题的参考答案)。最后物体相对于木板的总位移

除了这种公式加草图的方法外,还有一种更直观的方法,就是利用v-t图线与横纵坐标轴围成的面积求解。具体如下:先求出物块和木板开始的初速度v=5m/s,物块运动速度减到零时,木板速度为83m/s,向左共速的速度为2m/s,最后一起减速,经2s停止,此过程的v-t图像如图9所示。

木板的最小长度为s△AEF-s△FDB+s梯形ECBG=6(m)。

木板右端离墙的最远距离s梯形ECBG+s△GBH=6.5(m)。

可见,对于两物体的对地位移和物体间的相对位移

的关系,可用位移草图、运动学公式及v-t

图像进行分析。

在题1中,物块加速,木板同向减速,某时刻两者共速;在题2中,碰墙后,物块向右减速到零,然后向左加速,某时刻与木板共速。共速后,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一是两者相对静止,以相同的速度、不同的加速度一起减速,最后停下;二是两者发生相对滑动。

由之前的向右变为现在的向左,如图11。突变后的这个摩擦力f1″是静的

还是动的呢?我们先假设是静摩擦力,也就是说两者保持相对静止,以共同

的加速度一起减速到停止。把物块和木板看成一个整体,受力分析如图12,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求得加速度大小a=3m/s2。

物块的合力(即摩擦力)F合=f1″=ma=3m。

物块和木板间最大静摩擦力fm=μ1mg=2m,因为F合>fm,所以物块与木板发生相对滑动。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判断题2中的情况,所以物块和木板达到共速后,保持相对静止,以共同的加速度一起匀减速,最后停下。做出准确判断后,再进行下一步分析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

(责任编辑 易志毅)

猜你喜欢

高考物理
只因是物理
如何打造高效物理复习课——以“压强”复习课为例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我不是教物理的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